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靜無為145719092
-
2 # 歷史有妖氣
飽經人生浮沉的蘇軾在中年時,寵妾朝雲在為他誕下一名男嬰,他雖喜不自勝,又百感交集,於是揮筆寫下一首又有寄託、又有嘲諷之味的七言絕句《洗兒詩》。題目中所問的“但願孩兒愚與魯”就是《洗兒詩》中的一句。全詩如下: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此詩簡短卻流傳甚廣。如首句“人皆養子望聰明”,沒有哪個父母得到新兒便希望他魯鈍,只是詩人自己歷經仕途起落,終究是貶謫的時候多、得意的時候少。“我被聰明誤一生”,詩人不支援王安石新法,在詩文中言其法“新進”,被構陷入獄。而一場震驚朝野的“烏臺詩案”半帶風雷半帶著文字獄的風味將他打落深谷,被囚獄中,因獄外有柏,柏上有烏鴉,所以被下獄的地方稱“柏臺”也稱“烏臺”。朝堂上有重臣相救,詩人自己才免得一死,由此謫居黃州,開始了官運不暢但詩文大盛的征途。唐代杜甫詩云“文章憎命達”,文耀天下的詩人卻不得仕途輝煌,這是幸、還是不幸呢?
在黃州期間,朝雲生下一個男孩,詩人內心五味雜陳,自然還是希望小兒穩做“公卿”、富貴一生的,只不過更加希望他“無災無難”。太聰明又如何?還不是像自己這般被貶下野!“愚且魯”,其實也可以說應該大智若愚,暗有想法而不要鋒芒畢露,保全自身才是父母長輩最為安心的。正像蘇軾自己的名字,其父蘇洵以車前橫木“軾”來束縛他的鋒芒,可惜終歸蘇軾並不是個按部就班的性情,遭遇這冤案,遍受流落之苦。又怎忍孩兒繼續“聰明”吃苦?
後世多有文人寫詩反蘇軾之意,如明末清初的大儒錢謙益,寫《反東坡洗兒詩》雲:“東坡養子怕聰明,我為痴呆誤一生。但願生兒狷且巧,鑽天驀地到公卿。”錢謙益覺得自己因為“痴呆”才誤了一生,希望自己的孩兒能夠聰明耿直,保持自身志向而謀到公卿之位。時代不同,人亦不同,我們不能說誰對誰錯,只能在浩瀚的歷史時空裡,掬一章半語,體會前人心境,以期站在古人的墨香裡,於紛亂的當下活得更加通透而自由。
-
3 # AITg9374
蘇東坡,是比較典型的空談詩人。為人書本知識豐富。實際經驗缺乏。有“吹落黃花滿地金",和“別鑿八百里泊以容之"兩個不實地考察的典故,充分顯示了蘇東坡死讀書讀死書空談,不顧實地經驗的小聰明,
平時蘇東坡喜歡與佛印,蘇小妹鬥嘴,談詩,才華滿腹,但他生於中等小貴族,對現實生活缺少實地經驗,文采一流實踐基本為零,根據他狹隘書本經驗主義,質疑黃花滿地金,質疑河道治理改道。與王安石的實地實踐派形成矛盾。後遭貶,被貶到黃花滿地金的地界,才認識到別人所言非虛。
蘇東坡一生告訴我們,書本知識與實踐知識的差異。
也告訴我們詩詞文字遊戲,只是小聰明。實地實踐和書本經常有出入。
東坡自誤,
毛澤東曾對這一典故評價,“紙上來的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身行"
-
4 # 大飛哥愛歷史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這個《洗兒詩》是蘇軾貶謫黃州期間,恰好愛妾朝雲為其生下一子,蘇軾此時心中無限感慨,想想自己一生宦海沉浮,剛剛經歷“烏臺詩案”的打擊,內心十分苦悶,此兒的出生對自己那顆飽經風雨摧殘的心多少是一點慰籍。自己一生的理想無法實現,先是王安石變法時期,由於雙方思想觀點的不同,蘇軾處於司馬光陣營,雙方互相打壓,由於蘇軾是當時的文壇領袖,他的一言一行,把握著主流媒體的方向,為了打擊元佑老臣,維新派決定先除掉司馬光和蘇東坡,首先借《湖州謝上表》攻擊蘇軾,稱其誹謗朝廷,對皇帝不敬,呂惠卿等人慾藉此事置蘇軾於死地。幸虧朝中元老重臣的聯名擔保,蘇東坡留下了一條命,被貶謫黃州。分析完這首詩的背景,我們可以看出此時蘇軾的心情是極為複雜的,自己文采天下無出其右者,給自己帶來地位和榮耀的是這身文采,同樣帶來災難的也是這身文采,自己一生聰明,為國家殫心竭力,但是卻落到如此境況,所以他希望自己的兒子不再像自己一樣,希望他能平平淡淡,能夠順順利利的做官,然後了此一生。這首詩,是蘇軾當時心境的寫照。大家有不同的觀點請留言,互相交流歷史文化知識請關注我,期待與您交流哦。
-
5 # 六甲番人
《紅樓夢》第五回,寶玉神遊太虛境聽到舞女唱的曲子[聰明累]有一句“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大家一般認為說的是王熙鳳,她工於心計總是算計別人,看似聰明至極,不料卻因機關算盡,導致心力交瘁,進而久病身虧,最後還是家亡人散,枉費了、意懸懸半世心。
而《書劍恩仇錄》中,乾隆送給陳家洛的一塊寶玉上也刻有字:“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書劍恩仇錄》的“慧極必傷”和《紅樓夢》的“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揭示的道理是相近的,用俗語講,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曹雪芹和金庸所悟到的人生道理,或許正是受到蘇東坡的一首詩所啟發,詩名叫《洗兒詩》,其詩如下: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蘇東坡這首《洗兒詩》是送給王朝雲為他生的兒子的,當時他正被貶黃州。四十多歲的蘇東坡在經歷“烏臺詩案”後,對於自己的一生難免有所懷疑,為何看似聰明至極的自己,竟會差點被置之死地?
蘇東坡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天才和全才,他的詩詞文書俱絕,詩是宋詩代表人物,詞是豪放派領袖,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是宋四家之一,另外,他還擅長畫墨竹,在圍棋、美食、哲學等也皆有建樹,但這樣一位聰明人物為何還是會遭遇人生三貶?
蘇東坡寫《洗兒詩》時,當然還不知道自己未來會被貶至更邊遠的嶺南、更荒蕪的儋州,但此時他已很好地總結了自己的一生,明白“聰明”也有可能是雙刃劍,也可能帶來災難,所以他希望孩兒不要像自己那麼聰明,“愚且魯”倒不一定是真實的願望,只是與前一句形成鮮明的對比罷,“公卿”也並非一定要當的,關鍵詞還是“無災無難”。
蘇東坡的《洗兒詩》,曹雪芹的[聰明累],金庸的“慧極必傷”,或許也只有那些聰明人才曉得,或許也只有那些曾經磨難的人才曉得。
回覆列表
蘇軾一直自視清高,一身的才能得不到朝廷的重要,還不停的被貶黜。蘇軾的這句話“但願吾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表達了對當今社會的不滿和絕望。
對於現代人,也給我們提了個醒。能力是需要大家認同的,有能力要學會“愚鈍”,不能自以為是,目中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