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祖孫2人~~~孫子原名孫武~~ 孫子,名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縣)人。生卒年代不詳,大約與儒學創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屬於同時代而略晚。孫子是齊國貴族和名將的後裔。他的祖先原是陳國的公子--陳完。公元前672年,陳國發生內亂,陳完便逃奔至齊國避難,改稱為田完。田完的第五世孫田書(即孫子的祖父)曾經是齊國大夫,在攻打莒國的戰爭中立下了戰攻,齊景公便把樂安封給了田書,同時還賜“孫”為姓,以表示對田書嘉獎。公元前532年,齊國發生內亂,孫子便離開齊國,到了南方的吳國,在吳國的都城姑蘇(今江蘇省蘇州市)過起了隱居生活,潛心研究兵法。在吳國,孫子結識了伍子胥。據《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載,在諸候爭霸中,南方新興的吳國國君闔閭,為圖霸業,欲攻打楚國,但是,一時難以選出合適的將領。伍子胥常與吳王論兵,他曾向吳王推薦說:孫子“精通韜略,有鬼神不測之機,天地包藏之妙,自著兵法十三篇,世人莫知其能。誠得此任為將,雖天下莫敵,何論楚哉!”經過伍子胥七次向吳王推薦,吳王便讓伍子胥拜請孫子出山。 孫臏中國戰國中期軍事家。真名失傳。齊國阿(今山東陽穀東北)、鄄(今山東鄄城北)一帶人。孫武后裔。生卒年不詳,約活動於公元前4世紀下半葉 。 傳說與龐涓同時從鬼谷子學習兵法。龐涓為魏惠王將軍,因忌妒孫臏才能,將其騙至魏國,施以臏刑(割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後為齊使者秘密帶回齊國,經將軍田忌舉薦,被齊威王重用為軍師。在齊、魏爭雄具有決定意義的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中,孫臏指揮齊軍兩次擊敗魏軍,迫龐涓自殺,使齊國成為強國之一 。他在作戰中運用避實擊虛、攻其必救的原則,創造了著名的“圍魏救趙”戰法,為古往今來兵家所效法。孫臏及其弟子所撰《孫臏兵法》繼承了孫武的軍事思想,總結戰國中期以前的戰爭經驗,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軍事理論遺產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作者為春秋時期偉大軍事家孫武,大約成書於春秋末年。該書自問世以來,對中國古代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被人們尊奉為“兵經”、“百世談兵之祖”。歷代兵學家、軍事家無不從中汲取養料,用於指導戰爭實踐和發展軍事理論。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曹操第一個為《孫子兵法》作了系統的註解,為後人研究運用《孫子兵法》打開了方便之門。《孫子兵法》不僅是中國的謀略保庫,在世界上也久負盛名。8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29種文字,在世界上廣為流傳。英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向人透露:他的軍事著作中所闡述的觀點,其實在2500年前的《孫子兵法》中就可以找到。他也確實對孫武及其著作深感興趣,不僅為《孫子兵法》英譯本作序,還在自己的得意之作《戰略論》前面大段引述孫武的格言。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美國海軍陸戰隊軍官都奉命攜帶一本《孫子兵法》,以便在戰場上閱讀。 《孫子兵法》歷代都有著錄。1972年4月山東省臨沂縣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書《孫子兵法》為迄今最早的傳世本,可惜為殘簡,不能窺其全貌。現存重要的版本為南宋寧宗時所刻《十一家注孫子》,宋刻與宋抄《武經七書》本,其中宋本《十一家注孫子》經清代孫星衍校定考辯後,成了近世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最敷實用的讀本。 《孫臏兵法》是戰國中期傑出軍事家孫臏所著,大約在東漢末年失傳。1972年4月,山東省臨沂縣銀雀山漢墓出土了一大批竹簡,其中就有久已失傳的《孫臏兵法》。經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考證,由文物出版社於1975年出版了簡本《孫臏兵法》,分上下兩編,各15篇。1985年,文物出版社又出版了《銀雀山漢墓竹簡(壹)》,該書經認真的進一步考證,認為1975年版的《孫臏兵法》的下編沒有充分的證據能認定為孫臏所著,只能視為古代兵家的佚書。《銀雀山漢墓竹簡(壹)》認定屬於《孫臏兵法》的內容共計16篇,即1975年版的《孫臏兵法》上編15篇,並加《五教法》一篇,共222簡,近5000字。
他們是祖孫2人~~~孫子原名孫武~~ 孫子,名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縣)人。生卒年代不詳,大約與儒學創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屬於同時代而略晚。孫子是齊國貴族和名將的後裔。他的祖先原是陳國的公子--陳完。公元前672年,陳國發生內亂,陳完便逃奔至齊國避難,改稱為田完。田完的第五世孫田書(即孫子的祖父)曾經是齊國大夫,在攻打莒國的戰爭中立下了戰攻,齊景公便把樂安封給了田書,同時還賜“孫”為姓,以表示對田書嘉獎。公元前532年,齊國發生內亂,孫子便離開齊國,到了南方的吳國,在吳國的都城姑蘇(今江蘇省蘇州市)過起了隱居生活,潛心研究兵法。在吳國,孫子結識了伍子胥。據《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載,在諸候爭霸中,南方新興的吳國國君闔閭,為圖霸業,欲攻打楚國,但是,一時難以選出合適的將領。伍子胥常與吳王論兵,他曾向吳王推薦說:孫子“精通韜略,有鬼神不測之機,天地包藏之妙,自著兵法十三篇,世人莫知其能。誠得此任為將,雖天下莫敵,何論楚哉!”經過伍子胥七次向吳王推薦,吳王便讓伍子胥拜請孫子出山。 孫臏中國戰國中期軍事家。真名失傳。齊國阿(今山東陽穀東北)、鄄(今山東鄄城北)一帶人。孫武后裔。生卒年不詳,約活動於公元前4世紀下半葉 。 傳說與龐涓同時從鬼谷子學習兵法。龐涓為魏惠王將軍,因忌妒孫臏才能,將其騙至魏國,施以臏刑(割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後為齊使者秘密帶回齊國,經將軍田忌舉薦,被齊威王重用為軍師。在齊、魏爭雄具有決定意義的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中,孫臏指揮齊軍兩次擊敗魏軍,迫龐涓自殺,使齊國成為強國之一 。他在作戰中運用避實擊虛、攻其必救的原則,創造了著名的“圍魏救趙”戰法,為古往今來兵家所效法。孫臏及其弟子所撰《孫臏兵法》繼承了孫武的軍事思想,總結戰國中期以前的戰爭經驗,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軍事理論遺產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作者為春秋時期偉大軍事家孫武,大約成書於春秋末年。該書自問世以來,對中國古代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被人們尊奉為“兵經”、“百世談兵之祖”。歷代兵學家、軍事家無不從中汲取養料,用於指導戰爭實踐和發展軍事理論。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曹操第一個為《孫子兵法》作了系統的註解,為後人研究運用《孫子兵法》打開了方便之門。《孫子兵法》不僅是中國的謀略保庫,在世界上也久負盛名。8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29種文字,在世界上廣為流傳。英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向人透露:他的軍事著作中所闡述的觀點,其實在2500年前的《孫子兵法》中就可以找到。他也確實對孫武及其著作深感興趣,不僅為《孫子兵法》英譯本作序,還在自己的得意之作《戰略論》前面大段引述孫武的格言。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美國海軍陸戰隊軍官都奉命攜帶一本《孫子兵法》,以便在戰場上閱讀。 《孫子兵法》歷代都有著錄。1972年4月山東省臨沂縣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書《孫子兵法》為迄今最早的傳世本,可惜為殘簡,不能窺其全貌。現存重要的版本為南宋寧宗時所刻《十一家注孫子》,宋刻與宋抄《武經七書》本,其中宋本《十一家注孫子》經清代孫星衍校定考辯後,成了近世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最敷實用的讀本。 《孫臏兵法》是戰國中期傑出軍事家孫臏所著,大約在東漢末年失傳。1972年4月,山東省臨沂縣銀雀山漢墓出土了一大批竹簡,其中就有久已失傳的《孫臏兵法》。經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考證,由文物出版社於1975年出版了簡本《孫臏兵法》,分上下兩編,各15篇。1985年,文物出版社又出版了《銀雀山漢墓竹簡(壹)》,該書經認真的進一步考證,認為1975年版的《孫臏兵法》的下編沒有充分的證據能認定為孫臏所著,只能視為古代兵家的佚書。《銀雀山漢墓竹簡(壹)》認定屬於《孫臏兵法》的內容共計16篇,即1975年版的《孫臏兵法》上編15篇,並加《五教法》一篇,共222簡,近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