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國家地理圖書
-
2 # 武漢壹周
每一款歷史悠久的可口美食,都是一樁“誤打誤撞”的美麗誤會,肉鬆也不例外
據說在清代,有一位官廚在做紅燒肉時煮過了頭,肉都燒乾了,為避免自砸招牌,他急中生智,將肉撕碎並反覆翻炒,就這樣意外的發明了肉鬆。
因為肉鬆實在是好吃,大家紛紛慕名而來品嚐,於是這位官廚便辭去官職,回家開設了店鋪,專門製作油酥肉鬆,並以此成就了一番事業
以上就是福州百年老店——“鼎日有”的由來,所以最初的肉鬆也是源自福州!
獨有無偶,蘇州太倉也有一種肉鬆,據說也是在清代差不多同時期被髮明的。
比起福州的肉鬆,太倉肉鬆更為鬆軟,有點像““花絮”,這個江南一帶的小夥伴吃的多啦,一碗清粥配點肉鬆當做早餐,既營養又美味,是大家童年時的美好回憶啦
至於肉鬆怎麼做更好吃,說實話,自己在家制作,永遠做不到外面那種機器流水化工藝細膩成品的,但DIY其實更有樂趣,幹吃、拌粥、拌麵、做餡兒、做湯……換著花樣來吃也是挺美好的
關於製作流程,網上挺多了,壹周君也不多費唇舌啦,自己可以尋尋看。
只說一個小技巧,等到最後的“小火煸炒乾燥”這個流程時,目的是為了使肉的纖維全部鬆散,就可以用上面包機。
有的麵包機有“肉鬆”程式,可以直接選擇,如果沒有,就用“果醬”程式,流程完畢之後,再用一次“翻炒乾貨”程式,這樣一來,保證能做出既蓬鬆又好吃的純肉鬆啦
現在我們吃的肉鬆大概分為兩種,分別是閩式肉鬆和蘇氏肉鬆,但是無論是哪一種肉鬆,都是在意外的基礎上發明而來的。
150多年前的清朝咸豐年間,福州有個叫林鼎鼎的人在鹽運使家當廚師。他手藝高超,燒得一手好菜,深受器重。一次宴會,林師傅在烹飪一道豬肉為主料的菜餚時,不小心煮過了頭,肉被煮得又爛又糊,實在難以端上桌。主人催著上菜,大廚火燒眉毛,急中生智,就試著將爛糊豬肉去肥油、剔除筋膜之後,又重新下炒鍋,再加上醬油、糖等調料把肉炒幹。經過這麼一番折騰,肉塊兒早就不成樣了,徹底變成了碎末兒!
林鼎鼎心裡七上八下,惴惴不安地把這盤碎肉末兒端了出去。誰料客人在嘗過之後讚不絕口。從此以後,鹽運使大人每次招待客人,都要他專門烹製這道菜。肉做成這種乾燥的碎末狀,吃起來很方便,儲存攜帶也容易,於是逐漸流傳開來,並從一道正餐菜品演變成了可以隨時吃著玩兒的零食。因為鬆鬆軟軟,人們就叫它“肉鬆”。
它的發明者林鼎鼎,後來乾脆辭去官廚,回家開設店鋪,專門做肉鬆。肉鬆這東西后來真的“大名鼎鼎”,甚至還被當作貢品送入皇宮。林師傅也被追認為閩式“油酥肉鬆”的祖師爺。
也許“英雄所見略同”,也就比林鼎鼎晚2 0多年,在距福州1 000多千米的江蘇太倉,也有一
位廚師做出了肉鬆。這次“創舉”的經過跟林大廚的非常相似,也是不小心把豬肉燒過了頭,最後做出了肉鬆。不過由於烹調方式不同,太倉肉鬆與福州的相比,外觀和口味都有些差別,後來發展為肉鬆的另一流派——蘇式“絮狀肉鬆”。
蘇式絮狀肉鬆纖維較長,蓬鬆如絲絮,顏色呈金黃色,入口更綿軟。閩式“油酥肉鬆”則呈碎末狀,顆粒感強,因為添加了“紅糟”(一種用糯米和紅曲做成的酒糟)而顏色偏紅。此外,在加工過程中,福建肉鬆還額外加入豬油,這是炒成顆粒的關鍵,吃起來感覺酥酥脆脆。
本文內容選自《零食,零食我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