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扶搖生涯學業規劃指導
-
2 # 吳楚古邑一一菜根譚
強弩之末,不能穿篙愫。廣袤的國土,糟糕的道路,嚴寒的氣候,打不完的毛子,源源不斷的喀秋莎和T34,這就是毛子的招牌菜,縱深防禦。註定,會敲響漢斯閃電戰的喪鐘!
-
3 # duh23333
誰說未戰敗局已定。當時斯大林都沒有太多信心莫斯科一役就一定能打贏德軍,還曾想撤出莫斯科。不過在蘇軍統帥部在做出了戰情的論證和一系列的軍事調動後,斯大林才逐漸恢復了戰勝敵人的信心。
蘇德戰爭進行到1941年9月底,德軍依然保持著強勁的攻勢,深入蘇聯境內600-800多公里處,並在德國元首的堅持下,從中央集團軍群南北分兵,將列寧格勒團團圍住,更是在基輔殲滅了當時蘇軍最大的重兵集團,俘虜66.5萬人。
這麼做,不僅拉齊了德軍的戰線,消除攻佔斯摩稜斯克後中央集團軍群南北側翼的安全,而且極大改善了德軍在蘇聯戰場上態勢,為進攻莫斯科建立一個穩固的出發地。然而,儘管此時的德軍士氣正旺,但兵敗莫斯科的隱患已開始顯現。
難以為繼的後勤保障。德軍在基輔會戰大捷,將德國元首的軍事戰略水平推到了最高峰,原先因南北分兵問題而鬧得不可開交的陸軍將領們,看到眼前的“大好形勢”也不由得暗自佩服其“瞎貓碰見了死耗子”。總之,如今的德國元首和將領們的關係緩和了許多。
並就下一步進攻莫斯科達成了共識。不過,讓將領們詫異的是,原先不願這麼做的德國元首,正迫不及待地要求儘快發起總攻。然而,“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德軍各路將領都在為糟糕的後勤補給而發愁,以至於進攻莫斯科的時間一拖再拖。
首先,對於擁有尚武精神,天生好鬥、驍勇善戰的日耳曼民族來說,每一名軍人都希望成為衝鋒陷陣的猛將,而不是在後方當一名“默默無聞”的後勤兵,這種主觀認知直接導致德軍補給存在重大隱患。在廣袤的蘇聯,這樣的窘境更加凸顯。
其次,德軍經過兩三個月傷亡慘重的惡戰後已精疲力竭,僅陸軍損失就超過55萬人,坦克更是消耗1800餘輛,比一半還要多。而落後的後勤體制和其內部的“山頭主義”,讓運往前線的物資裝備緩慢而隨意,常常出現送錯地方或裝備的現象。
更麻煩的是,鐵路運輸效率低下。作為遠距離作戰運輸的重要保障,德國與蘇聯的鐵軌寬窄不一,改造既費時又耗人力。同時,由於把精力主要放在部隊調動上,大量的物資無人解除安裝,結果造成車站擁堵,而在前線則是“人到,裝備未到”。
也就是說,因為糟糕透底的後勤運輸,德國元首下達的第35號訓令,要一鼓作氣地拿下莫斯科已不可能實現,只得將計劃延長半個月。可悲的是,從德國元首到各級將領都沒有對此有足夠的認識,他們只希望集中所有的兵力進行最後一擊。
這就是著名的“颱風”行動。1941年9月6日,德軍釋出了第35號訓令,即“颱風”行動,計劃本月中旬從三個方向給莫斯科以決定性打擊,併為了在蘇聯的冬天來臨前完成,德軍上下進行了精心準備,幾乎集中了全部的打擊力量,旨在一錘定音地徹底解決蘇聯問題。
一是,按照準備要求,德軍南、北方集團軍群調出所有能抽調的部隊,加強中央集團軍群實力。尤其是裝甲摩托化部隊全部抽走,在列寧格勒,防線上的空缺由二線部隊填補;而在基輔,甚至要求古德里安脫離激戰,指揮部隊悄悄集中。
二是,面對糟糕的後勤運輸,急著奪取最後勝利的德華人,終於將關注點放在物資排程上,運輸效率不斷提高。行動前,大多數陸軍師的兵力已恢復至戰爭前的90%,甚至有些師達到滿編,而損耗最大的坦克,總數也基本恢復到滿編時的70%。
更關鍵的是,為加強和提高裝甲叢集的指揮與作戰效能,德軍對裝甲部隊進行了一次大的整編。不僅強化了各部隊的隸屬關係,而且將一些表現不好的師撤併補充到其他部隊,使得裝甲摩托化部隊的實力進一步得到提高,協同作戰更加嫻熟。
當然,此時最高興的當屬博克元帥,中央集團軍群已經達到76個師,其中包括22個裝甲、摩托化師,成為進攻莫斯科的中堅力量。為了執行“颱風”行動,德軍集結了192萬人的部隊,以及2000輛坦克、1300餘架飛機和4000餘門火炮。
然而,作為正面進攻的中央集團軍群,留作預備隊的僅有2個師。不僅反映出德軍對攻佔莫斯科志在必得的信心,而且從上至下都相信這將是最後一擊,“到克里姆林宮慶祝勝利”。殊不知,僅有2個師的預備隊,成為兵敗莫斯科的關鍵。
頑強的蘇軍不會輕易就範,儘管傷亡巨大,但依然將德軍的進攻阻滯了下來,在僵持中,德軍2個師的預備隊與蘇軍源源不斷地後備軍,形成了鮮明對比。這時,德華人才意識到其糟糕的後勤以及少得可憐的預備隊,是不可能攻佔莫斯科的。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