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大腫瘤張成海醫生
-
2 # 普外科曾醫生
據統計,大約80%的大腸癌由於腸息肉惡變而來的,只要早期切除了大腸息肉,就能夠阻止大腸癌的發生,所以你的這種說法是對的。大腸息肉可以分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一般只有腺瘤性息肉才會發生惡變。
大腸癌是目前為止,少數幾種可以透過篩查來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的腫瘤,其他的腫瘤還包括:乳腺癌和宮頸管。
那麼什麼時候開始篩查大腸癌?用什麼手段篩查呢?
對於普通的一般人群,中國的最新指南建議,不論男女,從50歲起開始接受腸鏡的檢查,如果腸鏡檢查正常,建議3到5年後再次複查腸鏡。因為,有研究顯示,從息肉惡變到腫瘤,一般需要5年左右的時間。
對於大腸癌的高危人群,腸鏡檢查的時間需要提前。
如下圖所示:大腸癌的高危人群包括40歲以上出現消化道症狀的患者;家族中有患癌或者腸息肉的病史;以前做過盆腔放療;有大腸癌癌前病變的患者:包括潰瘍性結腸癌,克羅恩病等等。這些患者建議從40歲起開始接受腸鏡的檢查。
-
3 # 美中嘉和腫瘤科普
隨著現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現代化的裝置和飲食逐漸進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各種快餐、高脂肪飲食、各種碳酸飲料逐漸走進人們的日常飲食,甚至直接替代人們的全部日常飲食;加上各種現代化的裝置,比如手機、電腦,使得人們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到美食,導致人們的運動和外出時間越來越少。在不知不覺中,也出現了不少健康隱患,有一種疾病,它是腸癌,就會在這種情況下跑出來的。聽起來蠻恐怖的,那什麼檢查可以檢查可以把腸癌揪出來呢。那麼,它就是腸鏡,腸鏡檢查可以預防癌症,你又是否瞭解它呢?
腸鏡是什麼呢?想必不少人也聽說過,在很多的例行體檢中,因腸鏡檢查操作痛苦,患者本身感受不好,所以腸鏡經常遭到人們的另眼相待,也是棄檢專案最多的。有的時候出現長期便秘、消瘦、腹部不適的情況下到醫院就診,醫生也會開出腸鏡的檢查,其實,腸鏡也是在體檢專案和醫院中較為普遍的一種,只是不被華人們看好而已。腸鏡另外較為方便的一點就是,如果腸鏡過程中透過內窺鏡發現異常情況,直接腸鏡切除病變組織取活檢進行病理檢測,確定疾病的性質,對於遠端結直腸腫瘤的檢查,它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可以達到90%以上。
腸鏡檢查可以預防癌症的觀點,目前已經在全世界的宣傳範圍內,在美國每年大約有十幾萬的人接受腸鏡檢查,而美國也將腸鏡檢查納入預防與控制中心的計劃,建議50歲以上的人最好都能接受腸鏡篩查,並且美國在2015年普及率已經達到63%,而由於中國的風俗民情,很多人羞於接受腸鏡檢查,導致我們腸鏡檢查的普及率不足15%,比美國低了4倍左右。而腸鏡檢查的普及,把腸癌的風險降低了60%,直接降低了腸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
所以,作為癌症的預防措施,腸鏡檢查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存在家族遺傳性腸息肉或者存在罹患腸癌的家族史人群,腸鏡篩查可以提前到35-40歲左右;普通正常可以在50歲以上因腸癌檢測可以預防癌症,可以將腸鏡納入癌症篩查專案;喜食高脂肪飲食並少運動的人群,應該改掉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應該少吃高脂肪食物,多吃高纖維及維生素類飲食,比如蔬菜,水果等,多運動,減少腸癌的發病,遠離疾病,從此刻做起!
-
4 # 小影大夫
腸息肉是什麼?
腸息肉是指腸黏膜突出於表面的異常組織。以結腸和直腸息肉多見,胃食管也可見息肉。分為炎性息肉和腺瘤樣息肉,炎性息肉經過治療後可以消失,而腺瘤樣息肉有惡變的可能,一般說的息肉惡變為癌,指的就是腺瘤樣息肉。
腸鏡下發現散發的腸息肉,一般直接內鏡下直接手術切除。有些息肉與家族性有關,家族性結腸息肉表現為結直腸密密麻麻的息肉,有惡變傾向,建議結腸手術切除。
之前遇到一位27歲女性,一直不知道自己有結直腸息肉,生完孩子後一年,腹痛就診,做了CT,發現結直腸多髮結節,邊界不清,並且已經出現了肝臟多發轉移。很可惜,還沒來得及陪伴孩子長大,沒來得及教孩子讀書做人。
發現腸息肉和腸癌最好的手段是做腸鏡這裡所說的腸息肉和腸癌指的都是結直腸的息肉和癌症。
上消化道食管、胃和十二指腸的病變可以透過做胃鏡發現。中間的小腸空腸和迴腸迂曲,也是最長的一段,目前沒有很好的手段可以發現早期的病變,膠囊內鏡可以發現部分的小腸病變,但是診斷價值較低。
後面的結腸和直腸就可以透過腸鏡來觀察,從肛門伸進去一個帶有鏡頭的管子,一路觀察腸壁有沒有長東西,有沒有病變,如果發現腸息肉,直接內鏡下切除。如果發現有腫塊或者可疑的病變,也可以直接取點組織出來做活檢。腸鏡能發現早期的結直腸癌,是目前篩查早期結直腸癌最重要的手段。
CT檢查不能發現早期腸癌,只有癌腫長到一定程度了,做CT才能看得見。結直腸癌做CT的目的是評估癌症的分期,看下腸癌侵犯了哪些結構,有沒有向周圍破壞,有沒有遠處轉移等等。特別是發現直腸癌,要注意做個磁共振看看,磁共振評估直腸癌的分期具有很大的優勢。磁共振圖片,直腸周圍的脂肪襯托下,可顯示直腸癌侵犯範圍。
發現腸息肉,腸鏡下手術切除,把惡變的根源切斷,是預防結直腸癌的手段。但是切了息肉並不是一勞永逸,切了息肉的一年後,要複查腸鏡,看有沒有復發。如果有復發,那麼再次手術切除。如果沒有復發,可以2-3年後再行腸鏡檢查。
對於>50歲的中老年人,建議每2-3年行結腸鏡體檢篩查早期腸癌。可以有癌症家族史的,特別家族中有腸癌的,可提前到40歲體檢。如有大便性狀改變、大便帶血、 腹瀉便秘交替和體重下降明顯者,要及時行腸鏡檢查,排除腸癌可能。
回覆列表
大腸息肉一般來說是粘膜慢性炎症引起區域性粘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粘膜隆起樣病變,也可以是腺瘤或錯構瘤。主要見於大腸(結腸和直腸)。可以是單個發生,也可以是幾個、幾十個或者更多發生,多數有蒂,少數是廣基的。國內大腸癌的發生的確是大多數有結腸息肉到腺瘤到癌變的演變過程。但具體比率不是特別具體。大腸息肉分成腫瘤性、錯構瘤性、炎性和化生性四類。大腸息肉中與癌發生關係密切的腫瘤性息肉統稱為腺瘤,錯構瘤性息肉與癌的發生關係不明,一般認為很少發生癌變,炎性和化生性息肉與癌無明顯相關,但部分可演變為腺瘤。炎性息肉可自行消失,一般不會癌變。比如有人做腸鏡發小很小的炎性小息肉,半年或一年後複查結腸鏡,發現沒有了,以為是第一次腸鏡的誤診,其實不是,很有可能隨著身體的變化而消失了。但是腺瘤性息肉一般不會自行消失的,而是隨著時間的延長,逐漸有癌變的傾向(也不是說所有腺瘤都癌變),如下圖所示,有低級別腺瘤、高級別腺瘤到早期粘膜內癌再到進展期結腸癌,最後有可能全身遠處轉移,即晚期大腸癌。
大腸癌是可以預防的嗎。答案是肯定的。研究發現,大腸腺瘤演變為大腸癌的時間需5~15年。一般情況下,如果定期行結腸鏡檢查,是可以發現結腸腫物,息肉或癌前病變,及時內鏡下切除後,基本就斬斷了癌變的過程,起到預防大腸癌的作用。
那麼複查的頻率如何?每月、每三月、每半年、每年還是每2-3年。一般來說,如果當年做腸鏡發現有息肉,切除後,滿一年需要再次複查腸鏡,看有無新生息肉,如果有,繼續內鏡下切除,如果沒有可以延長3年複查一次。另外,如果有明顯的家族遺傳史的患者,我們建議複查頻率縮短一些,最好做到每1-2年複查一次腸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