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手叫小紅

    夏至三庚數頭伏,字面意思就是夏至節氣到了,然後數到第三個“庚日”就入伏了,初伏。

    夏至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隨著時令的進展,天氣逐漸變得炎熱,每天的光照時間也逐漸延長,這就是預示著夏天很快就要來了。

    今年的夏至日時間是6月21號的11點18分,正是迎來夏至節氣,說實話怎麼算的,我也不是很清楚,感覺很玄化很深奧的樣子。

    至於“三庚”,古代人民使用天干地支計算時間,10個天干和12個地支,順序組合形成每日,比如有甲子日、庚子日,(注意沒有乙子日,因為是陰陽相配)。凡是有庚的日子,都屬於庚日,“三庚”就是出現第三個帶庚的日子,這一天就進入伏天第一天。7月11號是第三個庚日,為庚申日,那天入伏。

    幾千年了,氣候變遷,最熱的那一天也不太準確,各地也不一樣的,說三伏天熱,可還有個“秋老虎”,就是熱,熬著就是了。中秋節就涼快了。

  • 2 # 儒雅的蜜獾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三庚”中的“庚”字便是天干中的數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的。因此夏至過後的三十天就是頭伏。今年夏至在6月21日(農曆5月12日)。根據頭伏推算得7月21日(農曆6月12日)為頭伏。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中伏”,一年中最熱的就是在中伏。今年最熱在7月26日(農曆6月17日)—8月14日(農曆6月26日)這一段時間。

  • 3 # 新美人魚

    7月11號 入伏 ,伏天就是最熱的時候了 。今年中伏20天 ,三福相加一共40天 。8月7號就立秋了 ,立秋以後早晚就涼快了 。

  • 4 # 極地峰大叔

    今年7月11日入頭伏,按道理中伏最熱,但是按各地的氣溫來說,有一年末伏最熱,人們常稱末伏是24個火老虎!也就是熱浪在本年的最後一次對人們的考驗!

  • 5 # 農嫂話農事

    題主問今年什麼時候入伏,什麼時候最熱?

    民間不是有“夏至三庚數頭伏”的說法嗎,它的意思也就是在很直白的在告訴我們,在夏至節氣過後,第三個“庚日”就要開始入伏了,入伏當天也就是一伏的開始。不過,我們有很多人都不太清楚什麼是“庚日”,要弄懂這三伏是怎樣算的,首先得學會懂得“天干地支”的知識。

    因為伏天的開始是用“干支紀日法”推算出來的。“天干”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順序搭配,有甲子、乙丑……癸亥,正好60為一個迴圈。

    而數伏就與“天干”中的“庚”有關,每逢有“庚”字的日子都叫“庚日”。“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也就是說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夏至節氣以後,所出現的第三個庚日就是入伏的開始,也是三伏中的第一伏。以此類推,第10天在出現的庚日便為中伏,也就是二伏,等第三個庚日出現時便是三伏,我們百姓也稱其為末伏。

    今年,2021年的夏至的時間是6月21日,農曆的五月十二,由於今年的夏至正好處於庚子日,所以再往後數兩個庚子就是入伏的日期,也就是在2021年7月11日入頭伏、結束的時間是7月20日、為期為十天;中伏從7月21日開始,到8月9日結束,為期為20天的時間;末伏是從8月10日開始,到8月19日結束、為期十天,也就是說今年的三伏天是四十天。

    那麼,看到這有人會問,不是每10天便會出現一個庚日嗎?今年怎麼會有為期40天的伏節天呢?中伏又怎會有20天?因為每年有365天的時間,並不是10的倍數,所以這也就導致了每年夏至節氣後的第3個庚日出現的遲早不同,庚日出現的時間就不固定,入伏的時間也有所不同,那麼中伏也就會如閏月年份一樣,在有的年份裡會有20天的中伏出現,有的年份便只會是十天。

    那今年什麼時候會最熱呢?

    一年四季中總會有那麼兩個極其分化的氣候,一個是在冬季的三九天裡,一個是在夏季的三伏天裡。三九里凍的極致,三伏裡熱的氣都難喘,因此,這兩個極其分化的節氣點,一個代表的是一年中的最冷點,一個代表著一年中的最熱點。

    民間不是有老話也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嘛,三伏天到來之後,晝夜溫差沒有了差距,並且,這段時節還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而在這個時間段裡,天氣溫度和空氣溼度都會很高,不論是白天還是黑夜,給人的感覺空氣彷彿猶如停滯了一般,是粘稠的、潮溼的。說白了呢,也就是說我們要經歷很長一段高溫高溼的日子,而這段高溫高溼的日子也就應該是今年最熱的時候了。

  • 6 # 李長諭

    夏至,在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中佔有主導位置,是晝夜長短的分割線。此時太陽位於黃經90度,一般6月21日至6月22日交節。

    夏至初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鳴;三候半夏生。陽極之至,陰氣始生。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什麼叫“伏天”呢?

    伏天是指中國廣大地區每年夏季的一段酷熱、晴朗和少雨的天氣。其起訖時間每年都不盡相同,大致是7月中旬到8月中旬。

    關於伏天的來歷,據《史記、秦本記》所述:在秦德公2年(公元前676年),夏季很熱,用殺狗來鑲解熱毒,此後便把解熱毒的酷熱日子稱為伏日。為什麼要殺狗?那是因為當時人們迷信地認為,取狗血塗在四門可阻止鬼怪進入城內。“伏”字是人旁有犬,犬能保護主人,這就是“伏”的原意。

    伏天應在哪些日子呢?

    中國從公元前776年至今,流行“干支紀日法”,即把天干地支60組不同名稱用來記日子,每逢有一個庚字的日子叫庚日。秦漢時期又盛行“五行生剋”的迷信說法,認為最熱的夏天屬火,而庚屬金,金怕火燒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於是便規定:從夏至日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10天),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有的年為10天,有的年20天),立秋後第一個庚日起為三伏(10天)。

    中伏天數不固定的原因,是因為夏至到立秋之間有四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有五個庚日時,中伏為20天,這是由於中國的農曆曆法是以二十四節氣為準,但二十四節氣與“干支紀日法”是有差別的,這是造成夏至到立秋四個庚日或五個庚日的主要原因。

    今年什麼時候入伏?

    今年的6月21號11時32分(農曆五月十二)夏至節至,此日為庚子日。順數至第三個庚日為7月11日(農曆六月初二,庚申日),此日就是初伏的第一天。因為今年夏至到立秋有5個庚日,所以,今年的中伏為20天。而三伏(末伏)的第一天則是8月11號(農曆七月初三),直到8月20日(農曆七月十三)伏天才會結束。

    伏,是避暑之意。從夏至開始,晝開始變短,夜開始漸長。但在一天之中,白天比黑夜長,地面所吸收的熱量比散發的多,近地面的溫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時,地面吸收的熱量多於散發的熱量,所以天氣最熱,這就是“熱在三伏”的理論依據。

    再往後的日子,地面吸收的熱量少於散發的熱量,溫度也就慢慢降下來了。因為伏天在熱的中間也潛伏著寒的因素,當初我們的老祖宗起名為“伏”,現在看來是很有科學道理的,我們不得不被中國先民的智慧所折服!

  • 7 # 言者青青

    轉眼快到夏至了,接著就是“夏至三庚數頭伏”了。伏天是最熱的季節,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人們對於伏天知識的掌握還是很有必要的,如何避暑,度過炎熱的夏天,保護好自己的身體,使自己的身體健康,這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十個節氣。夏至這天萬物繁茂達到了極點,講陰陽的話,是陽氣達到了頂點,從這一天往後,陽氣開始降落,陰氣開始上升。入伏就是在夏至之後,陽氣下降,陰氣上升,天氣特別炎熱的時間段,這個時間段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空氣最潮溼、最悶熱,這也是我們把這一時間段稱之為伏天的根本原因。

    伏天,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今年的夏至是陽曆6月21日,入伏是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庚日,一個庚日是10天,20天之後就是初伏了。也就是說,今年的7月11日是初伏。

    也許有的人會以此輪推,10天一庚日,初伏10天之後7月21日就是中伏,中伏再過10天就是末伏,再過10天末伏,這個伏天就結束了,這樣演算法就錯了!為什麼?因為末伏不是從夏至推算的,而是從立秋推算的,也就是說,立秋這個節氣之後的第一個庚日是末伏的開始,這樣的話,今年立秋是8月7日,但不是庚日,8月10日才是庚寅日,也就是說從8月10日這天開始才是末伏。

    初伏以立夏推算,而末伏又以立秋推算,無形中中伏的天數不確定了,它要根據初伏結束後的第一天,到立秋後推算出的末伏第一天來確定中伏的時間天數了。按照這個演算法,今年的中伏就是從7月21日,到8月10日了。這樣繼續下去,再過10天到8月20日,今年的伏天才算結束。也就是說,今年伏天時間從7月11日開始,至8月20日結束,總共40天的時間。

    以上演算法都是根據古人的“天干五行結合法”來完成的。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結合“五行”:金、木、水、火、土。這樣以五行相生相剋的規律來計算。甲乙為木,丙丁為火,戊己為土,庚辛為金,壬癸為水。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相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根據這一推論:春天屬木,夏天屬火,秋天屬金,冬天屬水,也就是說,春(木)生夏(火),夏(火)克秋(金),秋(金)生冬(水),那麼,土呢?在這裡土就是伏天,“三伏”就是土,對應的庚日就是金,土生金。因此,把控好伏天很關鍵,土生金嘛!三伏天是土,土生金(庚),這是為什麼入伏要從庚日算起的根本原因,就是為了相生,土生金。實踐證明,這種演算法很實用,很符合自然天象發展的客觀規律,對於人們順利度過三伏天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三伏天是全年最熱的時間段,初伏、中伏與末伏之間相比較,中伏又是最熱的時間段。民間有“熱在中伏”之說,意思是三伏中,中伏天氣最熱。為什麼?因為從初伏開始,降雨量增大增多,地表的溼度也隨之增大,在太陽的直射下,地面吸收熱量,每天要超過所散發的熱量,這樣致使地表熱量不斷積累,到了中伏必然會達到最高最大值,再加上副熱帶高壓控制,內部氣流下沉使天氣以晴朗少云為主,太Sunny照更加強烈,地面溫度也會持續高溫。這是中伏之所以成為全年最熱時間段的原因所在。

    綜上所述,“夏至三庚數頭伏”是亙古不變的氣象自然規律,已經被證明客觀存在。今年的入伏,從7月11日開始,進入初伏。7月21日至8月10日是中伏,這段時間是全年最熱的。

    總而言之,今天談論這個問題,對於我們增長夏至、三伏天、立秋等有關節氣,以及“天干五行”等有關知識,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 8 # 松柏0521

    從夏至的那天起,按農曆日配天干地支往後數之,逢三個庚幹日即為入伏日(夏至三庚入伏)。由於夏至日後何時遇到第一個幹日是不確定的,同時因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日依序相排,第十位後復排甲一,週而復始,所以見到三個庚日最長應為三十天,最短應為二十一天。所以,沒年夏至與入伏間隔的天數就在這個區間。他與小暑、大暑等節令日不是同屬概念。

  • 9 # 三農問題探討者

    不請自來!

    根據字面意思分析,進入夏至節氣後的第三個庚日為入伏第一天,也就是頭伏第一天。

    生活在有著全國三大火爐之一的南京地區,每年進入夏至節氣後,就真正的進入到一年之中最炎熱的季節了!古語說的好:冷在三九 熱在三伏嗎!而夏至大多數的時候都已經進入梅雨季節,所以空氣溼度大,氣溫也越來越高,用上蒸下煮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今年的夏至是六月二十一號,關於夏至,各地都有著意思完全不同的民諺和俗語:如:吃了夏至面,一天長一線。夏至颳大風,有雨在月中。夏至有了雨,好比秀才中了舉(人),一樣的高興!因為在他們那一方,如果在夏至這天下了雨,就代表著這一年的雨水充沛,對農業生產絕對是個好年景……!

    而在我們南京地區,就有著截然相反的說法,且還相當的準確!

    山裡就怕攬時雨,圩區就怕中時炸。注:在我們家鄉,把入伏稱作進時。三伏就是三時!這個時不代表時間!頭伏稱為頭時,大伏稱為中時;末伏稱為末時。

    所謂的攬時雨,就是夏至三庚數頭伏的那一天,而今年的頭伏第一天則是七月一號開始,至七月十號。相徵性的下一場雨,那麼在我們這邊,以後的整個長達幾十天的三伏天裡,絕對不會有很多的雨水!也就是個大旱之年!

    而圩區就怕中時炸。中時也就是大伏!如果在大伏天入汛,那麼在以後的一段時間裡,雨水量特別地大而多!絕對是個洪澇災害之年,對農業生產帶來的損失和危害,相當的大……!

    至於什麼時候最熱?民諺說的好:冷在三九,熱在三伏!而題主問什麼時候最熱,最熱的時候應該是中伏!

    當然,如果是公秋的話,秋老虎的威力也相當的強悍!秋後十八盆,就是說立秋之後,還會熱上很長一段時間!但是由於秋天的氣候乾燥,就算再熱,人體感受就比悶熱的三伏天舒服多了……!

  • 10 # 王銀令

    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為頭伏。

    今年農曆五月十二為夏至,第三個庚日是六月初二,也就是說今年六月初二為頭伏。

    先簡單解釋一下,為什麼要數庚為頭伏。依據五行相剋火克金,庚為金,最熱的天為火,火克金,火伏金藏。所以數庚為初伏。

    數伏,在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是初伏,第四個庚日是中伏,第六個庚日是未伏,是所謂三伏。

    在三伏天,天氣最為炎熱,兩個庚日之間是十天,初伏與夏至之間的天數不一定,最少是二十一天,最多是三十天,未伏的未一天距

    夏至最少五十一天,夏至到立秋是四十五天,故秋後有一伏。

    數九與數伏,這都是先賢們積累的寶貴經驗,只有我們認真學習才能一目瞭然。

    我是農民我在農村,我關心我們農民的美好生活。

  • 11 # 好友善戶名

    夏至三庚數頭伏,今年什麼時候開始入伏?什麼時侯最熱?今日是夏至,農村俗話叫“日腳"今日是庚子起算,每隔九天就是三庚其中第二庚叫庚戌,再過九天就是第三庚叫庚申,那就是從庚子開始數第十天,中間空九天,所謂今日五月十二日庚孑,又是夏至,

    到二十二為庚戌,六月初二為庚申屬於三庚,六月初一出梅,初二進頭伏。那麼要說什麼時候最熱,俗話說三伏天,到了立秋十八天母老虎是最熱天,過十八天母老虎後,再到十八天老虎,溫度漸漸降下耒了,氣候逐漸變動,慢慢的涼下耒了,所謂三庚,入伏就只談這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棚西紅柿種植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