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當益壯41148740484
-
2 # 清清河邊草91035481
這個題目幾乎就是真理或者是人間真相,但我們做為擁有高階智慧的人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去營造和擴大那百分之一的美好與稱心,而不是任其殘酷與野蠻下去,讓每一個生命或物種和諧相生相存。
-
3 # 澤仁德喜
就像我們吃東西,當我們非常飢餓的時候,即使一餐粗茶淡飯,也會吃的非常可口滿意,而且會有非常的幸福感,這個時候,我們的精神體會,就像在天堂,但我們因為某件事情憤怒的時候,神智會失去理智,這個時候,我們精神上的體會,想象地獄一般,雖然佛法說有六道,有天堂,有地獄,當時它們並不遠,就在我們心性的當下,我們當下是什麼情緒,我們對環境的體會,就是天堂,或者地獄,或者鬼道,或者畜生道,或者阿修羅道,這六道是方便說,亦不是觀念,人在不同情緒時,感受的環境遭遇,是千差萬別的,因此是無量道,無量境,就像夢中一樣,如果我們做一個好夢,說明這一夜,我們就在天堂,如果我們做一個噩夢,這一夜我們就在地獄,萬法隨心而生!
題主你好,至於你提出的問題,我只能從個人的理解,談談浮淺看法。
或許自己是孤陋寡聞,或許是唯物史觀所使然,我不能肯定人死後有天堂或地獄。主要基於以下三個方面考慮。
一是活人無法得知人死後的世界是個什麼樣子。
個人認為所謂的天堂和地獄,是傳說乃至活人想象出來的,旨在告誡人們行好事,做好人,這樣死後就進天堂,否則就下地獄。
二是人死如燈滅。
所謂的靈魂其實就是人的思想和感知,隨著生命的消失而不復存在。因為人的死亡是大腦死亡和心臟停止了跳動,這符合人是身心合一,生理和心理是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的自然規律。
三是天堂和地獄是在某種程度上說是生與死的比較和形容,也是一種認識論和方法論,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其一,指生命的意義和人存在的價值。
記得中國著名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而作的《有的人》中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這段話高度概括了魯迅先生憂國憂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尚情懷。
這段話和毛澤東主席的《為人民服務》中的“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的意思是一致的。說明了為人民謀幸福,人民把他永遠記在心裡,而出賣國家和人民利益的人就是民族的敗類,這樣的人活著也是行屍走肉,會遭到人民的唾罵,活著毫無意義,和死了一樣。
其二,天堂和地獄是生與死的相互比較。
人生苦短這是共性,只要活著,就得努力奮鬥與付出。尤其是在充滿競爭的社會里,每個人活的都很累,工作、生活、學習壓力山大。有些人辛辛苦苦一輩子,勤勞沒能致富,反而生活窘迫,入不敷出,日復一日,於是產生悲觀厭世思想傾向。有的人辛苦幾十年經營的企業,因經營管理不善,債臺高築不堪重負而感到生不如死。有的人因患不治之症飽受病痛折磨而痛不欲生。
在人生的經歷中,每個人的人生觀和所面臨的處境和遭遇不同,因而對於生與死的選擇也不同。因為冷暖自知,沒人與你感同深受。
有些人會認為,如果活著是一種痛苦的煎熬和磨難,如同地獄一樣,還不如死去,死了死了一死百了。而有些人卻與此相反,認為好死不如賴活著,必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活著就好。
其實,人生就是喜憂參半,人人都有難唱曲,家家都有難唸的經,僅是每個人的命運和活法不同。有句話說的很好,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是告訴我們珍惜生命,好好活著。
人,活著也是一種格局。當你看到大海,你就不會在意池塘的是與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