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麗芳說兒童心理

    隨著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家庭的經濟得到了保障,溫飽不再是問題,因而現在的孩子不需要與過去的孩子一樣從小就要為生活溫飽而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奮鬥,也就是說他們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得到了滿足,那麼他們目前要尋求的是愛與歸屬感的需要。

    愛與歸屬感的需要是比較抽象的,不像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一般透過付出勞動或者努力就能得到看得到的滿足。愛與歸屬感的需要是來自父母或親密者的愛。

    家長們或許都會說我當然愛自己的孩子啊,我努力工作保障他的生活,為他得學習報興趣班,但是最重要的是孩子是否感受到了來自家長的愛,當父母與孩子之間關於愛的溝通無法對接時,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而未滿足他們對於愛與歸屬感得需要,致使他們認為在家裡父母不愛自己,家裡沒有人理解自己,自己不屬於這個家,形成內心的匱乏感,而造成孩子以抑鬱或者叛逆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反抗。

    另外,孩子的叛逆和反抗也與父母之間兩性關係是否和諧有關,當父母的關係是分裂的,孩子便會試圖透過自己的方式如抑鬱、叛逆、厭學等來幫助父母關係變得和諧。

    因而在這個經濟已經得到基礎保障的時代,父母養育孩子時需要把更多的重點放到與孩子相處時愛的表達,透過看得到的方式,比如偶爾為孩子準備喜歡吃的飯菜而不是自己認為對其健康的食物;與孩子溝通時嘗試站在與其平等的位子上理解他的想法再適當給予建議。

  • 2 # 魔法小羊bH

    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但是對孩子管教缺不嚴格,甚至於有的時候還慣著孩子,在加上孩子在外面接觸別的孩子,時間長了就給孩子一種很自由的感覺,說實話我現在接觸一個孩子,她現在就行程一種很壞的習慣,每天晚上打遊戲要打到兩三點才睡覺,早上吃飯跟本就不起,甚至於你去叫她都很煩,這樣的孩子在家裡就這樣,在學校會怎樣就可想而知知了,這就給孩子造成判逆

  • 3 # 顏舒yes

    看過一個抖音影片:一個12歲的男孩和他媽媽在家裡吃飯,怡好舅舅來做客。這時媽媽對男孩說:“吃飯的時候別玩手機,會把眼睛看壞的”,誰知男孩把手機往桌上一扔說:“煩死了,還讓不讓人吃飯了,一天到晚的叨叨…”,說完就要離開餐桌。

    媽媽一看孩子飯都不吃了,馬上拉住孩子陪著笑臉說:“媽媽不對,先把飯吃了,乖"。

    坐在母子對面的舅舅把一切都看在眼裡,一下就站起來,指著男孩說:“你怎麼能這樣跟你媽媽說話呢,一點家教都沒有,還不跟你媽媽道謙"?

    誰知男孩一點都不示弱,頂撞道:"你誰呀?幹嘛管我,我就這樣,怎麼了"?

    媽媽一看甥舅倆扛上了,馬上對舅舅說:“這孩子從小被他爺爺奶奶慣的,誰都不敢說,一說就不吃飯,甚至要上吊,他還動手打爺爺奶奶,沒辦法,只好順著他,長大可能就好了"。

    舅舅一聽這還了得,摘下自己的皮帶,說"我今天就替你管教管教他,長大再管就遲了"。

    說著舅舅就過來把男孩胳膊一拎,拉進臥室拿起皮帶對著男孩屁股就抽了下去。邊抽邊問男孩:"你錯了沒"?

    剛開始男孩還嘴硬,可沒抽幾下就開始服軟求饒。舅舅乘機讓男孩寫下保證書並向媽媽道賺,男孩都乖乖地照做了。

    媽媽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這就是他們誰都不敢碰的孩子,打了幾下怎麼就變乖了呢?

    老輩人都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我們小時候誰沒被爹媽打罵過,也沒聽說有誰叛逆抑鬱了,倒是長大後都很孝順,感念父母的養育之恩。

    話雖如此,但不提倡棍棒教育。不管社會怎麼發展,教育孩子都是頭等大事,就象那位舅舅說得,教育孩子要從小抓起,既不能慣著也不能管得太嚴,因勢利導,解放天性還要懂得感恩。

    到了一定年齡你會發現,這輩子最大的失敗不是別的,而是教育孩子的失敗。

  • 4 # 國124540511

    現在生活條件是好了,但人們的要求卻越來越高了,今天要學習這個,明天要學那個,不然走出社會就不如別人,十八般武藝要樣樣學到。加上現在小孩生的又少看得重。所以小孩的心裡負擔是很重的,不象我們小時候有口飯吃能把你養大就不錯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華人在選模特時,還要選眯眯眼的模特?這種審美奇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