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莊馬蠡舟
-
2 # 平和ABC
主要是書寫所用的竹簡以及書寫習慣流程形成的傳統。書寫流程一般是在一根一根的散根竹簡上書寫完成後,經晾乾墨跡再用繩索串編成冊(“冊”字的由來),並最終卷為一卷,以最小體積儲存。在此型制下,書案的左邊堆放散根空白竹簡以便於空著的左手取來竹簡再用一直執筆的右手書寫,寫完一根後因左邊已有堆放的空白竹簡,就會自然放置於書案右邊,第二根寫完再放於前一根的左側並依次向右邊推移,書寫完成審閱時為不打亂書寫順序也會站起身來移至文章起首的最右一根竹簡從右向左看下去,這樣慢慢就習慣並最終養成從右到左的文序串編成冊並形成了傳統。這種也就不會有右手弄汙墨跡的情況。
在此傳統下,如果是在絹帛上書寫可以至少懸腕(前期書寫材料上下尺寸均短),到後來出現更長的條幅之類時更可以懸肘書寫(已經字跡較大),所以也不會出現右手弄汙墨跡的情況。當然,近代以來的長幅小楷書一般達不到懸肘書寫,所以就會採用別的方法以避免右手弄汙墨跡。這就是適應和尊重傳統習慣了。
再一個養成從右到左的原因是古人為了讓左右手的分工配合方便又協調而形成的,當一卷卷好的竹簡或絹帛放於案上閱讀時,首先需要展開,此時右手一般用於執筆進行摘錄、記載等主要工作,而空餘的左手正好用於取卷以及將竹簡向左滾動來展開,以此左右手分工又協作。如果竹簡的書寫是從左到右,展讀時就既需要右手將竹簡向右滾動來展開,又需右手執筆摘錄記載,這樣右手會忙個不停,左手反而基本輕鬆無事,兩手就會很不協調。這一點其實與我們閱讀現代書籍也一樣,一般也會用左手翻書,而用右手執筆記錄,分工又協作。
東漢之前,人們以竹簡,絹帛,木牘為書寫材質。
但最主要還是以竹簡為書寫材質:首先砍削竹子,做成條狀,然後需要在火上烤,讓水分散失,留下乾燥的竹簡條,這一過程也叫“殺青”,讓綠色的新鮮竹簡條變成幹黃的可以隨時書寫的可用竹簡條!殺青表示基本成型可以使用的意思一直流傳至今,常用於電影基本成型的試播,和竹簡條去水分後基本可以使用意思一樣。
古人書寫時,寫完一根竹簡條就把它放在右側,晾乾,第二根放在第一根的左側,依次為序,等都寫完時,從右到左就形成一篇完整的竹簡排列,然後再用線繩捆綁變成一篇,一卷。
後來人們遵循這樣的順序,就從右到左書寫,養成了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