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鳳意164626764

    有呀,這種人只看到別人的小氣,看不到自己的小氣,為別人付出,那怕是微不足道的一點點的施捨,他也常掛在嘴上。說自己如何如何大方。他不看別人給他的利益有多大,只看到自己為別人付出的利益心疼。他們常常把排斥對方的行為和言語掛在嘴裡,來提高自己自私自卑的心態,他們自己無能確會用別人的無能和自己比較,來達到自己的心理平衡。正所謂,君子不親小人,利不與小人,朋遠於小人。就是這個道理。

  • 2 # 三粧化研

    客觀的說,這是心理學層面的內容。吝嗇,俗稱小氣,吝嗇心理是每個人都有的性格組成部分。小氣,又自認為很大方的人,不是他想要表現的很大方,而是我他的心理層面上對於財物的珍惜程度不足以支援相對方對大方這個尺度的認知。也就是說,儘管他只給你了一張他免費得來的門票,但是在他看來他已經很大方了。因為客觀上他可以不給你,完全可以與你不發生任何關聯。但是他願意付出這張免費的門票給到你,就是他心目中的非常大方的行為了。而當事人,被給票的人會怎麼想呢?免費的,還裝什麼裝?我又沒想很想要,你非要給我一張你不要了的免費門票難道還要我對你感恩戴德麼?這個通常上被認為是認知差異。這二人彼此雙方的標準不同,成長環境不同,性格養成不同。但是相同的是,雙方都有對對方過高的期待要求,都對自己過於自私。都對索取和付出的等價關係不客觀。因此才會有,“小氣而還自認為大方”的陳述。

    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人性中的吝嗇心理,

    1.自私性:吝嗇的人非常計較個人得失,碰到事情總怕自己吃虧,對個人利益絲毫不能讓步。總是高估別人,低估自己,永不知足,因而也具有貪婪小氣之心。

    2.冷漠性:吝嗇的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財富與利益,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可以六親不認,對別人的苦楚表現得冷漠無情,毫無憐憫之意,甚至落井下石。

    3.封閉性:吝嗇的人很少參加社交活動,也不關心周圍的事物,不願意幫助別人。因此他們很少有知心朋友,遇到困難也難以得到別人的幫助。

    那麼吝嗇心理的形成原因是什麼呢?

    客觀因素

    1.社會資源的分配與佔有不均衡:社會競爭激烈,社會財富佔有的不確定性使人產生對現實的焦慮心理,今天你可能很富有,明天說不定就傾家蕩產。這種不確定使人容易患得患失,心生吝嗇。

    2.社會存在欺詐行為:社會上的欺詐,人與人之間報有強烈的戒備心理,使得很多人即使有能力幫助(資助)別人,也退避三舍。

    3.社會價值觀:社會價值觀就是我們所說的社會風氣。如果社會風氣好,“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相信吝嗇的會少很多。如若社會分配不公,人人斤斤計較,爾虞我詐,那麼出現病態的吝嗇心理是必然的。

    4.社會隔絕:以前大家住在四合院、小弄堂裡面,經常是晝不閉戶、夜不鎖門,鄰里關係非常融洽;而現在民居設計都是高層、小高層,大家各自呆在自己的小居室裡,也滋生了人的冷漠、吝嗇之心。

    主觀因素

    1.吝嗇是個體早期人格發展不良的產物: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和家庭成員的吝嗇行為對孩子往往有直接的言傳身教作用。同時,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也會影響孩子的人格。

    2.吝嗇是一種消極的自我防備:焦慮是人的行為的基本能力。為了應付焦慮,人們會本能地建立起自我防禦機制。冷漠、吝嗇、沒有責任感就是這種機制的表現。

    3.個人缺乏責任感:由於現代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吝嗇行為也不再限於財物,而是擴充套件到更廣闊的領域:不願幫助他人、不贍養老人、遺棄女嬰、不關心周圍事物等。使得人與人之間關係淡漠,感情疏遠,社會風氣也受到極大的影響。

    這種描述雖然聳人聽聞,但是也是極端的表現形式。

    那麼知道了這麼表象,要怎麼去克服呢?

    領悟法從精神上思考,領悟吝嗇的錯誤。人活在世上,需要錢,但更需要親情與友誼。小氣冷漠,只會割斷親情,使自己成為孤家寡人。過去曾經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不必縈繞心頭,要理智地看待。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拉別人一把,日後自己有難處,才能得到他人的關心。充實信仰一個有崇高信仰的人,將會把瑣碎的蠅頭小利看淡。好的信仰將會使人的價值觀得到提升,靈魂得到淨化。皈依宗教法

    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提倡揚善除惡。例如佛教就告誡人們多積陰德,來世有報;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多做好事,多資助困難之人,菩薩是可以看到的;善良之人必定心想事成,不育者將有子嗣,經營者將帶來永昌,百姓人家將無病無災等等。中國港澳臺地區、東亞及世界各地有不少虔誠的教徒都大力資助社會慈善事業,做了不少好事。宗教是一種信仰,具有助人的暗示作用能消除人的吝嗇心理。

    ♥三粧小貼士♥

    小編觀點:只要談到小氣與大方,就是一個相對而言的感知。彼此雙方都有不同的判斷標準,最好的辦法就是去直面這個人的 弱點,像朋友一樣坦誠的講出來。讓這種不愉快的瞬間不發生,彼此也就感知不到小氣假大方,大方裝小氣,有錢反而更摳,沒錢又愛散財這樣具體的感受了。你明確的讓對方知道她怎麼樣的行為是你覺得不舒適的,那她以後避免跟你發生這種行為,不就完美解決了嗎?問問題的這位同學,你都沒有買我們三粧的大凝膠100支,你說你是不是小氣到家了?還裝大方的在這邊問身邊有沒有這樣人~看到這樣的話感受是不是也很不好?與人交往需要的是相互的感受。一般出現心理失衡的問題,都是一方對另一方有過高的心裡期待所產生的。放平和,一切都安逸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芩的功效與作用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