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聾地啞63978170

    我的一篇關於兒時趣事的文章中有你想要的答案。

    鬧 泥 鰍

    “鬧”,《百度百科》中見有:“[方]:有毒;中毒或使中毒”。

    ——題記

    油茶,俗稱木梓。木梓仁榨油後的油渣稱作“木梓麩”,也叫“茶麩”。以前榨油是用傳統土槽壓榨,那茶麩呈臉盆大小、寸餘厚薄的圓餅狀,故稱為“麩餅”。

    小時候,常見大人們將麩餅敲碎了傾入尿桶中,漚了幾日便挑至菜園裡兌了水用於澆菜。不幾日,那菜葉子便亮光起來,滿園蔥綠,生機勃勃。

    也常見女人們將捶成細末的茶麩,放入木臉盆中,從鍋裡舀了滾燙的幾勺熱水倒了進去,頃刻間臉盆裡便冒了一層大大小小泛著七彩的泡泡。她們便端了這臉盆放在木凳上,在冬日的暖陽裡解開那挽成的髻盤或編成的長辮,將那披頭散髮浸在了那熱氣騰騰的滾水之中……那一頭的長髮便愈發地烏溜光亮飄逸了。

    但,於我來說,對茶麩最為深刻的記憶還是鬧泥鰍!

    我們家住在城郊水口寺的打船壩,從水口寺往北直至田心裡是新民大隊好幾個生產隊的大片水田。那些田裡泥鰍、黃鱔特別的多。

    農曆六七月,正是三伏天。

    連著幾日大晴,最是“鬧泥鍬”的好天氣。那天,與弟弟草草吃過午飯,從櫃子邊抱出母親舊年冬天買回來的麩餅,用刀背吃力地敲下幾小塊,用火鉗夾了,扒開灶膛裡火屎還未全熄的柴灰,將小塊麩餅埋在裡頭。等到可以聞見一股香味了,便是茶麩煨好了。於是趕緊把它夾了出來,放在門墩石上,輕輕地捶打。煨過的茶麩很容易就碎成粉狀的細末。然後用牛皮紙將麩粉仔細地包好,置於木桶內。

    過午,最是炎熱,太陽真格似火球,大地一片刺眼的白光,路面上、瓦屋頂蒸騰著一片滾燙的熱浪。除開知了燥人的叫聲,四野里人影也不見一個。

    我們兄弟倆個卻光了脊背,只穿褲衩,提了木桶,抓了木勺,背上泥鰍簍,全然不顧外頭的毒日,一路小跑地望稻田奔去!

    到得那裡,大多田塊都已收割完畢,栽下了晚禾。其實,這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田塊泥土的肥瘦深淺、水溫的高低冷暖都不盡相同,這也就使得泥鰍、黃鱔的多少各自有異。

    我們找到那泥鰍較多的幾丘田,從中選定了那禾苗栽下已有多日、田裡不見雜亂腳印、水質清澈、水層較淺的田塊。

    烈日下,我們將茶麩粉抓了幾把放在木桶內,用木杓從田裡舀了被曬得有些滾燙的水,倒進桶裡,水裝至七八成滿,便用木勺在桶裡頭順著逆著地來回攪來拌去,或將水舀起,高高衝下,反覆數次,桶裡的泡泡漸漸地多了起來,直至將要溢位為止。然後沿著田堪,半勺半勺地舀了茶麩水勻稱地潑灑在稻田裡。

    如此,將全部茶麩兌水潑灑完之後,便忘了炙人的毒日,立於田埂之上,靜觀田裡的動靜。通常,一刻鐘過後,可以看到潑有茶麩水的地方這裡那裡地冒起一個個的小氣泡,隨後便開始有零星的泥鰍從淤泥裡鑽了出來,扭動著身子浮上水面,隨後又沉下水底。如此浮上來、沉下去,反覆幾回,便沉在了水底泥面上不再動彈。再過一會兒,鑽出來的泥鰍越來越多,上下翻騰、浮沉掙扎,看了叫人好不喜歡。不過,這時須得忍了心中的陣陣激動,切不可急著下到田裡捕撈,否則,還有許多藏得更深的泥鰍便再也不會鑽出來,收穫便要減了許多。

    大約大半個鐘頭過後,田裡不再有泥鰍鑽出來,也不再見有泥鰍浮起沉下,水底泥面上到處可見死去的大大小小的泥鰍。這時候,便可以下田撿泥鰍了。不過,這撿泥鰍也還是有講究的:應該從稻田的一端開始,腳也只能輕輕地踩下,輕輕地提起,這樣才不會因為將水弄渾看不清楚而致漏撿。

    通常,只要天氣夠熱,茶麩夠量,地點選準,一次收穫三幾斤泥鰍是常事。

    等到撿拾完畢,在水圳裡洗乾淨木桶、勺子,洗乾淨沾滿淤泥的手腳,看著泥鰍簍裡滿滿的收穫,想到一會兒在小夥伴們面前的得意、大人的誇獎,兄弟倆便歡天喜地地向著家裡飛奔而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妹妹上學,老婆不同意支付學費,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