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豆豆帖
-
2 # 聽說吧心理
他們孝順懂事、學習刻苦、成績優秀、無不良嗜好、工作能力強,
他們曾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老師心中的好學生、上司口中的得力助手。
就是有這麼一部分優秀的人,學習很行,工作很強,就是不會跟異性相處。他們的父母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孩子這麼優秀、老實聽話,為何就是不會跟異性相處呢?
1案例一:
高瀚,人如其名,高大帥氣,從小到大成績優異,大學畢業後一路保研到名校,博士畢業後被推薦到一家科研單位工作。父母也一直以有這樣優秀的兒子而自豪不已。
轉眼間,高瀚已經30多歲了,卻一直沒有談女朋友,父母很著急,張羅著給他介紹女孩子。
高瀚的型別,是不少女孩子夢想中的白馬王子,很多女孩子一聽他的條件,都非常滿意,但每次交往沒多久,又會以各種理由提出分手。這讓高瀚備受打擊。後來,高瀚拒絕相親,拒絕談戀愛。
親戚朋友們在背後議論紛紛,說他是不是有毛病。流言蜚語更讓高瀚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壓力,工作效率、日常生活都極受影響,非常痛苦,因此尋求心理諮詢的幫助。
透過心理諮詢,才瞭解到從小父母對高瀚很嚴格,一直灌輸:和女孩子交往是早戀,是不應該做的事情,上學時就應該好好讀書,談戀愛可以工作後再考慮。
高瀚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在整個中學時代他沒有主動和女生說過話。上大學的時候,即使他很羨慕談戀愛的同學,但都強制壓制了下來,依然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學習上,把和異性交往的渴望轉化成學習的動力。
直到博士畢業,找到了一份好的工作,事業發展不錯,他才認為自己可以談戀愛了,但這時卻突然發現自己根本不知道如何跟女孩子交往。
高瀚平時和同性交往並沒什麼太大問題,但一和女孩子接觸就緊張不安、臉紅、焦慮,甚至連話都說不出來,整個人很尷尬。
點評:
其實,我們與異性之間的關係是非常寬廣的,而非狹隘的“男女之情”,也就是說,我們與異性之間,除了男女朋友外,還可以是玩得來的朋友,可以是好同學、好同事,等等。因為是不同的角色,我們在與異性的交往中也會有不同的心理界限,聊著不同深淺的話題。
而很多“好”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被過度要求專業課程的學習,而忽視了與同齡人社交能力的發展,尤其是在異性同學的相處中,“一刀切”,不懂得如何恰當地跟異性相處。
成年後,不知道如何吸引異性的傾慕,也不懂如何親近或拒絕異性,常常保持過遠的距離,或有時過於急切拉進距離而嚇跑女孩子。
2案例二:
佳彤是一名高二學生,乖巧可愛、學習用功的她,從來不需要父母操心。但自從升了高中後她的成績就直線下降,讓父母非常擔憂。以前懂事的她,現在脾氣變得非常暴躁,動輒發火,父母經常感覺莫名其妙。
出於關心,父母問她是不是有什麼不舒服,或者有什麼心事,佳彤每次都是沉默待之,甚至表現非常不耐煩,父母見狀也不敢再多問。
本來以為佳彤只是一時心情不好,或者壓力大不習慣,過陣子就好了。沒想到這種情況越來越嚴重,高二下學期佳彤的成績更差了,並提出不想上學。這時候父母著急了,勸說無效,只好帶孩子求助心理諮詢。
心理諮詢師瞭解到,佳彤高一時,在一個男同學猛烈追求下,便答應了對方。然而,平時父母對這方面的教育很嚴格,不斷強調早戀的危害及負面影響,並曾威脅說如果發現她談戀愛就會怎樣怎樣。
佳彤對這段關係非常忐忑,卻又無法拒絕男同學,甚至一次在衝動中兩人發生了關係。事後佳彤非常自責,認為自己應該拒絕。此後,佳彤強烈要求分手,但這段經歷仍舊讓佳彤耿耿於懷,她覺得自己不貞了,害怕自己懷孕,擔心今後不知道怎麼跟自己的伴侶解釋……
因此一直處在擔心害怕、焦慮緊張的狀態中,影響學習。
點評:也許一個乖巧、聽話的孩子,更讓父母放心,更便於父母的管教。
但誇大異性交往的危害和嚴重性,對孩子學會正確的兩性交往並不會帶來積極的作用。
好孩子,一般都是循規蹈矩,缺乏異性交往經驗,在交往過程中無法掌握分寸,有時會把青春期的喜歡、好奇,誤認為是“愛情”;而且,因為在成長經歷中,跟異性(比如親戚家的孩子、幼兒園的小夥伴、小學的同桌等等)相處較少,難以鑑別對方是一個怎樣的人,是否值得交往,在交往過程中如何溫柔而堅定地拒絕……導致有時因為不想傷害男同學的感情,而接受男同學的追求。
我們要教孩子的,不是不許談戀愛,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握兩性之間的那個“度”。
回覆列表
1.以前全力以赴的愛過,最後痛了!漸漸地不在去想,而是用閨蜜情,食物,娛樂等填補
2.現在的社會就是上了床都不一定有結果!自尊自愛的原因
3.現21歲的你可能覺得現在的戀愛看不到未來,還不如先讓自己變優秀去愛未來那個等你的他
4.孤單久了,不習慣兩個人,這樣我不習慣且傷了對方!還不如盡情的享受單身的自由(個人當下想法)
5.如果要愛,請愛的更努力一些,哪怕最後沒走到最後,這樣每天醒來可以含淚說我不僅努力過而且盡力了!
以上都是個人意見,如有說錯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