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歌151589245

    七十年代下館子是人民群眾的普遍生活狀態。那時吃一碗光頭麵才一角二分錢,油條二分錢。一桌酒席才幾十塊錢,茅臺酒八元錢一瓶,參加婚宴隨禮只要幾元錢。單位發福利夏天防暑費,冬天防寒費,電影票每個月一至二次。單位加班都是義務加斑,加一,二小時到飯時去飲食店吃麵條由單位結帳。逄年過節還有物資發放,過年每個單位都要會歺,過年的氣氛非常熱鬧。

  • 2 # 聽雨聲794

    記得剛上班工作18.5元,10上交自己剩下8.5元一高興叫上哥幾個去下館子花了不到5塊錢吃的還不錯,感覺和現在的34百元差不多。

  • 3 # 四野的

    首先,上世紀七十年代沒有“下館子”這麼排場一說,若有也只是文章裡對舊社會場景描述一下的東西。

    那年代“下館子”大都是出差人吃碗飯的地方,與現在農村路邊一般大排檔水平都無法比。至於顧客“上帝”一說更沒有這麼“高大上”的思維,大家都是“革命同志”,互為平等,你要想當“上帝”洗碗水都沒得你喝。

    最後,不管上世紀七十年代“館子”與現在什麼館子“水平”如何差距,有一點最大的“差距”就是下館子的人一定不會將自己當做“上帝”般去傻逼。

  • 4 # 追夢118234731

    70年代的確有下館子一說!當時的年輕工人領了工資,都喜歡離開缺鹽少味的職工食堂,在附近餐館裡去改善一下。那時館子里人多很擠,要搶佔位子。餐廳服務員變成了大爺!和現在是兩個極端!那時說餐廳是國家的,你愛吃不吃,不討好我你滾一邊去!

  • 5 # 悟空借火扇

    上世紀70年代所謂下館子,無非稱之為館店,其次為食堂,還沒有什麼酒店。1分錢10炒麵豆,2分錢一勺水煮青豆或黃豆,3分錢一根冰棒,5分錢可以買個茶葉蛋,6分錢買一塊燒餅,一角五分喝碗牛肉湯,五角錢買個燒雞腿。那時都是聽毛主席的話,學習毛主席著作,人人都想當解放軍,從沒有聽說有上帝,只聽說回民吃牛肉不吃豬肉,回漢飯店是分開的。當時只有出差,探親才有機會嘗試一下,清湯,純真,沒有香料和勾走了芡,加雞味精,很少有炒菜,基本上是冷盤,熟肉,最香的要數豬尾巴了,朋友之間下館子吃個飯不會超過5元的,談不上有水平,只能叫打打牙祭,解解饞。每年也只盼過國慶吃帶魚,中秋節吃月餅,春節穿新衣,吃餃子了。一個月攥著兩塊五角零花錢就知足了。

  • 6 # 馬園丁

    上世紀70年代,下館子也就是為了吃飯,沒有那麼大的排場,因為當時的工資也不高,主要是吃飯還需要交糧票,所以說你就是有錢也不一定能買到糧食,那個時候一切都要憑有效的票證才能定量供應

  • 7 # 清爽春風hZ

    那時候沒有食品新增劑,什麼味精,雞精都沒有,炒萊的味道全憑技術,現在館子都是依靠食品新增劑完成的。你說泥?

  • 8 # 孫楚雄770

    我是一個三線城市國企 幹部家廷子弟,我的印象中在我生活的城市冠以“灑店"名稱餐館僅一家,大量的都叫飲食店,就是煮煮麵條米粉吃,叫飯店的就高一個層次了,可以有點炒菜。60年代曾經跟爺爺去市中心吃過幾次米粉,每次去那是非常有儀式感的,我爺爺要包上一點辣椒粉和胡椒粉,穿上最好的衣服,店內服務員也有點老派服務,那時顧客肯定是上帝;文革之後強調人人平等,飯店員工也都是集體工或者是全民所有制了,到飯店去吃飯你真的要小心,搞得不好你就要慪氣。

  • 9 # 風雨者59933

    記得70年代的76年的一天,我出差一吃上一餐大餐,那時是沒有“下館子”之說的,在服務行業的服務公司有開飯店,吃飯要開糧票,一碗米飯不到5分錢,一個素菜1角錢,一個暈菜(炒豬大腸不要肉票)3角錢,這頓飯和現在比是普通工人的一天工資了,很了不起的一頓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世間的愛情是不是都掌握在老天的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