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正義凜然花貓ry

    司馬懿也不全是怕空城計中埋伏,他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因為之前他已經被曹集團罷免多次了,如果諸葛亮死了,他也就離死不遠了,才有後來的司馬家族崛起,也真實司馬家族的罪過,才有後來的五胡亂華,把漢人當軍糧。。。

  • 2 # hcongrong

    當然不是,司馬懿多聰明的人呀,諸葛亮也是聰明人,他們都很明白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沒有對手的話自己也就沒有了存在的價值,他擺空城計正是知道司馬懿是聰明人,定能與他達成默契,換個笨蛋來他還真不敢用空城計了。

  • 3 # 麻花的故事

    司馬懿這樣的人物真的會中空城計嗎?《三國演義》安排這麼一出本來就很牽強。

    司馬懿多疑是事實,但他絕不是一個因為自己猜測就疑神疑鬼,畢竟當時他兒子已經給出了一個最完美的解決方案,派小股兵力進城一探便知。

    怕被關門打狗?

    但就算這樣,司馬懿還是義無反顧的拒絕了這個提議,作為能和諸葛亮分庭抗禮的人,真如此不堪嗎?

    實際上空城與否在當時根本就不是司馬懿考慮的問題,他下的棋更大。

    空城計

    ‬司馬懿因諸葛亮而升

    沒錯,正是因為諸葛亮的存在,司馬懿在曹魏才有價值。換言之,如果蜀漢不北伐,或者換個不如諸葛亮的主帥北伐,那以曹老闆和曹丕對司馬懿的忌憚,會把他放出去對抗蜀漢?

    答案明顯是不會。因此,如果沒有諸葛亮,他司馬懿很可能就此籍籍無名下去,也就不會有後來步步為營,最終成為竊國大盜的。

    司馬懿影視劇形象

    反之,諸葛亮只要存在,而且在北伐過程中,司馬懿故意和諸葛亮打得有來有回,甚至是輸多贏少都沒關係,這樣司馬懿就能證明曹魏只有他能對抗諸葛亮。

    也只有這樣,司馬懿在曹魏的地位才能越來越高,到最後架空曹家的嫡系和高層,實現自己最終的目的。

    司馬懿影視劇形象

    ‬空城計

    回頭來看空城計。當時諸葛亮的身邊可以說是一個可用之兵的都有,在這種情況下,他依舊選擇利用司馬懿多疑的性格佈置了空城計。

    上面說過,諸葛亮的這一空城計可以說是漏洞百出,作為三國第一智者的諸葛亮怎麼可能看不出來。

    諸葛亮

    所以諸葛亮堅持用空城計就只有一種可能,他已經看透了司馬懿打的算盤,他料定了司馬懿不敢拿他怎麼樣,至少在當時司馬懿還不敢。

    既然如此,空城計就變成了諸葛亮騙司馬懿,一個敢騙,一個敢信的一場大秀了,秀得所有當局者都頭皮發麻有沒有。

    諸葛亮也很緊張

    ‬司馬懿智慧的體現

    司馬懿當時沒有采納進城一探究竟的意見,如果只是隨便找個理由明顯是說服不了在場眾人的,這個時候司馬懿的智慧就表現了出來。

    司馬懿一路長途奔襲追殺諸葛亮,這意味著司馬懿是孤軍深入,如果這個時候他們被圍了,結果會怎樣?

    所以在看到諸葛亮擺空城的第一時間,司馬懿就想好了撤軍的理由,而且是其他人無法反駁的理由。

    司馬懿影視劇形象

    當然,諸如他兩個兒子這種人精,就算當時沒反應過來,事後也會明白自己老爹的用意,只不過聰明人永遠不會刨根問底,尤其是在一眾人跟前。

    那麼是不是說司馬懿當時真的是怕諸葛亮在四周佈置有伏兵,故而撤軍的?

    因為司馬懿既然敢追那麼深,早就知道諸葛亮當時已經油盡燈枯了,就算還有兵力,也構不成太大威脅。

    司馬懿影視劇形象

    至於追那麼深後才放棄的原因就是做戲給普通將士看的,回去後司馬懿也好在老闆面前解釋。

    那麼當時那麼多將領都在場,那麼多雙眼睛看著,其中就不乏有級別高的,知道情報的將領。

    司馬懿就不怕這些人回去打小報告?當然不怕,司馬懿是什麼人?這種重要的事件,他會帶非嫡系參與?明顯不會。

    至所以其實司馬懿早在追擊之前就已經考慮好了這盤棋要怎麼下,可謂是深謀遠慮。當然,他不太可能算得到諸葛亮用空城計,見招拆招嘛,對於頂級謀士來說這沒啥難度。

    天生註定的對手

    ‬結語

    歷史上任何一個能走到人生巔峰的人都不能小看,尤其是性格多疑這種評價用在他們身上就很草率,或許他們的多疑只不過是表現,內裡卻有著更深遠的考慮,這也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重要性。

  • 4 # 大愛無恨劉成

    當然不是,如果一味害怕埋伏,就不用打仗了,更談不上攻城掠地了。

    因為街亭要道的丟失,諸葛亮的糧草供應渠道被切斷,諸葛亮不得不戰略撤退。第一次北伐戰爭的大好局面消失殆盡。雖然人們常說“萬事開頭難”。但是,諸葛亮發動北伐戰爭卻是開頭容易,越打越難,以至於諸葛亮被熬死在了第六次北伐戰爭的過程中。

    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大敗曹魏大都督夏侯楙,斬了夏侯楙的先鋒大將韓德父子五人;還打敗了曹魏聯合的羌兵,斬殺了羌兵元帥越吉、擒拿了羌族的雅丹丞相;奪取了天水、安定、南安三郡之地並順手牽羊地收降了文武雙全的大將姜維;新城的孟達也要浪子回頭重歸蜀漢。諸葛亮心中的喜悅簡直就是無以言表了。那麼,第一次北伐諸葛亮為什麼打得這樣的順風順水呢?

    原因就是司馬懿被曹魏的新皇帝曹睿給拿下了。曹睿拿下司馬懿的原因是有流言蜚語說司馬懿要造反,而且說得頭頭是道,有鼻子有眼的。於是,都督雍涼諸路人馬的驃騎大將軍司馬懿被剝奪了兵權,閒置回家了。司馬懿被剝奪兵權的始作俑者正是諸葛亮。在諸葛亮的眼裡,司馬懿掌握兵權,一旦訓練出一支能征慣戰的隊伍,那麼北伐就只好胎死腹中。也就是說,如果由司馬懿統兵的話,北伐就沒有必要搞下去了。其實諸葛亮的這一判斷非常準確。後來,曹魏啟用司馬懿,諸葛亮的六次北伐的確是沒有成功。以至於有人說諸葛亮北伐是窮兵黷武、徒勞無功的。但是,我不這樣認為。我認為:正是諸葛亮的反覆北伐,司馬懿透過和諸葛亮的拉鋸式的交鋒,才一步一步地成熟起來。司馬家族才找到了統一天下捷徑,而以最小的代價統一了三國。

    另外,諸葛亮的北伐可以以攻代守,把戰火紛飛在國門之外,也對蜀漢的百姓有利。

    每每想到這些,我都情不自禁地為諸葛、司馬兩位大高手拍案叫絕,我常常是熱淚盈眶,幸福之情難以用語言表達出來。

    諸葛亮和司馬懿兩位大軍事家、大政治家將近二十多年的較量、相持、鬥智使我們看到了事物之間相互聯絡、相互制衡的共存方式;看到了矛盾的對立統一;看到了精彩絕倫的謀略展現……

    我看到了一個人生的真理:“人生有的時候,有一種勝利叫撤退;有一種失敗叫佔領。”

    司馬懿的下野是因為曹睿中了諸葛亮的反間計;司馬懿的重返軍政舞臺也是因為諸葛亮。是因為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打得太漂亮了:他打敗了大都督夏侯楙的二十萬大軍;打敗了曹魏的大都督曹真;打敗了增援的郭淮和孫禮,曹魏只好啟用司馬懿。因為,當時曹魏最熟悉西南戰事而又具備統帥之才的就只有司馬懿了。

    這就是諸葛亮北伐所不可迴避的特殊矛盾。面對諸葛亮這柄最鋒利的“矛”,曹魏只能用司馬懿這副最堅固的“盾”來抵擋。

    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頂級智者,一次大戰就彼此融會貫通並且開始心照不宣。於是,諸葛亮不再意圖搞掉司馬懿而是想在戰場上光明正大地打敗司馬懿。司馬懿卻堅決要立於不敗之地,而且要設法確保諸葛亮能夠長期地、接二連三地北伐。兩位頂級謀士的較量和博弈正式開始了。

    第一回合,諸葛亮用人失誤,處於下風,開始撤退回去休整。大隊人馬都撤了,為了搬運糧草,諸葛亮親自留下指揮。因此,諸葛亮被困滷城。這是一個很小的小城,用來儲備糧草綽綽有餘,但是用來防禦敵兵,就不堪一擊了。所以諸葛亮要告訴司馬懿,我這裡沒有埋伏,也用不著埋伏。

    大家都知道,古代攻城一般都是架起雲梯或者用衝車撞擊城門。一旦城門被撞開,或者是有人從雲梯爬上城頭,那麼城就攻破了。開啟城門,大軍一擁而入像潮水一般,請問城裡頭能埋伏多少人馬?

    自古以來,還沒有任何一個將領靠著埋伏在城裡計程車兵打巷戰消滅進城的敵人的。如果可以這樣,誰還殫精竭慮地去保護城門?誰還會捨生忘死地去堅守城頭?

    靠著埋伏不可能消滅攻城敵軍的,攻城部隊的數量往往至少是守城部隊的幾倍以上。因為,守城人數受城市規模的限制;而攻城部隊處於野外,人數不受任何限制。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這樣的畫面:一座小小縣城,守軍在城頭上遙望攻城的敵軍。但見敵軍漫山遍野、浩浩蕩蕩、不計其數、源源不斷地向城門殺來。你敢不敢在城門裡邊設下埋伏,然後開啟城門放敵人進來?

    我敢保證:像錢塘江的潮水一般攻進城計程車兵,一人一腳把埋伏的人踩也踩死了。

    再舉個簡單例子:如果一群螞蟻埋伏在草叢裡,準備伏擊一頭大象,結果如何?我就不用再解釋了吧。

    還有一個最簡單的軍事常識,那就是:如果大軍撤退,為了贏得撤退的時間,確保大部隊的安全,有時會佈置小股部隊埋伏斷後。這支小股部隊經常會李代桃僵和追擊的敵人同歸於盡。那麼,留下斷後的人就更不可能是三軍主帥。

    所以,從任何一點考慮,諸葛亮在滷城都不是為了埋伏迎擊司馬懿,而是他沒有來得及撤退。司馬懿對比當然是洞若觀火,只是要尋找一個合情合理的藉口來縱放諸葛亮。

    諸葛亮在城頭上看到了司馬懿的左右為難,立即動作優雅地彈奏一曲《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犭嚴狁之故……”

    曲子的大意是:“采薇采薇一把把,新芽已長大。回家回家,說要回家,可是一年年過去了,依然不能回家。因為戰爭,我們有家等於沒家……”

    司馬懿裝模作樣側耳傾聽,一曲終了,司馬懿曰:“城內恐有埋伏,退兵!”司馬昭曰:“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姿態?父親何故退兵?”

    是啊,諸葛亮在城頭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一副悠哉悠哉的神氣。司馬懿對司馬昭說:“諸葛亮善於設伏,你懂什麼?”好一句你懂什麼。司馬昭當然不懂,而司馬懿懂,司馬懿完全聽懂了諸葛亮的心聲。那就是:撤兵回去吧老兄,我這“有埋伏”就是藉口。我這樣的氣定神閒,怎能“沒有埋伏”呢?沒有埋伏我還不早跑的遠遠的了?

    當然,這是表面說給別人聽的。諸葛亮城中空虛,司馬懿又豈能不知?假如發動進攻,打進城中,如何處置諸葛亮?假如以後沒有了諸葛亮,沒有了諸葛亮的北伐,我司馬懿還有什麼用?所以,必須撤兵,“有埋伏”就是最好的藉口。

    司馬懿面帶微笑,說:“諸葛亮的琴聲優雅,猶如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他想引誘我中計,我偏要不理不睬,看他能奈我何?”

    於是,司馬懿大手一揮,曹魏十五萬大軍調轉馬頭,迤邐而去。

    “孔明,我走了,等你休養時日,兵精糧足的時候,再來決戰,今天就此告辭了。”

    為了使弱小的蜀漢能夠長期存在並不斷前來騷擾,司馬懿必須塑造諸葛亮用兵如神、不可戰勝的神話。

    這樣兩位大國手以雍涼之地為棋盤,展開了長達十幾年的精彩博弈,你來我往,互相進攻較量高下;又互相放過對方不得不出現的大破綻以圖共存不亡,最後進行長久地相持,以等待天時。遺憾的是:天不假年,諸葛亮英年早逝,使得三國局勢更加雲波詭譎。

    諸葛亮、司馬懿兩人的鬥智是後三國最精彩絕倫的看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成名之後的朱之文,是什麼原因導致那麼多人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