這個問題百科有說過:
努爾哈赤於明朝萬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黃、白、紅、藍四旗,稱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皆純色。四十三年,努爾哈赤為適應滿族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原有牛錄製的基礎上,建立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鑲,俗寫亦作廂)。旗幟除四整色旗外,黃、白、藍均鑲以紅,紅鑲以白。把後金管轄下的所有人都編在旗內。其制規定:每300人為1牛錄,設牛錄額真1人;5 牛錄為1甲喇,設甲喇額真1人;5甲喇為1固山,設固山額真1人。據史籍記載,當時編有滿洲牛錄308個,蒙古牛錄76個,漢軍牛錄16個,共400個。
努爾哈赤正式起兵叛明是萬曆四十六年,兵力與四十三年相差不多。
照上述情況計算,八旗初編成時旗丁約12萬(不包括女人幼童)。不過這是紙面資料,實際情況中很少有齊裝滿編的牛錄,估計當時實有旗丁應不足10萬。理論上說旗丁都有義務上陣打仗,但考慮到其中還有不少老弱排不上大用場,真正戰兵也就五六萬人。
所以,努爾哈赤在打薩爾滸之戰時,每一場具體戰鬥都要集中了主力,以優勢兵力圍殲當面明軍(當時明軍號稱四十七萬,實際兵分四路,每路二至三萬),快速解決戰鬥後,高速機動開赴新戰場。
這份能力絕對吊打當時組織能力低下的明軍。
這個問題百科有說過:
努爾哈赤於明朝萬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黃、白、紅、藍四旗,稱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皆純色。四十三年,努爾哈赤為適應滿族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原有牛錄製的基礎上,建立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鑲,俗寫亦作廂)。旗幟除四整色旗外,黃、白、藍均鑲以紅,紅鑲以白。把後金管轄下的所有人都編在旗內。其制規定:每300人為1牛錄,設牛錄額真1人;5 牛錄為1甲喇,設甲喇額真1人;5甲喇為1固山,設固山額真1人。據史籍記載,當時編有滿洲牛錄308個,蒙古牛錄76個,漢軍牛錄16個,共400個。
努爾哈赤正式起兵叛明是萬曆四十六年,兵力與四十三年相差不多。
照上述情況計算,八旗初編成時旗丁約12萬(不包括女人幼童)。不過這是紙面資料,實際情況中很少有齊裝滿編的牛錄,估計當時實有旗丁應不足10萬。理論上說旗丁都有義務上陣打仗,但考慮到其中還有不少老弱排不上大用場,真正戰兵也就五六萬人。
所以,努爾哈赤在打薩爾滸之戰時,每一場具體戰鬥都要集中了主力,以優勢兵力圍殲當面明軍(當時明軍號稱四十七萬,實際兵分四路,每路二至三萬),快速解決戰鬥後,高速機動開赴新戰場。
這份能力絕對吊打當時組織能力低下的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