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桃花塢裡桃花扇

    範公的這首《漁家傲》,是以描寫邊塞的秋景作為襯托,,並寄於抒發邊關戰士思鄉和憂國的心情為主旨,具有亮麗的時代色彩,且又能充分體現作者風格的佳什!……………詞為:{<“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山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上片是環境指寫:“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先一個“異”字,點破秋天的邊塞風光具一種不同凡響的特色,再以雁的形象遞至人的感覺,以說明風光之“異”的實處。邊塞秋況,相當寒苦,就連春夏守候於此的鴻雁也再不肯留戀、均都飛去了,那麼,人何以堪?……接下來是“四面邊聲連角起”三句,一連串廣漠的客觀景象,及一聲濃烈的主觀色彩,格外渲染了塞外那荒涼的氣氛。詞人似乎已被空曠又響徹的大自然與某些動物的悲涼鳴叫所困擾,且又被塞外大片屏障般的迷濛峰巒所包圍,此刻(作者)他的心亦渾然深鎖在無奈與悲涼的思鄉情緒中了。……………下片,是範公內心世界的表露。“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是吐洩“家萬里”與“歸無計”的矛盾。“萬里”與“一杯”又是數字上的分明對照,意思是淡薄的杯酒實在無法扺消掉濃重的鄉愁!而且,這鄉愁非同尋常,可謂欲歸無計。為什麼呢?因為負有保家衛國重任的邊關將士,沒有完成任務,又怎能回去?憂國情懷,忠君愛國,又豈是杯酒能夠消釋的?向後的三句,更是作者感情的高峰…“羌管悠悠霜滿地”,剛想睡卻聞羌管悠悠聲,於是只好暫且“人不寐”了。這裡詞人似乎借用了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直率地將“思故鄉”的感情躍然於紙上。在詞篇結尾,道出瞭望鄉、思鄉的人,便是將軍和征夫,他們不是對立的,都是為國駐守在邊關的近情人,又都因久戍而逐漸白了頭,(離家)道遠而任重,流了淚水。因而“將軍白髮征夫淚”,既堅毅沉勇,又慷慨生哀!…至此,才顯現了北宋名臣和邊防將士博大悲壯的愛國情懷和磊落胸襟。…………範公此首小詞反映了典型的歷史階段,展現了他獨特的能與國家同憂樂、能與士兵同甘苦的真正詩人的勁貌!或可稱之翼翼的真性情!後來歐陽修曾譏諷過範詞,原因我想或是歐陽修他沒有帶兵戍邊的生活經歷與基礎,一時未能體會到範公的愛國思想之根源吧?!…………………〔幽夢冷隨笛,空山需備笠;閒庭無餘雪,前生瑤臺跌。〕

  • 2 # 淨德山人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被人稱道的原因主要有二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原因一

    范仲淹是在當時首個完整地用新詞體的形式來描寫邊塞生活愁苦的詩人。

    在此之前唐代的詩人多數是以詩的形式來描寫邊塞生活如王昌齡的《出塞》,高適的《塞上聽笛》,岑參的《胡歌》等,唯一用詞描寫邊塞的唐代韋應物在《調笑令·胡馬》胡馬,胡馬,遠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獨嘶,東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邊草無窮日暮。詞中只是描述胡馬在邊塞的場景就草草帶過,並沒有在人的思想上完全展開。

    原因二

    范仲淹的邊塞詞場景描寫風格獨特,意境開闊,格調蒼涼悲壯,直抒胸臆,為宋詞開拓了新的詩詞創作意境。

    唐代詩人寫景多以狹深婉約為主如唐 杜牧的《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唐 杜甫的《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而范仲淹在《漁家傲·秋思》則是: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聲景合一,在四面軍聲擾攘的號角聲中,一個“孤“將讀者瞬間帶入到蒼涼悲壯的場景之中大開大合。這在范仲淹其它的詞裡也同樣得以體現如《御街行》中,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同樣是在寫景上蒼涼開闊聲景合一。

    後人也開始效仿,如秦觀的《滿庭芳·山抹微雲》,山抹微雲,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辛棄疾的《破陣子》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范仲淹的邊塞詞場景描寫氣魄巨集大,悲壯且富有強烈的感染力。看不到舊派的詩詞柔婉氣息,是蘇、辛派詩詞的先導者,因此被人稱道也不足為奇。

  • 3 # 一言文化

    茂子曰 為您解惑!

    圖:范仲淹概念圖

    景祐元年,范仲淹經歷了黨派之爭,慘遭呂夷簡等人誣告,勾結朋黨,被貶饒州。後又因直言不諱,多次被貶。直到康定元年三月,邊疆事務告急,仁宗以范仲淹眾望所歸,召回京師,擔任天章閣待制、出知永興軍。

    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

    他的詩歌內容題材涉及廣泛,民生題材,抒發了他憂國憂民情懷;或寄情于山水,讚頌祖國江山的秀美壯麗;或託物言志,表現出自我品格操守。而邊塞題材的《漁家傲·秋思》則表達了作者反對侵略,鞏固邊疆的決心,同時還有對國家外患內亂未平,和駐守邊疆士兵複雜矛盾的心情。

    創作背景:康定年間,范仲淹治理邊疆功績卓越,仁宗看到了范仲淹的軍事才能,採納他的意見,興修水利,安撫流民與羌族。明令愛護士兵,邊疆百姓生活穩定,西夏甚為禪服。《漁家傲·秋思》正在徐守邊疆的環境中創作出來的,邊疆從戎的艱辛生活,又是秋風蕭瑟的季節,遠離家人苦收邊疆,思鄉的情感被拉起,於是這千古名流的絕唱被孕育而生。

    圖:《漁家傲·秋思》

    《漁家傲·秋思》是一首邊塞詩,上片部分以景色為主。“塞下”“邊聲”“號角”“落日”“孤城”等詞彙都是邊塞詩所特有的特點。

    在《漁家傲·秋思》更是把邊塞風景表達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秋風蕭瑟,寒風四起,滿目蒼夷,放眼過去盡是荒涼之景;大雁一心南去,毫無留戀之態,號角的聲音伴隨四面而起;在群山疊嶂中,長煙飄起,夕陽西下,孤城關閉這城門。動靜結合,邊塞的荒涼與戰火的凶猛的畫面在心底油然而生,形象描繪了邊塞的風光。

    下片部分以抒情為主,“濁酒一杯”引發對故鄉思念,欲借酒解鄉愁,然而路途遙遠,戰士未能告捷。何時才能歸鄉,因此更加濃稠的思念故土的情感更加濃厚,面對如此境地只有無奈。

    羌管悠悠霜滿地,這裡寫夜景,到了夜晚笛聲悠揚,滿地的秋霜,更加讓人拗動征戰沙場戰士們的思鄉情愫。以“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轉入真情實感,駐守邊疆的將軍都白了發,戰爭未能結束,又無計可施,人怎麼能睡得著啊!

    全詩中豐富多變的情感通過景物的描寫表達出來,意境空間龐大且蒼涼,形象的表達了作者和身邊的戍邊戰士們的心境,真情實意,感人心扉。無論是意境還是情感表達,無論從什麼角度看待都可以被堪稱典範之作。

    圖:辛棄疾邊塞詩與邊塞風光

    邊塞題材詩:邊塞類經典題材,唐朝時期最為繁榮,但不能說這類題材並興起於唐朝。

    其實最早的邊塞題材起源於先秦歌唱。《詩經》《楚辭》也有關於征戰的歌被傳唱,最早的邊塞詩處於歌唱時代。後演化至唐代,唐朝一些詩人比如李白《關月白》等邊塞名作,讓邊塞詩的演化到達了巔峰。

    但在宋明清時期逐漸衰落,但柳暗花明又一村,盛行於唐的邊塞詩在宋代得到了分化,衍生另外一種繁華景象。

    為什麼要提邊塞詩呢,因為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不同於其他邊塞詩,它影響了宋詞豪放派的發展,是宋詞豪放風興起的第一縷春風。

    宋代詞學流派分為豪放派與婉約派。而在南宋時期,蘇軾、辛棄疾、等人與豪放派的代表是當代毋庸置疑的組合。

    北宋早期范仲淹寫的《漁家傲·秋思》是為豪放詞的先聲,是豪放派後來發展的基礎。

    到了北宋中後期,蘇軾等人大力宣揚豪言壯詞,由此進入豪放派的第二個階段。後又經歷靖康事變的引發,豪放派獲得喘息機遇,得到發展。進入巔峰狀態,這一階段,除了辛棄疾等代表人物,還有陸游、葉夢得、劉過等一批人優秀的詞人崛起。最後進入延續階段。由劉克莊、黃機、戴復古等人傳承辛棄疾等人的詞風,雄壯豪氣。

    @茂子曰 因此《漁家傲·秋思》可以說是對宋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是宋詞豪放派的鼻祖。對研究宋詞其到了至關重要的啟發促進作用。更是一件千古絕唱的藝術作品,被後人歷來稱道也是實至名歸。

  • 4 # 長了鹿角的兔子

    引言:

    寶元元年(1038年),党項人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定都興慶(今寧夏銀川),次年,李元昊便率兵進犯北宋邊境,於三川口大敗宋兵(三川口之戰),集兵於延州城下,準備攻城。訊息傳至京師,朝野震驚。

    宋康定元年(1040年),因邊事吃緊,仁宗召范仲淹回京,升為龍圖閣直學士,與韓琦併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擔任安撫使夏竦的副手。

    至慶曆三年(1043年)間,在范仲淹的治下,至李元昊向北宋稱臣(慶曆和議),西夏軍隊不敢輕易侵犯他所統轄的地區。

    以上為范仲淹這首《漁家傲·秋思》的來歷背景。

    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在西北戍邊多年,所思,所觀,有感而平鋪直敘地白描所作,如此,此詞歷來為人稱道,不僅因此詞所描繪的意境之高遠、深刻、蒼涼而稱道於世,更是對當時真實而現實的西北邊塞戰況的原貌,以及精神的還原。

    尤其在史料中,有歐陽公的“真實”稱讚:“窮塞主之詞”。

    1.意能通情,“秋思”為士兵“思”,為邊塞百姓“思”《漁家傲·秋思》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這首詞,能在眾星璀璨,唐宋八大家佔六家時代“異軍突起”,其實無關於用詞之精妙,以及描繪意境之獨特,令人難忘,而在於“真實”二字。

    其實范仲淹在儒家文人中來說,尤為擅長文章,詩詞只能“一般”,這首《漁家傲·秋思》,不管從整篇上、下闋的佈局,對仗以及用詞,只能說“正好”。

    尤其其中描繪的邊塞景色,更是平常,但是,其中的真情實感,卻是尤為突出。

    如“孤城閉”,“家萬里”、“將軍白髮”、“征夫淚”,無一不深入寫就邊塞戍邊軍士的內心感受,都說“家國天下”,先有家,才有國,此後才為天下,但於邊塞軍士來說,“天下”才是最重的,不管是內心所願,亦或忠君愛國,緊守戍邊之責下,悠悠歲月,終究難抵思念之情。

    “秋思”之意,因邊塞之現狀,使本應豐收之喜之外,還隱隱有了些許悲涼之意,戍邊多年的士兵也好,將軍也罷,終究免不了思鄉之情,尤其城中百姓,思念的“鄉”,是原本和平的從前之鄉,外有強敵,戰戰兢兢,可嘆奈何。

    范仲淹天命之年,人到暮年時,滿腔愛國之心,抵禦外敵之餘,也為邊塞軍士,百姓嘆息,遂而白描此間景色與情緒現世,大有抒發些許憤懣之意。

    故此,世人稱道此詞,還是為範公“天下為公”為軍事,為百姓發聲之精神讚歎。

    2.權當揣測:“計”為巧妙請功,“淚”為感之辛勞

    雖然思鄉之情可“濁酒一杯”勉強抵禦,但家在“萬里”之外,每每到了夜晚必然更生思鄉之情,“計”為計算,為準備,但外敵不滅,難以“歸家”。

    於范仲淹來說,眼見此情此景,也心知軍士思鄉之心,於是藉此闕詞,“提醒”百姓們,也是提醒“上官”,應該感念他們的功績。

    而“將軍白髮”,既是為邊塞戍守多年的“將軍”請功,也是為自己“請功”,愛國不是一種“理所當然”,而是從心而發,正如“想要馬兒跑,就讓馬兒吃飽草”一般,軍士們,在邊塞盡心盡力地抵禦外敵,保家衛國,同樣也希望被“上面”看見。

    而以如此樸素而直白的“豪放詞”來傳達,足見其巧妙之處,由此,為人稱道也不足為奇了。

    總結:

    其實之所以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歷來被人稱道,除了有“名人”,諸如歐陽公般大能的“支援讚譽”之外,更多的還是用最平實而樸素直白的筆觸,直接把整個一幅邊塞戍邊圖展現在大家的面前。

    真實的思想之情,樸素的軍士艱苦之意,乃至不忍觸睹的戍邊心酸的自然表露,都是一種使世人直面邊疆戰時背後的慘烈,表功之餘,更是希望世人百姓,以及“上面人”真正去感念軍士的辛勞。

    如此一石二鳥的詞,何不為人稱道。

  • 5 # 書文小品

    前言對這首詞,宋代魏泰《東軒筆錄》錄其本事: “范文正公守邊日,作《漁家傲》樂歌數闕,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頗述邊鎮之勞苦。歐陽公嘗呼為‘窮塞主之詞’。及王尚書素出守平涼,文忠亦作《漁家傲》一詞以送之,其斷章曰: ‘戰勝歸來飛捷奏,傾賀酒,玉階遙獻南山壽。’顧謂王曰:‘此真元帥之事也。’”

    這就是著名的“窮塞主之詞”說。

    其實,范仲淹當時作為朝廷任命的西北將帥,他抵禦外敵的策略是很有成效的,西夏人曾誇讚他“腹中有數萬甲兵”,可見他用兵之神。公元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三月,他任永興軍始,後來又出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經略安撫招討使等官職,他的戰功顯著,讓敵軍聞風喪膽,有傳言說“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

    朝廷對他的成績也是極讚賞的,後來升任他為樞密副使、拜參知政事,所以關於范仲淹是“窮塞主”的說法,是不可信的,相反,他是“真元帥”、“真英雄”。

    那麼這首詞為什麼會有“窮塞主”的說法,我想大部分原因在於詞中的情感。古人想要讀懂一首詞,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知人論世,我們不妨也學習一下,先了解范仲淹仕途上的經歷。

    一、以文易武的仕途際遇,是他詞中情感複雜的原因

    北宋想進入仕途,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參加科舉,范仲淹參加科舉,以文臣的方式登上北宋政治舞臺。

    儒生往往受儒家入仕思想的影響,范仲淹也是如此,他主張“絃歌始能治”,希望通過文治的方式來管理國家,他認為書生要報國,最好是用文字、文章,而不是使用暴力。

    他進入官場後積極參政議政,秉承著文官以死相諫的為官原則,不惜被貶而直言進諫。但可惜的是,他的這種“文治”思想並沒有實現。

    公元1042年,朝廷下詔任命范仲淹為范仲淹、韓琦等四路帥為觀察使,這是一個武官,而在宋朝,“文易武”身份的轉變以後是很難改回的,這與儒生出身的范仲淹的理想南轅北轍。

    因此,范仲淹連上三書,列了很多理由,又找宰相呂夷簡說情,要堅決辭掉任命,可是他還是被送到邊塞去了。

    范仲淹在邊疆,依然沒有放棄自己儒生的身份,他謹遵“得帶內朝職名節制邊事” 的任職方式,把自己當做文臣。

    其實范仲淹一直糾結文臣的身份,與宋朝的文人政治體制是分不開的,從宋開國起,便重文輕武,文人士大夫待遇優厚、受到重用,而武官卻一直備受猜忌和防範,所以宋朝的武將無論是狄青、宗澤、還是岳飛,雖然戰功赫赫,最後都以悲劇收場。

    除此之外,如果文官變成了武官,往往都仕途坎坷,想要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基本已經不可能了。文尊武卑,輕視武官在當時非常普遍。

    其實,范仲淹身為文臣時,也常常因為直言相諫而多次被貶,我們熟悉的《岳陽樓記》就是一個例項,而他作為武將時,也常遇凶險。

    公元1041年,范仲淹燒燬了西夏皇帝元昊送來侮辱宋朝的書信,這件事遭到群臣的彈劾: “大臣以為不當輒通書,又不當輒焚之,宋庠請斬仲淹”。

    “將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是常識,鎮守邊關的將帥本來有依具體情況行事權利,但軍權極可能轉化成為君權的威脅,因此武職助他建功的同時也帶來了風險。

    范仲淹當然也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他一面拒絕從武,一面又小心翼翼地履職。他儒士的心理和武將的職責際遇,正是形成他詞中豪邁又夾雜柔弱風格的原因之一。

    一個人的生活經歷往往會影響他的詩詞創作,這在范仲淹的詞中體現得比較明顯。我們不妨用同時期的詞人歐陽修來做對比。

    歐陽修也有邊塞詩詞,但他沒有武將的經歷,最多隻是作為使臣過境邊塞,所以他無法理解范仲淹作為文臣苦心孤詣抵禦外敵、維繫國家安全的心情,也難以感受到范仲淹個人理想與現實矛盾之間的複雜感情。

    劉永濟評價二人情感的差異: “範詞乃自抒己情,歐詞乃送人出征,用意自然不同也。”

    二、第一首文人邊塞詞漁家傲·秋思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這首詞的內容很簡單,上片寫景為主,下片抒情為主,情景交融,通過景物描寫襯托人物的心理世界。

    上片首句交代了時令、地點,戍邊戰士看到邊塞迥異的秋天,自然也會想到內地的秋天風景,詩人用邊塞秋景引出戍邊戰士的思歸之情。

    第二句“衡陽雁去”其實是“燕去衡陽”的倒裝,衡陽有一座山,叫回雁峰,意思是大雁到了這裡就不能往南飛了。大雁南飛,又一次引發了征夫的思歸之情,鳥兒尚且能歸,可是人呢?只能在邊疆化為白骨。

    “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裡 ,長煙落日孤城閉”的邊塞獨特景象,與首句“風景異”相呼應。“邊聲”是邊塞悲涼聲音的合集,包含了風雨聲、鳥獸聲、征夫的吁嘆聲、馬的嘶鳴聲、打仗的鼓聲和號角聲等等,這些聲音都會引發征夫的思想思歸之情。

    在蕭颯秋景的襯托之下,在四面無數悲涼聲音的渲染之下,夕陽西下、黃沙漫漫中的孤城就顯得更加悲涼了。

    下片首句中“濁酒”是渾酒的意思,也就是軍中將士常喝的烈酒,古人常有“借酒澆愁”的生活習慣,李清照在《聲聲慢》中用“三杯兩盞淡酒”來填補自己的苦痛,那麼戍邊戰士自然是也用酒來澆滅他們的思鄉愁情。

    對於征夫來講,他們不想回去嗎?當然也想,但是敵人未退,家國不寧,怎麼能夠回去呢?而對范仲淹來說,不僅是歸家無望,他從文易武之後,歸朝廷也無望了,他的政治理想“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文臣理想也隨之成為泡影。

    “羌管悠悠霜滿地”, 軍中酒宴的狂歡,其實是一群戍邊者的孤獨,悠揚的羌笛聲再也無心聽,不知不覺已經明月當空,滿地月色如冰霜一般,李白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也說“月是故鄉明”,同一輪明月之下,當然引發了征夫強烈的思鄉之情。

    最後一句 “人不寐, 將軍白髮征夫淚” ,這些征夫都已經出來很久了,多年的邊疆的風霜,已經將他們的鬢髮染白徵人不禁潸然淚下。

    詞中所寫既可以看作是詞人自己的真實寫照 ,也可以泛指某一位將軍或遠征之士卒 ,因為他們的情感是相通的,他們的經歷是相同的 。

    後記

    范仲淹《漁家傲》表現的是戍邊戰士的生活,情感以思鄉為主,它打破了詞專寫男歡女愛 、離懷別緒 、鏤玉雕瓊 、裁花剪葉、娛賓遣興、風花雪夜、男女之情的傳統,開拓了詞的內容。

    從風格上看,它摒棄了晚唐五代的柔糜綺麗、纏綿悱惻、濃重的脂粉氣,變得沉雄悲壯, 質樸渾厚, 粗曠自然,為“蘇辛”豪放詞做了先導。

    圖|網路

  • 6 # 梅鶴讀書

    《漁家傲·秋思》是一首成功的邊塞詞,它的出現,開拓了宋詞的內容和意境,影響了後世豪放詞的出現,所以這首詞歷來被人稱道。

    1、《漁家傲·秋思》全詞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2、這是一首成功的邊塞詞

    這首詞上片寫景,描繪孤城的荒涼、邊地的苦寒,展現在讀者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畫面;下片抒情,刻畫邊關將士的報國情懷和思鄉之情。公元1040年至1043年間,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他整頓軍備、修築城堡,對西夏採取積極防禦政策,為西夏所折服。正是這樣特殊的經歷,范仲淹寫出了這樣的邊塞詞。

    3、這首詞開拓了宋詞的內容和意境

    從晚唐五代開始一直到北宋初年,詞一直是歌筵酒席之間歌女演唱的歌詞。詞的內容也都是描寫美女和愛情。從溫庭筠、韋莊、南唐二主、馮延巳、晏殊、歐陽修直到柳永,莫不如此。這其中有兩個特例,一個是李煜,在破國亡家後,詞風為之一變,變為“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奔放;另一個特例是范仲淹,由於鎮守邊關的親身經歷,產生了“長煙落日孤城閉”的蒼涼。這是宋詞發展史上內容和意境的開拓,影響了後世豪放詞的出現。

    綜上所述,《漁家傲·秋思》歷來被人稱道。

  • 7 # 一葉孤帆行萬舟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全文如下: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也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范仲淹這首詞反映的是邊寒戍客的艱苦生活及思歸無期人不寐的慢慢長夜,只能借酒澆愁。可白髮已生戰事何時休,只有無言而淚流。

  • 8 # 謝小樓

    我們知道,豪放派詞風,開創於蘇軾。蘇軾從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獵》開始,逐漸發展出豪放派的詞風,南宋的辛棄疾,又將這種詞風發揚光大。

    不過,在蘇軾開創豪放派的詞風之前,已經有人幫他探路,這個人就是范仲淹。范仲淹一生只留下了五首詞,但他對宋詞的影響卻很大,其中《漁家傲》一首,更是蘇軾辛棄疾的豪放詞風有著非常明顯的影響。

    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一、全詞解讀

    這首詞寫於范仲淹作邊帥任上時。宋寶元元年(1038),西夏元昊公然叛宋。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范仲淹以龍圖閣直學士與韓琦經略陝西,擔任西北邊境的防禦工作。這首詩寫的就是邊境的風景和軍人的生活。

    詞的上闕寫塞下邊境的風光。

    秋天到來,塞下的風景與南方完全不一樣,大雁南飛,毫無留意。寫大雁南飛,便已經暗含著雁能南飛,而軍人卻不能南歸之意。雁無雁無留意,人豈有留意,但軍人有守土之責,所以不能南歸。

    邊境四處的各種聲音,跟軍營的鼓角一同響起,綿延而峻峭的山峰中,長煙緲緲,落日煌煌,孤城緊閉。

    詞的下片寫軍人的思鄉之情。

    一杯濁酒下肚,燒上來的是對萬里之外的家鄉的思念,然而身為軍人,戰事未平,功名未立,何以歸家?羌管悠悠吹起,秋霜鋪上大地,這一夜,註定是難以入眠的夜晚,夜幕的軍營中,將軍跟士兵都流下了思念家鄉的淚水。

    二、范仲淹這首《漁家傲》的影響

    1、詞風影響

    詞是誕生於酒筵歌席之間的文學體裁,所以風格難免穠豔綺麗。

    而范仲淹的這首詞,一洗小詞穠豔綺麗的詞風,意境開闊沉雄,氣概蒼涼悲壯,氣象直追初初盛唐邊塞詩。

    “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一句,與盛唐詩人王之渙的“一片孤城萬仞山”意境相近,“羌管悠悠霜滿地”則與“羌笛何須怨楊柳”情感相似。

    范仲淹顯然不是刻意模仿唐詩的,但他的這種寫法,很有可能啟發了後來的蘇軾,蘇軾正式自覺地用寫詩的方法來寫詞。

    當然,這首詞中闊大蒼涼的詞風,對蘇軾辛棄疾的豪放詞風的影響更為明顯。

    2、題材開拓

    詞從晚唐誕生起,經五代至北宋,一直沒有誕生經典的邊塞詞。雖然敦煌詞中有《邊塞苦》、《龍沙塞》,以及韋應物、戴叔倫《調笑令》等少數邊塞詞,但這些詞的影響有限,也稱不上經典。

    直到范仲淹的這首《漁家傲》出現,邊塞詞才開始在詞壇上佔有一席之地,並綿延成一個新的詞派。

  • 9 # 北宋君甫書生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可能在有些人的印象裡,范文正公只是一個大文學家,或者是一個有作為的名相,但實際上他還是一個有著英雄氣概、能鎮守一方的戍邊將才,這首詩就是最好的證明。

    他絕不是一個文弱書生的形象,而是一個文能當朝主政,武能定國安邦的全才,所以蘇軾讚美范文正公有經天緯地之才。

    就像王安石說的那樣,從始至終,范仲淹都是一個毫無瑕疵的人,很難相信這個世上會有完人,但在范仲淹身上,真的挑不出毛病。

  • 10 # 江水趣談

    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是寫:

    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飛回了衡陽,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分,號角吹起,邊塞特有的風聲、馬嘯聲、羌笛聲和著號角聲從四面八方迴響起來。連綿起伏的群山裡,夕陽西下,青煙升騰,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門緊閉。

    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親人,眼下戰事未平,功名未立,還不能早作歸計。遠方傳來羌笛的悠悠之聲,天氣寒冷,霜雪滿地。夜深了,在外征戰的人難以入睡,無論將軍還是士兵都白了鬢髮,淚滿衣襟。

    漁家傲·秋思

    宋代: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范仲淹《漁家傲》一詞開篇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一句極力渲染邊塞秋季風景的獨異,上片寫景,描寫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從視覺聽覺等方面表現了邊塞地區的蕭條寂寥。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愛國激情,濃重鄉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思鄉卻渴望建功立業的複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 情緒主要是通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綜觀全詞,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魅族會發布搭載天璣1000Plus的手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