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秋水張

    我們年輕時是你說的這種情況,父母給兒子蓋房子、娶媳婦、看孩子、幫忙掙錢養家。父母對女孩的態度就是‘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

    現在我們家也是兒子養父母的老,沒指望女兒,所有的都是兒子。不過我們姐妹倆也是各盡所能,孝敬父母,畢竟是給了我們生命,養育我們長大成人,沒有父母的辛苦付出,哪有我們的今天。

    等我們老了就不一樣了,一家一個,多的兩個,三孩的都少,可能要兒女一樣了。

  • 2 # 寶媽么姐

    不一樣,“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自從結婚後,每次回家父母都是把我當客人待,至於養老,他們更沒想過要去要求我什麼,當然,這只是父母的觀念。個人認為,父母既給了我們生命,又養育了我們,這種恩情無以回報,所以對於父母的養老,作為子女都應盡己所能。

  • 3 # 暖暖的六月

    子女對父母的養老,主要在於各自的心,但使心無悔。

    首先,對父母來說,可能在撫養兒子和女兒上所花費的精力和金錢確實有所差別,尤其是在重男輕女觀念比較嚴重的地區,差別可能更加明顯,最典型的就是“建設銀行”與“招商銀行”說法的對比。對於“建設銀行”的兒子,父母可能要負擔滿房子、結婚、彩禮的錢,還要理所當然地幫忙帶孩子;對於“招商銀行”的女兒,結婚前所女兒所賺取的收入,以及彩禮可能大部分歸了孃家所有,房子也基本都是由婆家提供,父母疼女兒的就多點陪嫁,不疼女兒的真的是孃家淨賺。

    但是,對子女來說,不管父母是否真的重男輕女,但終歸是養大了我們,不管付出多少,終歸是有了他們的呵護我們才能長大成人,才能成就現在的自己。所以,要孝順是必須的,但孝順也分度,具體如何,得憑我們各自的本心。

    從人性上,孺慕之情自古有之,所以我相信每個健康的家庭都能教育出善良且孝順的孩子,但每個人的能力也有所不同,所以只能各憑本心,在自己所能承受的能力範圍之內盡孝。

    不過,我也不提倡盲目地“愚孝”,就如電視劇《雙面膠》一樣,愚孝會禍及家庭,雞飛狗跳。

    人來一世,理應心懷感恩與感激,父母對我們好,我們理應加倍回報,父母對我們不好,也要常常心存善念,做我們應該做的,能做的,只求父母故去的那天我們不留遺憾,自己彌留之際能無愧於本心。

  • 4 # 紅豆冰66

    任何的老人都希望和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雖然說現在很少有老人能和年輕人生活在一起。但是如果沒有生活在一起的話,也要經常的去回去陪伴老人。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會是開心的。所以說子女平時一定要多去看望自己的父母。

    如果是家裡的孩子比較多的話,那麼可以輪流去照顧老人。在一個兒子家照顧一個月,在另一個兒子家照顧一個月,這樣子其實也是一個很好的贍養辦法。

  • 5 # 相知倍真惜

    贍養年老的父母,是每個兒女的責任和義務,尤其是農村老人,沒有退休金,兒女應義不容辭的為父母養老,讓父母安享晚年。

    本人當了一輩子農民的父母親,經歷大半輩的艱辛,好不容易的到了頤養天年,二十年前我給父母購署了彩電,洗衣機,空調,熱水器,在農村生活的父母親家電俱全,村裡的人都稱讚我是個有孝心的女兒,每年給父母購署當季衣服,還有人參藥材,母親仙逝後,我發覺還有很多末穿過的衣服,末吃的藥材。

    說的這些,並非我錢多,畢竟我自己有三個孩子要撫養,供書教學,結婚建房花費不少,而是將去旅遊的錢省下來孝敬父母,所以別人雲遊世界,我到現在還未出過國門,但我不後悔,因為雲遊世界還可以有機會,唯有盡孝不能等。

    子欲養而親不在,這才是最大的遺憾。

    別計較兒子還是女兒了,及時行孝,不留遺憾。

  • 6 # 陸陸愛生活吾有三寶

    我是周口農村的,父母養老的時候,兒子女兒是一樣照顧的,也有兒子照顧或女兒照顧另一方拿錢,照顧老人是我們的義務,我奶奶一直是由我媽照顧,我公婆一直由我和愛人照顧。

  • 7 # 每日講法說理

    傳統觀念裡養兒防老,父母會將財產給兒子繼承,最後由兒子養老,久而久之形成了重男輕女的思想,兒子有承襲義務,負責傳宗接代,女兒結了婚就是別人的人了。現在很多農村地區,女兒不但沒有繼承父母的財產,還要承擔年老父母的養老責任。這對於女兒顯然是不公平的。女兒無論是否結婚,都享有與兒子同等的繼承權,兒子也要與女兒一起承擔贍養父母的義務。

    現實中,有兒媳虐待、打罵婆婆的,有兒子一家將父母趕走、對父母不聞不問的,也有妯娌之間因贍養老人發生衝突的。這些行為統統不可取,孝敬父母是中國的傳統美德,是公序良俗原則對子女的基本要求,兒女都應踐行好。

    父母有撫養未成年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也有贍養年老父母的義務。父母將子女養大成人已盡了自己的義務,兒子就不應理所當然得只繼承家業不顧父母年老體弱,兒子應摒棄一些地區不合理作法,儘自己應盡的義務,多考慮女兒的權利。

  • 8 # 花非木語

    對於中國這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古老民族,從古發現至今,都是以農業生產為主,也只有進入近代社會,才逐步發展工業、科技。男女天然的身體結構和實力,也就決定了農業社會中,男女之間的家庭社會地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其實從來也沒有變過。

    古代的重男輕女思想沿用幾千年,不是近百年來,說改變就能完全改變的,由其是老一輩的固化思想更為嚴重一些。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變化,科技文明的高度發達,新一代人類的知識文化和認知的提高,這重思想變化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也僅限於新一代人,上兩代人還是從骨子裡認為很多事情本就該是男孩子的事,比如繼承家業,比如養老等問題。

    但為什麼很多時候會形成兒子繼承家業女兒養老呢?這簡單來說就是兩代人思想變化而產生的問題。老一代人覺得兒子該承擔一切(大部分人),這是時代的產物,也無從追訴他們的對錯,要改變他們守了幾十年的思想實在太難。而年輕人卻覺得兒女都一樣,該共同分擔養老義務,畢竟法律也是這樣規定的,走到哪裡都說得通理。這就導致了老年人往往把家業大部分甚至全部給了兒子,等著他為自己養老時,兒子卻不原意一個人承擔責任,予盾激化,老人傷心無助。女兒無可奈和,往往本著"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名言,血濃於水的親情,總不能真的不管不顧,也就無奈接過了善養的擔子。

    還有一點是,當今社會的女性往往都走出了家庭,踏入社會中,尋找同男性一樣的工作發展機會,有能力掙取到更多的經濟和社會地位,同男性共同承擔家庭的重擔,所以女性也擁有了充分的話語權。而女兒更多的願意同自己的父母親近,也讓更多的家庭變成是女兒承擔更多養老責任。

    這樣一來,如果是比較發達的地區,就變成了女兒和兒子養老是一樣的情況,而對於相對落後的山區,或思想比較固化的地區,還存在著養兒防老的傳統,主要是以兒子為主,女兒只做輻助作用。

  • 9 # 周遷4

    父母到了養老時候,法律上規定,孩子,閨女,都有贍養父母義務。但實際生活中,男孩繼承遺產,房,院子,女孩不享受繼承遺產。男孩主要負有贍養老人,女孩只負擔洗洗刷刷,回家看看,不負擔養老義務。

  • 10 # 逍遙啊過客

    一個孩子的情況下都一樣,到老了,得有個依靠,獨生子女的,不分男女,透過觀察還行,就是到老了,手裡得有點積蓄,這樣,無論閨女還是兒子都願意回來,回來了就給第三代拿點錢,到時候回來的可準時了,基本每週都回來一天。有兒有女的,還是兒子養老,當然遺產也是兒子拿大頭。個人觀察,得出的結論,希望幫得到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感覺升遷的人,尤其升為一哥的,絕大多數不是靠業績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