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官是吏部尚書的專稱,因為吏部尚書比其他尚書地位更顯赫一些。你看劉羅鍋不也自稱吏部天官劉大人嗎。
李天官:
李默(1494一1556年),字時言,一字古衝,建安(今建甌房道徐地)人。明朝正德十六年(1521年)辛巳科楊維聰榜進士,選入翰林院為庶吉士(練習辦事的官員)。明嘉靖元年(1522年)調任戶部主事。後升兵部員外郎,奉命前往大同(今山西省大同市),協同駐軍部署防務。時軍營由於管理不善,致使部分士兵騷亂。兵部派侍郎胡瓚負責處理,但他不作調查,便採取懲罰作法,引起不少士兵譁變。李默瞭解後,即上報朝廷調回胡瓚,然後親自深入兵營,以教育安撫平息了兵變,得到上級嘉許,調任吏部郎中。任期中,他積極條陳地方事宜,編有《大明輿地圖》,詳述形勢要害和屯兵、課賦的見解,為冢宰桂普斫賞識,特為奏聞,得到皇帝嘉勉,被列為重要文獻,交內閣存用。嗣後凡文武會試,都指派李默充同考官。嘉靖十一年(1532年),李默被任為考核武會試的考官之一,試畢,赴兵部宴。兵部尚書王憲態度傲慢,輕視僚屬,不以賓禮相待。李默對此不滿,當面指責王憲不明禮節,為此而遭到貶謫。先後調任寧國府(今安徽省宣城、寧國等地)通判、廣東按察使屬下檢事、雲南提學副使、浙江左右布政使等職。因歷任政績卓著,遂又升任太常寺卿、禮部侍郎,奉旨撰《庚戌進士題名記》。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秋,俺答汗(蒙古右翼土默特萬戶的統治者)出兵侵犯掠奪中原一帶,京都告急。李默奉命守正陽門,他率兵五千,發動百姓,軍民合力晝夜巡視,防衛甚為周備,敵遞退卻。不久,李默被升為吏部尚書(位同宰輔),他秉公持正,堅持任人唯賢,推行“進賢拔滯,澄清吏泊”的作法。時嚴嵩主持內閣,以子嚴世藩、工部侍郎趙文華、咸寧侯仇鸞等為爪牙,操縱國事,賣官受賄,培植黨羽,陷害忠良。因李默執掌吏部職權,使他們無法任意安插親人而記恨在心。嘉靖三十年(1551年)秋,李默推薦張臬為遼東巡撫,張臬不與嚴嵩一夥同流合汙,亦被嚴嵩等所懷恨。同時,仇鸞有託於李默推薦己親被拒絕,於是嚴嵩、仇鸞相勾結,以讒言誣奏李默“偏執用人”。皇帝寵信嚴嵩,遂罷李默官職。後仇鸞因諱敗冒功罪被革職,御批覆用李默為吏部尚書,並賜御書褒以“忠好”二字,特許他騎馬出入宮門。因此,朝中奸佞更加妒恨,有同僚勸李默要明哲保身,李默慨然說:“吾備位公卿,年幾六十尚復何求。”堅決抵制嚴嵩一夥推薦的官吏,並告戒部屬不與嚴嵩一夥交往。時工部侍郎趙文華企圖充任大司馬,求李默引薦被拒絕。於是,趙文華勾結嚴嵩,趁機同李默議論“選人策”(選人鹹登資簿,釐其流品,平其銓注,而序遷之)。因李默發言有“漢武徵西域而海內虛耗,唐憲復淮蔡而晚業不終”等語。嚴嵩等抓住這句話,誣奏他有意誹謗朝廷以及用人不當等罪名,皇帝聽信讒言,怒撤李默官職,定罪入獄。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死於獄中。
萬曆年間(1573—1620年)神宗皇帝為其平反,追贈太子太保,諡肅愍。鐵井欄尚書井即以吏部尚書李默得名
馬天官:
馬文升,景泰二年(1451)進士,授御史,長於應變
馬文升半身像[1]
。官至大理寺少卿。因父喪丁憂。成化四年(1468),固原土達把丹之孫滿四反叛,朝廷急召文升為右副都御史,巡撫陝西,同總督項忠、劉玉等進行圍剿。成化十四年(1478)又進為左侍郎。成化十九年(1483)進為左副都御史。成化二十年(1484),起用巡撫遼東。成化二十一年(1485),在短期總督漕運後,任南京兵部尚書。弘治二年(1489),遷中央兵部尚書,弘治十四年(1501),改吏部尚書,加銜至少師兼太子太師。正德元年(1506)被劾後乞去。正德二年(1507),因劉瑾專權,誣告其結黨,除其名,馬文升氣憤交加於正德五年六月八日去世,享年八十有五。劉瑾被誅後,朝廷追贈馬文升為“特進光祿大夫、太傅,諡端肅”,嘉靖初又加贈馬文升為“特進左柱國、太師”。
著有《約齋集》、《奏議》等。有子馬璁。
天官是吏部尚書的專稱,因為吏部尚書比其他尚書地位更顯赫一些。你看劉羅鍋不也自稱吏部天官劉大人嗎。
李天官:
李默(1494一1556年),字時言,一字古衝,建安(今建甌房道徐地)人。明朝正德十六年(1521年)辛巳科楊維聰榜進士,選入翰林院為庶吉士(練習辦事的官員)。明嘉靖元年(1522年)調任戶部主事。後升兵部員外郎,奉命前往大同(今山西省大同市),協同駐軍部署防務。時軍營由於管理不善,致使部分士兵騷亂。兵部派侍郎胡瓚負責處理,但他不作調查,便採取懲罰作法,引起不少士兵譁變。李默瞭解後,即上報朝廷調回胡瓚,然後親自深入兵營,以教育安撫平息了兵變,得到上級嘉許,調任吏部郎中。任期中,他積極條陳地方事宜,編有《大明輿地圖》,詳述形勢要害和屯兵、課賦的見解,為冢宰桂普斫賞識,特為奏聞,得到皇帝嘉勉,被列為重要文獻,交內閣存用。嗣後凡文武會試,都指派李默充同考官。嘉靖十一年(1532年),李默被任為考核武會試的考官之一,試畢,赴兵部宴。兵部尚書王憲態度傲慢,輕視僚屬,不以賓禮相待。李默對此不滿,當面指責王憲不明禮節,為此而遭到貶謫。先後調任寧國府(今安徽省宣城、寧國等地)通判、廣東按察使屬下檢事、雲南提學副使、浙江左右布政使等職。因歷任政績卓著,遂又升任太常寺卿、禮部侍郎,奉旨撰《庚戌進士題名記》。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秋,俺答汗(蒙古右翼土默特萬戶的統治者)出兵侵犯掠奪中原一帶,京都告急。李默奉命守正陽門,他率兵五千,發動百姓,軍民合力晝夜巡視,防衛甚為周備,敵遞退卻。不久,李默被升為吏部尚書(位同宰輔),他秉公持正,堅持任人唯賢,推行“進賢拔滯,澄清吏泊”的作法。時嚴嵩主持內閣,以子嚴世藩、工部侍郎趙文華、咸寧侯仇鸞等為爪牙,操縱國事,賣官受賄,培植黨羽,陷害忠良。因李默執掌吏部職權,使他們無法任意安插親人而記恨在心。嘉靖三十年(1551年)秋,李默推薦張臬為遼東巡撫,張臬不與嚴嵩一夥同流合汙,亦被嚴嵩等所懷恨。同時,仇鸞有託於李默推薦己親被拒絕,於是嚴嵩、仇鸞相勾結,以讒言誣奏李默“偏執用人”。皇帝寵信嚴嵩,遂罷李默官職。後仇鸞因諱敗冒功罪被革職,御批覆用李默為吏部尚書,並賜御書褒以“忠好”二字,特許他騎馬出入宮門。因此,朝中奸佞更加妒恨,有同僚勸李默要明哲保身,李默慨然說:“吾備位公卿,年幾六十尚復何求。”堅決抵制嚴嵩一夥推薦的官吏,並告戒部屬不與嚴嵩一夥交往。時工部侍郎趙文華企圖充任大司馬,求李默引薦被拒絕。於是,趙文華勾結嚴嵩,趁機同李默議論“選人策”(選人鹹登資簿,釐其流品,平其銓注,而序遷之)。因李默發言有“漢武徵西域而海內虛耗,唐憲復淮蔡而晚業不終”等語。嚴嵩等抓住這句話,誣奏他有意誹謗朝廷以及用人不當等罪名,皇帝聽信讒言,怒撤李默官職,定罪入獄。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死於獄中。
萬曆年間(1573—1620年)神宗皇帝為其平反,追贈太子太保,諡肅愍。鐵井欄尚書井即以吏部尚書李默得名
馬天官:
馬文升,景泰二年(1451)進士,授御史,長於應變
馬文升半身像[1]
。官至大理寺少卿。因父喪丁憂。成化四年(1468),固原土達把丹之孫滿四反叛,朝廷急召文升為右副都御史,巡撫陝西,同總督項忠、劉玉等進行圍剿。成化十四年(1478)又進為左侍郎。成化十九年(1483)進為左副都御史。成化二十年(1484),起用巡撫遼東。成化二十一年(1485),在短期總督漕運後,任南京兵部尚書。弘治二年(1489),遷中央兵部尚書,弘治十四年(1501),改吏部尚書,加銜至少師兼太子太師。正德元年(1506)被劾後乞去。正德二年(1507),因劉瑾專權,誣告其結黨,除其名,馬文升氣憤交加於正德五年六月八日去世,享年八十有五。劉瑾被誅後,朝廷追贈馬文升為“特進光祿大夫、太傅,諡端肅”,嘉靖初又加贈馬文升為“特進左柱國、太師”。
著有《約齋集》、《奏議》等。有子馬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