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漆水河文藝
-
2 # 長風浩蕩
敬,前提是人格平等,之後,以人為尊為長,自居謙下。
但這事跟“畏”可沒半毛錢關係。畏,前提是人格上的不平等。
-
3 # 馬振廷1
敬,畏,親近也,不親近能曲身下跪嗎。兢兢業業。與心不在焉反意。有敬畏之心,一身靈氣。做事為人沒雜念。盛氣敖氣,自高自大,目中無人,為人做事是不安份的。
敬畏之心有三,一,敬畏父母是能得到父母的疼愛的,二,敬畏大人,是能得到上級重用,敬畏響雷,不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不敢做傷天害理的事,少出危險的。平民如有這三敬畏可長壽。
-
4 # 反岐視
儒源於屍祭,孔子從小就拿小碗小碟來學跪拜,祀神敬鬼是孔子最拿手的,他覺得那是上等人乾的事。
後來又把躹躬跪拜那套用在長輩面前,美其名曰禮多人不怪,天長日久的敬老,老人沒死就倚老賣老裝神了,誰敢扶?所以說孔二始作傭者……。
-
5 # LiaoGY
"敬“有如下三層涵義:1.尊敬:如敬重,敬愛,敬仰,致敬,肅然起敬等。2.恭敬:如敬請指教,敬謝不敏。3.有禮貌地送上飲食或物品:如敬菸,敬酒,敬茶,敬你一杯等。
-
6 # 格拉卦爻
孔子一生以推廣 “禮”為使命,為了讓人們遵從“禮”,就強調“敬”,讓人們從心理角度以“敬”修德,以敬尊禮。
孔子所謂的敬,從情感上,崇敬鬼神;在現實理性上,離鬼神遠點。兩者不可偏廢,就是孔子所謂“敬鬼神而遠之”。
遠鬼神:遠古的華夏宗教,是一種天神觀念與人鬼觀念的結合。根據甲骨文卜辭中“帝”、“上帝”、“祖神”、“神”等描述,部族始祖得以封神,享受奢侈的獻祭。其它立有卓著功勳的祖先也會被提升到神的位置,成為大神的陪享者。神不僅有意識,還有主導吉凶的權力,據說能“致雨”、“止雨”、“降饑饉”等。神居於天上,具有獨佔性。常人死後,則成鬼。古人認為,賦予人的生命、知識和智慧的,是人的魂魄。人的肉體消亡後,人的魂魄能繼續存在,便是所謂“鬼”。鬼雖居於地下、黃泉,但行動自由,需要享用獻祭的財物,而且依然具有意識和權力,能禍福人。可見,鬼神之說的核心思想是“人死有知”。既然人死亡之後,尚有感知,在權勢階層中流行奢侈的殉葬品和獻祭就不足怪了,甚至還用活人殉葬。
殉葬:當文明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人文主義逐漸興起,人殉制度受到了質疑。比如在《左傳》中有幾處提到這種不人道的習俗,史家無一例外都採取嚴厲批判的態度。孔子的儒家學派反對殉葬。別說殉葬,用像人形的俑陪葬,也被孔子痛斥:“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既然促成人殉的依據是鬼神之說相信人死後保有感知能力,那麼要反對人殉,必然要離鬼神遠點。
在人事方面,孔子擯棄虛無縹緲的鬼神主導吉凶禍福的理論,而倡言人的自我修養與自我實現,這實在是萬世之功。褫奪了鬼神的權力意志,提升了個人的人格尊嚴。孔子言人事,當然要離鬼神遠點。不朽:鬼神之說,包含有人的“永生”觀念。孔子及其儒家學派雖然“遠鬼神”,但對“永生”也有自己的看法。在孔子不過兩歲大時,魯國的叔孫豹說過一句名言,即所謂的“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這句話影響深遠。
有一個人,問明朝心學大師王陽明,煉丹真的可以延年益壽嗎?王陽明答說:我們孔夫子學派也有關於不朽的見解,例如孔夫子最好的弟子顏回三十二歲去世,但他今天仍然活著,你能相信嗎?孔子“遠鬼神”,但並不輕言沒有鬼神。對於鬼神的有無,孔子採取一種不輕加臆斷的立場,對這個問題加以保留。在《論語》中,當弟子子路問如何奉事鬼神時,孔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弟子“敢問死?”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可見,孔夫子的態度是:對於鬼神,我們一無所知。孔子拒絕再進一步討論,不輕言人死後有知無知,是因為:如果說死者有知,將恐孝子順孫妨生以送死;如果說死者無知,將恐不孝之子棄不葬。至於人死究竟是有知還是無知,這不是當務之急,死後自然就曉得了。所以,孔子在“遠鬼神”時又言“敬鬼神”。
在敬鬼神方面,人的頭腦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理智,一是情感。從理智上說,似乎並無證據表明靈魂永生不滅,但從感情上,人們希望如此。理智無疑是重要的,但人不能只憑借理智活著。人的感情需要,同樣要求得到滿足。儒家所講的葬禮、祭祀,意在表達生者對死者的思慕愛敬之情,是人道,是一種感情寄託。最初的葬儀、祭禮,以及崇敬鬼神,不免帶有一些神話和迷信色彩,但到了孔子及其儒家那裡,剔除其宗教因素,賦予它一種詩的意味:人們知道鬼神是不可知的,人們確實是在自覺的欺騙自己。這時,人們暫時失去了理智,在詩中得到情感的滿足。但人們並不反對理智,這種情感的滿足也並不阻礙理性的發展。既尊重情感中對鬼神的愛敬之情,同時又不近溺迷惑於鬼神之不可知,即是“敬鬼神而遠之”。
孔子的思想影響了中華民族歷史,由於孔子所謂的敬,滿足了古代統治階級的需要,所以很多朝代,都尊儒學,就是尊孔子的學說!
孔子的敬,在當下要一分為二的看待,我們要吸收積極的方面,去除他消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