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畢蘇斯基是一個沒落的波蘭立陶宛貴族家庭的兒子,與很多波蘭人一樣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但是由於當時沙皇對波蘭地區的控制,一度試圖將波蘭的文化消除掉,所以年輕的時候曾經很長一段時間都被迫講俄語,並且還要改信東正教。種種原因之下,他參加了當時反對沙皇統治的地下組織,時刻準備著軍事武裝起義反沙皇。在這種背景下,當時組織的力量相對弱小,所以1915年夏天的時候,畢蘇斯基決定與德華人合作,當時德國征服了波蘭的大部分地區。但是這種合作並不是平等的,很快他就成為了德華人的傀儡,直到他為了軍隊的問題與德華人交涉失敗後,於1917年被抓進了監獄。
不過當時的他雖然喪失了人身自由以及外交上的影響,卻成為了波蘭民族一個重要的政治符號,因為他先是反抗俄國,之後又成為了反抗德國的愛國者,對於被夾在兩強之間的波蘭地區人民來講,這個符號很重要。
1918年當畢蘇斯基被釋放後,返回華沙被攝政委員會任命為政府的臨時首腦,也成為了波蘭人民眼中的民族英雄。至此一直執政到1935年他去世為止。這裡並沒有故事的大轉折。
平心而論,畢蘇斯基曾經發動的這些戰爭一部分自然是出於一個政治家以及革命家的野心,但是也因為他身上的立陶宛血統而切實的想要帶領波蘭恢復曾經的榮光,即16世紀末在歐洲具有很重要影響力的大波蘭立陶宛聯邦。但是這件事在當時並非易事,首先在確定索然邊界問題上就已經有了很大的爭議。其次,他之後又投身於與蘇維埃俄國之間的戰鬥,20年代這些戰爭都是很殘酷又代價昂貴。最終在二戰的時候,波蘭仍然免不了被瓜分被利用的命運,而畢蘇斯基曾經的構想只能存在於後世人們的努力中。
約瑟夫·畢蘇斯基是一個沒落的波蘭立陶宛貴族家庭的兒子,與很多波蘭人一樣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但是由於當時沙皇對波蘭地區的控制,一度試圖將波蘭的文化消除掉,所以年輕的時候曾經很長一段時間都被迫講俄語,並且還要改信東正教。種種原因之下,他參加了當時反對沙皇統治的地下組織,時刻準備著軍事武裝起義反沙皇。在這種背景下,當時組織的力量相對弱小,所以1915年夏天的時候,畢蘇斯基決定與德華人合作,當時德國征服了波蘭的大部分地區。但是這種合作並不是平等的,很快他就成為了德華人的傀儡,直到他為了軍隊的問題與德華人交涉失敗後,於1917年被抓進了監獄。
不過當時的他雖然喪失了人身自由以及外交上的影響,卻成為了波蘭民族一個重要的政治符號,因為他先是反抗俄國,之後又成為了反抗德國的愛國者,對於被夾在兩強之間的波蘭地區人民來講,這個符號很重要。
1918年當畢蘇斯基被釋放後,返回華沙被攝政委員會任命為政府的臨時首腦,也成為了波蘭人民眼中的民族英雄。至此一直執政到1935年他去世為止。這裡並沒有故事的大轉折。
平心而論,畢蘇斯基曾經發動的這些戰爭一部分自然是出於一個政治家以及革命家的野心,但是也因為他身上的立陶宛血統而切實的想要帶領波蘭恢復曾經的榮光,即16世紀末在歐洲具有很重要影響力的大波蘭立陶宛聯邦。但是這件事在當時並非易事,首先在確定索然邊界問題上就已經有了很大的爭議。其次,他之後又投身於與蘇維埃俄國之間的戰鬥,20年代這些戰爭都是很殘酷又代價昂貴。最終在二戰的時候,波蘭仍然免不了被瓜分被利用的命運,而畢蘇斯基曾經的構想只能存在於後世人們的努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