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己所甚欲勿施於人
-
2 # 胡磊一夢
“科學”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實踐方法。科學是可以透過實驗(實踐)來證明、解釋的,並且可以對其內在規律進行歸納、預測和運用的。如中國“墨子號”實驗衛星應用的“量子糾纏”通訊技術,雖然至今還無法解釋清楚其本質(原理),但能掌握和實現“量子通訊”是客觀事實,所以它還是屬於科學範疇的。
科學反映的是客觀現象,涵蓋自然、社會、思維等領域,它是目前我們發現真理、積累經驗的最有效的途徑。如何判斷一個命題的科學性,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1. 科學性原則
知識的“正確性”,在於是否有利於我們對客觀世界的規律和原理進行理解和掌握,不能出現“常識性”的“低階”錯誤——即不能與我們所學的概念、原理、法則相悖。如“白馬不是馬”,這是根據個人喜好,混淆了“馬”和“白馬”的概念;又如“指鹿為馬”,把人類醜惡一面無限擴大,這類偽命題禍害無窮。
2. 明確性原則
命題語意是否清晰,文句是否簡明扼要,內容是否具有多元化。如之前火極一時的“IQ題”,模凌兩可,沒有明確答案卻“給出唯一解釋”。諸如“樹上有十隻鳥,打死一隻就一隻不剩了”等,排除了“鳥窩裡的幼鳥”“籠中之鳥”等一切特殊情況卻沒有明確說明,而主觀認為“答不對答案的就是IQ低”,形而上學,容易誤導人們陷入“思維誤區”,往往引起爭議。
3. 全面性原則
命題的形式和內容必須要高度概括研究物件的普遍特徵,不可以偏概全。如有媒體報道北京有“77元廉租房”,然後就出現了“不買房也能輕鬆租到便宜房子”的論斷,而忽視了“有多少人能住進去,什麼人才有資格,解決多大比例的住房問題”,這類命題的一個體徵就是迴避了通篇文章的觀點,只取有利於“無理取鬧”的文字,斷章取義。
4. 整體性原則
命題的內容要根據適用人群,因人而異,要普遍適合閱讀人群的興趣愛好和主觀能力。不同的能力水平,需要不同層次的命題。如對小朋友要講“童話”,對學者就講學術了。一個令人看不懂的命題,猶如天書,容易形而上學,“誤人子弟”事小,令人類文明落後,最終被淘汰事就大了。
5. 獨立性原則
命題應彼此間獨立,不可相互牽連,牽強附會。如華人過春節,華人屬於人類,然後就武斷的證明:人類都過春節。西方國家的普世價值觀也創造了很多偽命題,不斷煽動“顏色革命”,認為這樣全人類才能獲得“自由”、“民主”,殊不知帶給當事人的只有戰爭、動亂、貧窮、死亡......“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這就是強盜邏輯的偽命題、神邏輯。
6. 合理性原則
命題的科學性,不在於唯物還是唯心,而是在於是否有利於人類的發展。比如佛化的國家和人群,如果讓他們突然沒有信仰,說“佛是假的,不用信”,那麼勢必引起當地人民的思維混亂,從而誘發搶劫、殺人等犯罪居高不下......
回覆列表
下面的命題中,哪些是科學命題,哪些是非科學命題,哪些是偽科學命題?
①世界上的烏鴉都是黑色的。
②世界上的烏鴉都是白色的。
④世界上存在白色的烏鴉。
⑤世界上存在一種無色透明的烏鴉,任何觀測手段都不能觀察到它的存在。你無法證明它不存在,所以它是存在的。
為什麼①②命題的形式相同,卻結論不同呢?因為①②命題都是“不可證實可證偽”的命題,不同的是①命題“可證偽未證偽”,②命題“可證偽已證偽”。
⑤命題是一個既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的命題,所以這是個偽科學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