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清朝亡了oo

    宋朝是中國曆代王朝中最有錢的!而且又是重文輕武,所以文官工資極高!包拯的年薪如果按照現在的錢來算的話那就是8位數!所以他根本就不用貪,應該就是一位清官

  • 2 # 莫吾知兮1

    由於包拯敢於彈劾權幸,當時社會上出現了“包彈”的諺語,世人凡見官吏“有玷缺者,必曰:‘有包彈矣。’‘包彈’之語遂布天下”。

    包拯是以諫臣聞名的,並不是以清廉出名。包拯當過三司使,掌控天下財權,想來是不缺錢的。當然身為諫臣必然行的正坐的直,所以他的收入應該也都是合法的,當然以宋朝官員的高薪而言,這也實在是稱不上清貧廉潔。

  • 3 # 文藻巧翁

    包拯(999年——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他幼年家境不甚好,曾借居合肥城外一座寺廟讀書。二十八歲中進士,歷任監察御史、京東等地轉運使、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廬州府與開封等處知府、樞宻副使等職。所以戲劇中被稱為包龍圖、包待制。他出任時,北宋王朝初期的相對繁榮局面已成過去,正處在危急重重時期,政治十分腐敗,士地高度集中,農民賦稅繁重,邊備日益廢弛。為挽救統治危機,地主階級中的革新派曾進行過變法圖強,包拯的政治主張,與革新派大體一致。他認為“民者,國之本也,財用所出,安危所繫,當務安之內急。”因此主張對農民必須要“薄賦斂,寬力役,救荒饉。”他強調要革新吏治,注意選擇良吏,他認為對官吏“若任而不擇,擇而不精,非止於不能為治,抑所以為害矣。”他堅決主張精簡官僚機構,取消冗官冗兵,他說“冗吏耗於上,冗兵耗於下,欲救其弊,當治其源,在乎減冗雜而節用度。”所以他又特別反對奢侈浪費,他曾向宋仁宗建議“士木之工不急者,悉罷之,科率之出無名者,併除之。”這些建議對宋王朝當時的衰敗局面,切中要害,包拯不愧是當時地主階級中有作為的政治家,

    包拯為官清廉剛正,史書上說他“立朝剛毅,貴戚官宦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他在擔任開封府知府時就是這樣做的。開封府是北宋的首都,這裡不僅公務繁多,每天批閱公文得用禿一支筆,一年要換一顆新印。更為嚴重的是這裡為全國政治經濟中心,皇親國戚、達官貴人都集中於這裡,他們勢焰熏天,炙手可熱,倚權犯命,官官相護,朝廷都感到棘手,因此都是派重臣去擔當知府。包拯在開封任上,雖然經常與權貴們打交道,可是他卻從來“與人不苟合,不偽辭色悅人”,以至人們說他“笑比黃河清”。權貴們犯在他手裡,他決不徇情。有一年開封大水,不少皇親貴戚大臣們在惠民河上強佔河地興修私人花園,妨礙宣洩洪水,包拯下令他們全部拆除。有個外戚慌說他的花園有地契,經包拯查出是偽造的,只好乖乖的拆除。

    包拯最恨貪官汙吏,他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宋仁宗寵妃的伯父張堯佐,倚勢當了主管全國財政收入大權的“三司使”,貪瀆無厭,沒人敢彈劾他,包拯硬是連上三本參奏,甚至與仁宗面爭,將他罷了官。當時“關節”盛行於整個官場,可是在包拯那裡卻行不通。以至“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包拯自已奉公守法,自奉極嚴,生活樸素,“雖貴,衣服噐用飲食如布衣之時。”他曾在端州做過官,當地盛產名貴的端硯,那是文士們最喜歡使用和收藏的珍品,不少官吏用各種方法去搜集端硯,包拯雖身在產地,卻一個不取。據傳在發掘包拯墓時,只見到一方普通的硯臺。包拯不但嚴於律己,對子孫也嚴格要求,他曾給後代留下一個《家訓》,告誠“後世子孫仕官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瑩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仰工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詔後世。”

    包拯雖然“性峭直”,笑一次比黃河清還要難,但他卻不是刻板冷酷的人,他待人“務敦厚”,“而末嘗不推以忠恕也”。前者決定了他的嫉惡如仇,“惡吏苛刻”,後者又決定了他的關心民瘼。這種思想的集中表現就是他的執法嚴眀。他任開封知府時,下令大開正門,准許百姓直入公堂,親自陳訴曲直冤苦,免除吏役們的敲詐勒索。他在仕廬州知府時,自己的舅舅犯了法,照樣鞭打,使得別的親戚誰也不敢借他的地位給自己謀私利。

    由於包拯在北宋那樣時代,為革新封建政治做了努力,使人民地位也多少得到改善,因此贏得了在人民中的威信,“至於閭里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他死時,“京師吏民,莫不傷感,嘆息之聲,聞於衢路。”宋仁宗皇帝也“輟朝一日”,親去弔唁。他的名子,以後成了開封的驕傲,開封有一塊開封府題名碑,上面刻有一百八十三個府尹的名字,其中唯獨包拯一個人的名字,因為被看碑的人無數次讚美的指點,年深月久,竟磨成了一道深深的指痕,這道指痕成了他在人民中遺愛的歷史見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朋友太醜想分手但不敢提分手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