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十大汗國其實很多人容易混淆了,四大汗國是四大漢國,和當時的元朝明朝關係其實不算大,當時元朝被朱元璋打的時候很多人就問了,這個四大汗國為什麼不打明朝,也就是為什麼不去救援這個元朝,他們不是一家的麼?怎麼會變得像陌生人呢?這個問題也非常的有意思的,有很多的知識點的,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看看!
1、因為四大漢國名存實亡,彼此之間內部矛盾不斷。
2、距離是問題,別看地圖是很近,實際上援兵從西部過來,至少路程要幾千裡或上萬裡。
3、打仗打的是後勤,即使派兵過來,可糧草這麼辦,不可能一起打過了,即使帶著糧草過來,估計到元大都的時候,元朝早就亡國了。
4、派兵過來也沒有,根本就打不過朱元璋,朱元璋兵多將廣,而他們不遠長途過來,到的時候也是兵困馬疲了。
5、四大漢國看起來是一家人,實際上到處是勾心鬥角,巴不得你亡國。
6、元朝統治者根本就沒有向四大漢國求救,畢竟平時狂得不行,還和四大漢國摩擦不斷。
詳細解析:
元朝和四大汗國之間發生了什麼?
元朝的建立事實上宣告了蒙古帝國的解體,因為忽必烈並非是通過蒙古傳統得到的蒙古帝國汗位,而是透過內戰,將得到其它幾大汗國承認的蒙古大汗阿里不哥擊敗並囚死才得到的汗位,所以其它幾個蒙古汗國自始至終沒有承認忽必烈的大汗地位。
而由忽必烈的弟弟旭烈兀建立的伊兒汗國儘管承認忽必烈的大汗地位,但伊兒汗國在當時其實是一個比其它幾大汗國低一個級別的汗國,因為他不是成吉思汗兒子的封地,而是由成吉思汗孫子所建立的,所以其實名義上伊兒汗國就是忽必烈屬地的藩屬。伊兒汗國的級別甚至在這個國家的名字裡就體現了出來,“伊兒汗國”的意思就是從屬汗國,它的定位就是從屬於託雷封地大汗的汗國。而其它幾個汗國的大汗則跟託雷封地的大汗是平級的,所以伊兒汗國的認可在蒙古帝國的法統裡意義不大。
而且元朝建立前後,一系列“內戰”也在蒙古各個汗國之間爆發。首先當然是忽必烈為了當上蒙古大汗和阿里不哥之間的託雷家族內戰。而幾乎在同時,剛剛建立的伊兒汗國也和北方的金帳汗國之間爆發了戰爭,這兩次戰爭之間還有著密切的關係,而且已經有大量蒙古之外的因素介入。
(忽必烈成為大汗實際上已經宣告了幾大汗國之間形同陌路,甚至彼此敵對)
在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開戰之後,和忽必烈為一奶同胞的旭烈兀本身已經率領大軍準備回蒙古本部支援忽必烈。但在此時,在中東留守的蒙軍被埃及馬穆路克騎兵大敗,伊兒汗國在西亞的疆土不穩,因此旭烈兀被迫放棄介入托雷內戰。
而在同時,與阿里不哥結盟的金帳汗國大汗別兒哥則受到了鼓舞。別兒哥汗是金帳汗國第一個皈依伊斯蘭教的大汗,而伊兒汗國的建立者旭烈兀則有很深的基督教背景,他的母親和正妻都是基督教徒,他的僕從軍隊和將領也有大量基督教徒,而他的伊兒汗國還是在滅亡了當時被穆斯林視為精神家園的阿拉伯帝國之後建立的,而且他還把當時穆斯林的精神領袖哈里發給殺了,所以因為不同宗教信仰導致的極端仇視在這時早已超越了同為鐵木真後裔的血緣親情,因此別兒哥在公元1262年宣佈對旭烈兀發動“聖戰”,並一度佔據上風,但兩年之後旭烈兀和別兒哥先後去世,兩國之間的戰爭也暫告一個段落。
(歐洲人描繪的伊兒汗國與金帳汗國之間的戰爭)
而在忽必烈擊敗阿里不哥當上大汗之後,則又受到了其它蒙古汗國的挑戰。窩闊臺家族一直對在貴由死後蒙古大汗之位由窩闊臺家族轉移到託雷家族深感不滿,而且也不服氣。這時不被其它家族認可的忽必烈當上了蒙古大汗正好成為了絕佳的理由,當時的窩闊臺汗國大汗還聯合察合臺汗國大汗巴刺,在公元1267年兵分兩路,察合臺汗國向西攻打伊兒汗國,而海都所領導的窩闊臺汗國則向東攻打忽必烈。
(窩闊臺汗國滅亡後元朝與三大汗國形勢)
但公元1270年,攻打伊兒汗國的察合臺軍隊遭受大敗,不久之後巴刺也死了。而海都則藉機控制了察合臺汗國。之後30年間,海都不斷向東用兵,攻擊元朝及其附庸勢力,而忽必烈和繼承皇位的元成宗鐵穆耳也不斷反擊。這場戰爭一直打到公元1301年,當年在一場發生在蒙古舊都哈喇和林附近的戰役中,海都身受重傷,不久之後死亡。之後海都的幾個兒子爭奪汗位,窩闊臺汗國實力大減,一度由其控制的察合臺汗國脫離其控制,而元朝也藉機發大軍對其進行討伐,幾年後窩闊臺汗國被滅亡,餘部大部投降察合臺汗國,少部投降元朝。
短暫的名義統一
在海都死後,察合臺汗國的篤哇汗與元朝休兵並稱臣,之後金帳汗國也與元朝實現和解。在公元1304年,剩餘的三大汗國和元朝達成了一項和平協議,三大汗國承認元成宗鐵穆耳的最高地位,但這種承認只是名義的承認了,其實從此以後,元朝皇帝反而幾乎再沒有對各個汗國進行干涉的能力了。
烽煙再起與分道揚鑣
在三大汗國與元朝達成協議僅僅十年之後,元朝和察合臺汗國再次爆發戰爭。戰爭起因是察合臺汗國希望元軍在窩闊臺汗國滅亡之後後撤,但元廷拒絕。而公元1313年前後,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向伊兒汗國派出的一個使臣在借道過境察合臺汗國時,卻向察合臺一位將領透露元廷正在和伊兒汗國密謀聯合入侵察合臺汗國,結果訊息走漏,察合臺汗也先不花得報後大怒,搶先發兵攻擊元軍,雙方再次爆發戰爭。
(元仁宗在位時期,元朝再次與察合臺和金帳兩個汗國交惡)
同時在金帳汗國,月即別汗在此時也宣佈禁止在國內傳播佛教和薩滿教等有元廷支援的文化,也和元廷決裂。而也先不花見勢曾經聯絡金帳汗國,試圖與其結盟對抗元廷和伊兒汗國,說元仁宗不久後會支援金帳汗國的真正建立者朮赤的另一個後裔篡位,但月即別卻不為所動,雖然和元廷決裂,但卻沒有和察合臺汗國結盟。
結果這場戰爭又打了四年多,元朝和伊兒汗國兩面夾擊察合臺汗國,元朝先後攻克了哈密和今天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的伊塞湖周邊地區,而也先不花也在公元1318年去世。之後察合臺汗國求和,戰爭才告一段落。
但在此之後,蒙古三大汗國也和元朝完全走向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各方的交集越來越少,唯一和元朝比較親密的伊兒汗國卻地理位置遙遠,而且在公元1335年其大汗不賽因去世之後即宣告崩潰,等於比元朝更早就滅亡了。
所以元朝末年發生各路起義時,其它幾大汗國早就和它分道揚鑣多時了,當然也就根本不可能千里迢迢派兵來拯救它了。
說到十大汗國其實很多人容易混淆了,四大汗國是四大漢國,和當時的元朝明朝關係其實不算大,當時元朝被朱元璋打的時候很多人就問了,這個四大汗國為什麼不打明朝,也就是為什麼不去救援這個元朝,他們不是一家的麼?怎麼會變得像陌生人呢?這個問題也非常的有意思的,有很多的知識點的,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看看!
1、因為四大漢國名存實亡,彼此之間內部矛盾不斷。
2、距離是問題,別看地圖是很近,實際上援兵從西部過來,至少路程要幾千裡或上萬裡。
3、打仗打的是後勤,即使派兵過來,可糧草這麼辦,不可能一起打過了,即使帶著糧草過來,估計到元大都的時候,元朝早就亡國了。
4、派兵過來也沒有,根本就打不過朱元璋,朱元璋兵多將廣,而他們不遠長途過來,到的時候也是兵困馬疲了。
5、四大漢國看起來是一家人,實際上到處是勾心鬥角,巴不得你亡國。
6、元朝統治者根本就沒有向四大漢國求救,畢竟平時狂得不行,還和四大漢國摩擦不斷。
詳細解析:
元朝和四大汗國之間發生了什麼?
元朝的建立事實上宣告了蒙古帝國的解體,因為忽必烈並非是通過蒙古傳統得到的蒙古帝國汗位,而是透過內戰,將得到其它幾大汗國承認的蒙古大汗阿里不哥擊敗並囚死才得到的汗位,所以其它幾個蒙古汗國自始至終沒有承認忽必烈的大汗地位。
而由忽必烈的弟弟旭烈兀建立的伊兒汗國儘管承認忽必烈的大汗地位,但伊兒汗國在當時其實是一個比其它幾大汗國低一個級別的汗國,因為他不是成吉思汗兒子的封地,而是由成吉思汗孫子所建立的,所以其實名義上伊兒汗國就是忽必烈屬地的藩屬。伊兒汗國的級別甚至在這個國家的名字裡就體現了出來,“伊兒汗國”的意思就是從屬汗國,它的定位就是從屬於託雷封地大汗的汗國。而其它幾個汗國的大汗則跟託雷封地的大汗是平級的,所以伊兒汗國的認可在蒙古帝國的法統裡意義不大。
而且元朝建立前後,一系列“內戰”也在蒙古各個汗國之間爆發。首先當然是忽必烈為了當上蒙古大汗和阿里不哥之間的託雷家族內戰。而幾乎在同時,剛剛建立的伊兒汗國也和北方的金帳汗國之間爆發了戰爭,這兩次戰爭之間還有著密切的關係,而且已經有大量蒙古之外的因素介入。
(忽必烈成為大汗實際上已經宣告了幾大汗國之間形同陌路,甚至彼此敵對)
在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開戰之後,和忽必烈為一奶同胞的旭烈兀本身已經率領大軍準備回蒙古本部支援忽必烈。但在此時,在中東留守的蒙軍被埃及馬穆路克騎兵大敗,伊兒汗國在西亞的疆土不穩,因此旭烈兀被迫放棄介入托雷內戰。
而在同時,與阿里不哥結盟的金帳汗國大汗別兒哥則受到了鼓舞。別兒哥汗是金帳汗國第一個皈依伊斯蘭教的大汗,而伊兒汗國的建立者旭烈兀則有很深的基督教背景,他的母親和正妻都是基督教徒,他的僕從軍隊和將領也有大量基督教徒,而他的伊兒汗國還是在滅亡了當時被穆斯林視為精神家園的阿拉伯帝國之後建立的,而且他還把當時穆斯林的精神領袖哈里發給殺了,所以因為不同宗教信仰導致的極端仇視在這時早已超越了同為鐵木真後裔的血緣親情,因此別兒哥在公元1262年宣佈對旭烈兀發動“聖戰”,並一度佔據上風,但兩年之後旭烈兀和別兒哥先後去世,兩國之間的戰爭也暫告一個段落。
(歐洲人描繪的伊兒汗國與金帳汗國之間的戰爭)
而在忽必烈擊敗阿里不哥當上大汗之後,則又受到了其它蒙古汗國的挑戰。窩闊臺家族一直對在貴由死後蒙古大汗之位由窩闊臺家族轉移到託雷家族深感不滿,而且也不服氣。這時不被其它家族認可的忽必烈當上了蒙古大汗正好成為了絕佳的理由,當時的窩闊臺汗國大汗還聯合察合臺汗國大汗巴刺,在公元1267年兵分兩路,察合臺汗國向西攻打伊兒汗國,而海都所領導的窩闊臺汗國則向東攻打忽必烈。
(窩闊臺汗國滅亡後元朝與三大汗國形勢)
但公元1270年,攻打伊兒汗國的察合臺軍隊遭受大敗,不久之後巴刺也死了。而海都則藉機控制了察合臺汗國。之後30年間,海都不斷向東用兵,攻擊元朝及其附庸勢力,而忽必烈和繼承皇位的元成宗鐵穆耳也不斷反擊。這場戰爭一直打到公元1301年,當年在一場發生在蒙古舊都哈喇和林附近的戰役中,海都身受重傷,不久之後死亡。之後海都的幾個兒子爭奪汗位,窩闊臺汗國實力大減,一度由其控制的察合臺汗國脫離其控制,而元朝也藉機發大軍對其進行討伐,幾年後窩闊臺汗國被滅亡,餘部大部投降察合臺汗國,少部投降元朝。
短暫的名義統一
在海都死後,察合臺汗國的篤哇汗與元朝休兵並稱臣,之後金帳汗國也與元朝實現和解。在公元1304年,剩餘的三大汗國和元朝達成了一項和平協議,三大汗國承認元成宗鐵穆耳的最高地位,但這種承認只是名義的承認了,其實從此以後,元朝皇帝反而幾乎再沒有對各個汗國進行干涉的能力了。
烽煙再起與分道揚鑣
在三大汗國與元朝達成協議僅僅十年之後,元朝和察合臺汗國再次爆發戰爭。戰爭起因是察合臺汗國希望元軍在窩闊臺汗國滅亡之後後撤,但元廷拒絕。而公元1313年前後,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向伊兒汗國派出的一個使臣在借道過境察合臺汗國時,卻向察合臺一位將領透露元廷正在和伊兒汗國密謀聯合入侵察合臺汗國,結果訊息走漏,察合臺汗也先不花得報後大怒,搶先發兵攻擊元軍,雙方再次爆發戰爭。
(元仁宗在位時期,元朝再次與察合臺和金帳兩個汗國交惡)
同時在金帳汗國,月即別汗在此時也宣佈禁止在國內傳播佛教和薩滿教等有元廷支援的文化,也和元廷決裂。而也先不花見勢曾經聯絡金帳汗國,試圖與其結盟對抗元廷和伊兒汗國,說元仁宗不久後會支援金帳汗國的真正建立者朮赤的另一個後裔篡位,但月即別卻不為所動,雖然和元廷決裂,但卻沒有和察合臺汗國結盟。
結果這場戰爭又打了四年多,元朝和伊兒汗國兩面夾擊察合臺汗國,元朝先後攻克了哈密和今天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的伊塞湖周邊地區,而也先不花也在公元1318年去世。之後察合臺汗國求和,戰爭才告一段落。
但在此之後,蒙古三大汗國也和元朝完全走向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各方的交集越來越少,唯一和元朝比較親密的伊兒汗國卻地理位置遙遠,而且在公元1335年其大汗不賽因去世之後即宣告崩潰,等於比元朝更早就滅亡了。
所以元朝末年發生各路起義時,其它幾大汗國早就和它分道揚鑣多時了,當然也就根本不可能千里迢迢派兵來拯救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