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聖蓮學堂

    在任何時候,大人都不要總是在孩子面前強調:我是為你好。很多人不知不覺都在犯這個錯誤,並且還是經常還覺得自己很委屈,我那麼努力掙錢,我那麼辛苦,但是孩子還是不理解我的苦心,如果孩子還小那我還想的過去,但是孩子已經長大了,為什麼孩子還是不理解我的苦心?

    當大人對孩子已經說過我是為你好之類的話,那就不要總是復讀,導致大人給孩子復讀某些話的原因,基本上都是孩子並沒有改正某些錯誤,大人就只能是在孩子面前一次又一次的復讀,特別是孩子已經開始長大了,此刻假設孩子已經超過10歲了,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開始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自己對於身邊的人或事也都有一些自己的判斷,雖然這時孩子不一定全部都能完整準確的判斷某些事情,可一定是隨著年齡增長,會一定程度上有一些屬於孩子自己的觀察結論。

    如果大人還在一遍又一遍的復讀某些話,孩子確實也理解父母都是為他(她)好,聽得遍數多了就膩了,孩子見大人一直都是那樣復讀,慢慢的也會開始產生厭惡心理。可這時候孩子對於相關錯誤,依舊是沒有徹底改正,或者是根本沒有認識到某些錯誤的嚴重程度,大人必須應該告訴孩子錯在哪裡,在已經說過很多遍以後卻依舊沒有什麼效果,大人就應該改變自己的教導方式了,此刻大人必須認識到單純說教根本不能讓孩子有深刻認識,大人自己必須變換教導方式。

    變換教導孩子的方式,絕不是把之前那些話換一個表達方式再次反覆復讀,而是尋找或創造一些機會,讓孩子在實踐中認識到某些錯誤的嚴重危害。我舉一個例子,也許很多人都有同感或相近經歷,在我們小時候,一定會有身邊的長輩或哥哥姐姐告訴自己一定要努力學習,身邊的大人或哥哥姐姐們都是過來人,可能會告訴我們時間很寶貴,如果勸我們珍惜時間的人說昨天無法再次回去,而我們在小時候,也許根本沒有長大以後這麼理解深刻,昨天再也回不去了,小時候也好像理解了,實質上相對長大以後的自己來說,依舊可能會是不會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其實所有孩子都是一樣,每個人小時候都會經歷相同的成長過程,每個人經歷確實不同,可心智成長等方面每個人都是一樣。

    當提到應該尋找機會或創造機會,幫助孩子明白某些道理,這時候有可能一些人做的還可以,可能會有一些人會把那些“創造”的機會搞得很生硬,應該結合孩子的性格特質,加上孩子學習能力的高低,綜合制定一個“創造機會”的操作方式,在“創造”機會以前一定要仔細想一想,以什麼方式怎麼指引可能帶給孩子的幫助更大,這點很重要一定要仔細斟酌,只有孩子經歷了某些“非人力事故”,才有可能達到達到最大限度的在教訓裡面清醒過來,事實上肯定不是所有孩子都有那麼強的慧根,這就需要在孩子經歷了某些事情之後,父母要有適當的方式指引孩子進行相關思考,當孩子結合親身經歷自己“悟透”的道理,才有可能在今後有更深刻的印象,然後有足夠徹底的改進行為,實際上即使是孩子有了某些“慘痛經歷”,也是很容易“好了傷疤忘了疼”,可能還需要大人們有更多提醒和督促。

    當孩子遭遇了“很糟糕的慘痛教訓”,如果當時各種條件允許,大人可以告訴孩子,自己某些時候的某些做法都是為了他(她)好,這時候切記千萬不要趁機各種話的狂轟濫炸,應該是點到為止那樣的說,也不能如同過去那樣復讀,例如之前可能會說:“不讓你到河裡游泳,你偏偏不聽,我反對你到河裡游泳,那可都是為了你好”,現在可以換個說法:“你總是偷偷跑到河裡游泳,我以前說你,你還覺得我話多很煩,今天如果我來的遲一點,那你就被淹死了”。以孩子偷跑到河裡游泳這個例子來說明改變對孩子說話的語言表達方式,絕不是說“創造機會”讓孩子經歷被差點淹死,這類危險的做法千萬不要嘗試,大人們千萬不要覺得自己會游泳就自作聰明“創造”這類機會,有可能就是您在“創造包含危險的機會”時出現不可控狀況,然後造成嚴重後果。

    在孩子經歷了某些“慘痛經歷”,大人這時候說的某些話應該使用字詞相對更精準一些,就是可以考慮使用盡量凸顯嚴重後果的字詞,剛才舉例的說話字詞,如“今天如果我來的遲一點,那你就被淹死了”,這樣有可能會給孩子留下比較深刻的語言印象,還是基於這個真的遭遇溺水的狀況,大人此時一定不能只是顧著指責孩子,在給孩子說那些話的時候,可以選擇在孩子注意力比較集中的時候,然後簡短完整說完,一定不能只是各種指責或打罵,最好是在那些重要的話說完以後,立刻轉到關心孩子現在的身體狀況上來,例如問一問有沒有被水嗆到等。當您在把某些話說了之後,迅速轉到關心孩子的身體等狀況,一方面是確定孩子是否需要儘快到醫院檢查,另外也能讓孩子感受到大人的關懷,這樣的話才有可能剛才的話更加深入孩子的心裡,也就是說極有可能這樣孩子會真正把剛才的話聽進去了,當孩子吧一些話聽進去以後,就絕不會如同過去那樣帶著嚴重排斥反而沒有改正自己的錯誤行為。

    簡而言之就是一點,當發現了孩子很排斥自己的某些話或教導行為時,大人一定要先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導方式或使用言詞,肯定有孩子的“屢教不改”,更重要的就是切記不能總是頻繁複讀某些話,注意結合現實有適度的調整,任何人不管年齡大小,同樣的內容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就有可能出現接受或排斥的不同效果,大人需要尋找孩子能聽進去的教導方式。

  • 2 # sososo小強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明顯是站在父母的角度來看問題,也就是站在孩子的對立面,是一種對抗的角色。這樣能不反敢嗎?我們自己也是學生這條路走過來的。

    現在家長,也許在遇到問題時,也該先講講義氣,走進小孩心裡後,再講道理。孩子缺的不是多漂亮的說辭,而是家長的認同與理解。

  • 3 # 明之夏

    回想一下,我們小的時候,父母說“為了你好”,在我們聽起來就是“你必須聽我的”。

    孩子不經歷過,不到那個年齡,是不會體會到這句話的意思的,他們會覺得,吃糖.看電視、不學習就是最好的,我最愛的方式。爸媽說的為我好,其實就是必須要聽他們的而已。

    但有時候確實忍不住的對孩子說教,講道理,孩子四歲之前,一般聽了我們的說教,會眨眨眼睛,挺認真的聽,看似聽懂了聽進去了,其實沒有聽懂,所以不反駁。而孩子五歲以後,自主意識增強,如果再說教,孩子會跑開會反駁,會不耐煩。

    對此我有幾點不成熟的建議:如果要糾正的是學習方面,可以讓孩子自己做主,何時學,把自主權交給孩子,晚上睡覺前我們可以和孩子聊一聊他自己做主後安排的如何。

    如果是生活習慣方面,建議循序漸進,孩子叛逆是那一小段時間,過去後就會好很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老公已去世6十多天了,我每天都要去他的墳地一次,這樣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