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電競百感瞳

    如今連“世界是平的”,遑論國內的流通與便利,於是不管我們走到哪個城市,都會找到幾乎是其它所有各地的風味餐廳。當然,我們也會察覺到那些原本熟悉味道在新落腳點的澶變,因此,要想真正領略地方味道,還得在原產地一嘗才是。

    “杭幫菜”是這二三十年來才流傳開的,對我等北方人來說,一直與“本幫菜”混為一談。後來才知道,“本幫菜”是“滬菜”的名稱,屬於“江蘇菜系”,而“杭幫菜”是和“寧波菜”、“紹興菜”以及“溫州菜”等歸於“浙江菜系”名下的,而“浙菜”,也是“八大菜系”之一。

    上世紀90年代第一次去杭州,在“樓外樓”吃過最出名的三個菜,分別是“西湖醋魚”、“東坡肉”和“宋嫂魚羹”。後來在深圳的滬菜和杭幫菜餐廳,也多次點“東坡肉”和“西湖牛肉羹”。

    這回來到此菜系最權威的原產地,不免多吃了幾回,不過令我詫異的,是好幾位同行者均不以“西湖醋魚”為首選,且都給了“差評”。尤其“過分”的是有一次在餐館點菜,居然服務員也說其實這菜不好吃,不予推薦。

    因此值得一提的是一次也沒吃到“西湖醋魚”,但是“杭州燻魚”非常好,而且是大家眾口一詞的評價,於是寫進詩裡,這真可以作為杭州代表性的菜餚了。

    還有“清湯魚圓”和“馬蹄響鈴”也值得推薦,尤其是“響鈴”的名字叫得特殊,原來是用豆腐皮包上肉餡放入油鍋煎制,之後豆腐皮就很薄了,吃得時候一口咬下去,發出清脆如響鈴的聲音,故名。本來是叫“幹炸響鈴”的,可能這家在肉餡中加了馬蹄才另起一名。

    另有一菜:“杭三鮮”,以水發肉皮(北方稱之為“橡皮”)、魚茸、熟雞肉、熟豬肚為原料,湯鮮肉滑,很是爽口,點過兩次,可見大家的認可。

    在西湖邊的“杭州酒家”,看到選單上有“大刀餅”,不知什麼東東,及至端上桌來,原來是擀得很薄很薄的麵餅,因為極薄,所以很脆。陝西有一道麵食叫“大刀鍘面”,是用寬厚的大刀切出來的,而杭州人的“大刀餅”,是形似一柄大刀的前端。看著在考究的餐桌上赫然擺放用架子支撐的“大刀餅”,有一種時空錯亂感,很像是宋朝梁山水泊眾英雄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場景,讓人忍俊不禁。

    還有一道菜叫做“悶騷南瓜”,是某個美食網站點的最多的菜,我們也好奇的要了,原來是用方面包做皮,裡面使用南瓜原料調製,明顯的是西餐的一種,倒也獨樹一幟。

    其它如“油爆河蝦”、“悶小雞”,還有一道“杭椒牛柳”,醬色的牛肉配以蔥綠的杭椒,用甄嬛的口吻:那也是極好的。

    價格方面,除了“胡慶餘堂藥膳”包房明顯的高一些,其它都挺平民化,以五個人計,一次是225元,一次只有158元。聽說還有更合適的,如“外婆家”和“綠茶”,在“外婆家”排隊等位,取號一看,排在第61位,只能知難而退啦。

    追溯“杭幫菜”的來歷,據說最早可以到一千多年前的南宋,那時叫做“臨安”的杭州是京城,因此南方北方的名廚大都雲集於此,使杭州菜達到其歷史上的輝煌時期。

    杭幫菜的口味好像不如滬菜那麼濃重,而是以鹹為主,甜味略有出頭。不過其清淡平和的特點剛好順應了目前國內很多菜餚往“清淡”發展的趨勢,於是為大家接受和喜愛。

    圖片1:大兜路上的店面,抱歉,沒對好焦距,有點模糊圖片2:美食一條街

    圖片3:運河邊是茶樓圖片4:餐廳裡的裝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工越來越貴,小企業該不該搞自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