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隱於期

    塞防和海防都重要,事關國家安全、領土完整,沒有哪一個方向的防備不重要。

    彼時的清廷經過數次的對內對外用兵,國力疲弱不堪,要想二者兼顧,實在是力有不逮,必須兩利取其重,兩害取期輕,要麼重塞防輕海防,要麼重海防輕塞防。

    在當時的情形下,清廷選擇重塞防輕海防是對的。道理很簡單,海防不備的最壞結果,一是我東南諸海被外敵的軍艦佔了,但海上是不能殖民的,只要敵殖不了民,敵就不能算永久佔領,一旦我力量強大,我就要驅敵軍艦餵魚,逐敵人滾蛋;二是敵人從海上進攻我東南諸省,即使敵人勝了,也要轉化為地面佔領才有意義,而敵人的地面佔領就會陷入我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清廷面臨的塞防形勢已經很嚴峻了。受俄國和英國支援的阿古柏在新疆搞了個哲德沙爾汗國,新疆已脫離了中央政府的管制。如果當時不收回新疆,極有可能新疆會成為俄國的一部分,俄華人在新疆駐軍,殖民,徹底改變新疆的人口結構,進而透過教育、文化實現對族群心靈佔領,時間一長,我們再想收回新疆就更難了。

    如果再加上英國佔領西藏的野心得以實現,清廷失去了新疆和西藏兩塊寶地,中華民族就失去了戰略上的縱深,現在想想都後怕,感謝左公等先雄們立下的豐功偉績。

  • 2 # 江湖小曉生

    左宗棠支援塞防,李鴻章支援海防。

    當時新疆被一個叫阿古柏的外來漢給佔了,年近七旬的左宗棠剛剛平定了捻軍起義,立刻上書要求帶兵收復新疆。

    可這個時候,一直跟左宗棠爭高下的李鴻章卻站出來表示,新疆丟了沒關係,這個時候應該把錢花在海防上,建立北洋水師才是重點。

    這就是塞防和海防之爭,那麼你覺得究竟哪種說法正確呢?其實這兩者都正確,如果錢足夠多的話,塞防和海防都得做。但是錢不夠多的時候呢?我覺得肯定還是要先塞防再海防。

    一、海防花錢太多,而且看不到收益。

    那個時候的清朝其實已經危如累卵了,因為被列強們給打怕了,他們一直從海上過來,所以清廷防不勝防。

    今天他在廣東,可能明天就跑到天津港了,你怎麼對付他們?陸軍完全扛不住這幫人的打擊,特別憋屈。

    比如說同治十三年,日本海軍入侵臺灣,欽差大臣沈葆楨到前線處理這件事,結果發現日本海軍有兩艘鐵甲船,可清朝啥也沒有。這可把人氣壞了,打算跟老外買的時候,人家當時還不肯賣!

    最終以清朝賠償日本50萬兩白銀的代價,才勉強讓日本軍隊撤離臺灣。所以此後清朝立志一定要建立一支屬於自己的海軍。海防勢力自此蓋過了塞防勢力。

    結果我們也知道,的確是建立了,其中的代表就是北洋水師。李鴻章主持建立的北洋水師,號稱是當時亞洲最強艦隊。為啥?因為願意花錢買裝備啊!

    為了建立北洋艦隊,清朝可是花了若干真金白銀的。光購買軍艦的開銷,就多達1千多萬兩。這其中:

    鎮北、鎮東、鎮南、鎮西四艘炮艇,加上運費和彈藥,花了60多萬兩白銀。

    超勇、揚威兩艘撞擊巡洋艦,花費65萬兩白銀。

    最貴的當屬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花費差不多400萬兩白銀。

    此外致遠、經遠、靖遠、來遠四艦,也花費了350萬兩白銀。

    此外還有一些輔助船艦,包括船塢建設等等開銷,光購買投入便超過了1千萬兩。你以為這就結束了,不好意思,開銷遠遠不止如此。

    從1876年開始建設北洋水師,到1895年,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清朝每年需要投入在北洋水師身上的錢,高達400萬兩白銀。

    所以說這支艦隊的開銷,至少在1億兩白銀以上。可問題來了,清朝看到收益了嗎?除了各大報紙在那兒瞎吹牛外,說什麼北洋艦隊是亞洲第一艦隊,清朝壓根就看不到任何收益。

    最後這支艦隊還沒怎麼上戰場,就在渤海灣被日本的艦隊消滅得乾乾淨淨。你覺得海防花的這些錢值嗎?從現實角度來說,一點兒也不值。

    二、塞防爭奪的是實實在在的領土。

    領土問題,其實壓根就不應該有商量的餘地。早在西漢時期,新疆地區就是中原王朝的地盤,歷代帝王都在新疆設立政府機構。比如說漢朝的西域都護府、唐朝的安西都護府等。

    到了乾隆時期,正式將西域地區取名為新疆,寓意故土新歸。新疆究竟有多大呢?就我們目前來看,有166萬平方公里。這是什麼概念呢?就拿江蘇來說,江蘇是10.72萬平方公里,也就是說,新疆接近16個江蘇那麼大。

    這麼大一片土地,說丟就要丟了?何況那個時候的新疆可比現在大得多了。再說了,新疆對中原王朝的作用太大了,失去新疆,那關中之地就危險了,關中被破的話,那中原王朝基本就得滅亡了。

    因此左宗棠要求收復新疆,一點毛病都沒有。關鍵問題就是可憐那點錢該怎麼分配的問題。慈禧太后是兩邊都支援,可是給李鴻章的,是真金白銀。對左宗棠這邊呢?基本就是敷衍了事。

    慈禧合計給了左宗棠500萬兩白銀,這點錢連塞牙縫都不夠。慈禧兩手一攤表示沒辦法了,剩下的只能是左宗棠自己想辦法。

    得虧左宗棠認識大富豪胡雪巖,在胡雪巖的相助之下,左宗棠跟洋人銀行借了不少錢,這才有了收復新疆的資本。否則左宗棠也兩手一攤的話,這事兒可就真沒法辦了。

    1876年65歲的左宗棠抬棺入疆,他知道這是一場惡戰,他壓根就沒打算活著回來。收復新疆期間,左宗棠的老婆和兒子接連病逝,他連回去看一眼的功夫都沒有。左公真中華壯士也!

    三、收復新疆惠澤後世,建立北洋水師,或許是為了私利。

    左宗棠為什麼收復新疆?我看不到任何私利在其中。收復新疆,他也沒有做新疆王,而是匆匆帶兵回來了。

    不光左宗棠自己兩袖清風,跟著他混的那幫人也沒有貪腐之人,這是一支真正為了保家衛國的軍隊。正是因為左宗棠收復了新疆,才讓我們後世多了16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可謂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創舉!

    那麼建立北洋水師呢?這個就很難界定了。當時清朝的確需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力量。可是相對來說,北洋水師更像是李鴻章的私人艦隊。

    從北洋水師建立開始,李鴻章在淮軍中的部曲們,便逐漸進入其中。一直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接近20年的時間裡,這支水師力量,從來沒有離開過李鴻章之手。朝中任何人都不能染指。也就是說,花著清朝的錢,實質上卻是在給李鴻章培養政治資本。

    還有就是跟著李鴻章的那幫人,其他人我就不點名了,李鴻章昔日的大秘書盛宣懷,後來成了清朝明面上的首富,你想想老李有多少財產。

    總結:從結果來看,塞防遠勝海防。

    海防重要嗎?當然重要!可是你看看結果,海防的結果一塌糊塗,顯然花了1億多兩白銀的海防,什麼作用都沒起到,除了嚇唬人。什麼亞洲第一,世界第八,簡直就是紙糊的老虎。只能成為李鴻章在清朝執掌大權的政治工具罷了。

    塞防重要嗎?當然也很重要!塞防的結果是令人比較滿意的,至少左宗棠把新疆給搶回來了,那個時候要是被阿古柏長期佔著,放到現在可就真的收不回來了!所以感恩左公,感恩塞防之爭!

    參考資料:《清史稿》

  • 3 # 減水書生

    一個國家領導人,最應該具備的素質,就是誠實的自我評估。

    人是一種特別容易犯錯的動物。一旦衝動起來,就容易放飛自我。這還是一個人的情況下。如果是一群人,往往不是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而是三個和尚沒水喝。因為加總起來的智商,會進一步跌破下線。

    所以,誠實地評估自己,然後根據國情、確定方向,制定力所能及的戰略目標,這才是最為緊要的事情。

    近代以來,能夠持續稱霸世界的,主要是海洋帝國,先是英國、再是美國。或者,更直接一點兒說,都是島國。即便是區域性地區,也是海洋帝國的天下,如東亞的日本。

    為什麼一直是海洋帝國?

    拋開大勢不講,單問一個問題:海洋帝國需要養陸軍嗎?不需要。所以,大英帝國可以把所有的錢,都拿出來打造海軍。英國如此,美國也如此。你把尺度放大,美國就是一個大號的島國。

    Continental爭霸的時候,英國必須拉上一個陸地盟友,才能實現帝國雄風。

    拿破崙時期,是西班牙。七年戰爭時期,是普魯士。克里米亞戰爭,則拉上了法國、奧斯曼一起上。如果沒有陸地盟友,英國死活都不會參戰。

    大英帝國已經那麼強了,為什麼不能自己直接上?

    打架叫人,這是想都不用想的理由。但關鍵是英國的陸軍不行。陸地交鋒,英國怎麼打怎麼輸。所以,英國必須找盟友。

    英國是這個邏輯,美國也是這個邏輯。

    二戰期間,英美實施了諾曼底登陸。登陸之後,卻遭遇阿登慘敗。王牌部隊101空降師,差一點兒全軍覆沒。二戰期間,真正的陸地交鋒,在歐洲戰場是蘇聯、在東方戰場是中國。

    近代是一個海洋秩序的時代,而稱雄的只能是海洋帝國。所以,大清帝國再要端著天朝上國的架子,那就只能是做夢了。

    瞭解這個前提背景之後,我們再分析海防和塞防的問題。

    當時的形勢是:日本覬覦臺灣,沙俄虎視新疆。一個在東南沿海,一個在西北邊疆,面對兩面受敵的窘境,大清應該怎麼辦?

    李鴻章的評估是“力難兼顧”,索性不如放棄塞防、全力海防,把錢都省下來,打造一支強大的海軍部隊,以加強海防。

    左宗棠的主張是兩者兼顧,放棄新疆了,陝甘要不要放棄,“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接著是不是還要退守山西、河南?

    就這兩個人的意見來說,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因為都屬於理性探討。

    李鴻章明顯保守了,但保守不是沒有道理。大清都借債過日子了,哪還有錢海塞兼顧。左宗棠也算不上激進,放棄新疆之後,陝甘咋辦?這個問題,大清帝國必須要回答。

    所以,可以這樣評估這兩個人論點:

    左宗棠屬於長期主義,簡單說就是你不能只盯著現在,還要看到未來。現在放棄新疆然後加強海防了,這的確能夠制住日本,那以後怎麼辦?塞防就不要了嗎?

    而李鴻章則屬於短期主義,日本這傢伙已經躍躍欲試,必須上升為大清的假想敵,所以不能不防。非但日本,還有法國、英國,這些傢伙的堅船利炮都擺到東南沿海了,這是燃眉之急。

    一個是長期主義、一個是短期主義,且都是理性探討。對於兩種都正確的意見,我們該怎麼評價優長呢?

    一般認為長期主義肯定對,短期主義肯定錯。要上光明頂決鬥,你得先練九陽神功、再練乾坤大挪移,跟六大派掀桌子報仇,這種事急不來。但是,長期主義犯錯的,卻比比皆是。

    沙俄既要地中海,又要太平洋出海口,非要東西兼顧,於是日俄戰爭被鬼子教訓了怎麼做人。這就是長期主義的失敗。失敗的原因,就是沒有做好自我評估,你有多少米才能煮多少飯。

    結果上看,左宗棠打勝了。但如果打敗了呢?塞防沒了,海防也沒了。收復新疆,就會成為大清帝國的日俄戰爭。

    所以,選擇怎麼做之前,必須要確定自己要什麼。

    如果要稱霸世界,那就不是搞海防的問題,而是建立大清帝國自己的太平洋艦隊。一個都不行,必須是北洋艦隊懟死日本和俄國、南洋艦隊懟死英國和法國,再加上一個遠洋艦隊,也出去搶殖民地。

    如果真得這麼設計,那麼大清就不是誠實的自我評估。因為中國是陸地國家。陸地國家能稱霸且持續稱霸的,幾乎找不到先例。

    荷蘭稱雄一百餘年,卻被英國幹趴下了,原因就是身處Continental。西班牙也是如此,隔著大西洋,佔了南美。但結果還是打不過英國。拿破崙的法蘭西帝國打遍Continental,卻被英國和俄國終結了。沙俄囂張成了歐洲憲兵,卻被英國懟在地中海出不來。

    歷史提供了足夠多的範例,那就是:大陸國家就別想爭霸海洋。新世界的秩序,是海洋秩序,而海洋秩序必須由海洋帝國打造和維護。

    陸地國家為什麼不行?

    任何一個大陸國家都不可能能既擁有一支稱雄大陸的陸軍又擁有一支稱雄大洋的海軍。啥樣的家底,都不允許。

    所以,在當時,大清帝國的最為誠實的自我評估就是給自己定好位置:比肩大英帝國不行,咱不是島國、沒那個地利;比肩沙俄帝國勉強可以,咱有人多地多、有大陸基本盤。

    有了這個定位,就可以看一看大清的國情了。

    拿破崙稱雄Continental之後,對英國實施了經濟封鎖,簡單說Continental市場你英國就不要染指了,我餓死你。但是,當時是全球市場,拿破崙沒有餓死英國,反而把歐洲餓死了。最後誰勝誰敗,也就有了定論。

    那麼大清呢?

    大清完全不用擔心被餓死的問題,因為大清太落後。什麼全球市場,都給我靠邊站,我們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完全夠用。只要內部不出亂子、只要陸地不出問題,那大清人民過過窮日子,一點兒問題都沒有。反而是英華人要擔心了:你大清必須給我進入國際市場,不進來,打也要把你打進來。

    大清近代衰落,想當然地認為是鴉片戰爭被打殘了。但鴉片戰爭才多大規模,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運動是多大規模?割一個香港島才多大地方,中俄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等等這些跟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則割去了多少地方?

    那麼,到底是海防重要,還是塞防重要?

    海洋霸主英國,要的只是讓你大清開啟國內市場,然後一起做買賣;陸地霸主俄國,要的則是你大清的基本盤,而要基本盤就等同要命。

    定位是大清必須是一個陸地帝國,做不了海洋帝國,你養幾支艦隊都不行。國情是大清並不急切需要海外市場,反而是海外市場需要大清。

    同時,最主要的威脅也出來了,海洋的威脅不大,真正的威脅,也是真正蠶食大清基本盤的,是陸地、是沙俄。

    然後,大清應該怎麼選,也就清楚了。

    海防很緊迫,卻非最重要。只要大清加入了英國的海洋秩序,那英國自然會提供海防安全。但有個前提,那就是大清不能太慫,起碼能夠守住陸地基本盤,幫著英國扛住俄國南下。

    塞防卻不得不防,因為最重要。沙俄切走新疆、英國切走西藏、法國進入西南、日本和沙俄分了東北,甚至再把蒙古給弄走了,那大清還剩什麼?

    沒有塞防,大清不是強弱的問題,而是生死的問題。丟掉了塞防,等同喪失自己的大陸基本盤,而接下來的最大可能就是被瓜分。

    所以,在歷史的關鍵點上,大清做出了正確的決策,也的確努力了,最後取得了成功。大清拼了老命,保住了新疆。新疆沒被切走,我們必須要感謝力挽狂瀾的左宗棠。否則,中國就會成為另一個宋朝,守著東南沿海的確可以很富,卻成不了大國。

    左宗棠守住了新疆,加強了塞防,但海防卻失敗了啊。甲午戰爭,鬼子打垮北洋艦隊,隨後便把手伸進了中國內陸,直接削掉你的基本盤。

    甲午戰爭,清政府是海軍不行、陸軍更不行。海軍起碼還打了一仗,陸軍則一觸即潰。但凡陸軍給點兒力,鬼子也只能封鎖大清,卻不能殺到東北、威脅北京。

    如果把海軍的錢給了陸軍,那北韓大機率不會丟。北韓半島對日本的威脅,可比北洋艦隊厲害多了。如果北韓守住了,那鬼子還能憑藉聯合艦隊打爛大清的東南沿海嗎?這件事,英國都不能答應。

    大清搞洋務運動,一口氣整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艦隊。這就純屬瞎折騰。用南洋艦隊、福建艦隊的錢去編練一支新式陸軍,鬼子只能瞄著臺灣死磕。後來的庚子之變也是如此。先是陸軍扛不住義和團,再是陸軍也扛不住八國聯軍,於是先是內亂、再是外患。大清的陸軍,一直停留在打太平天國的水平上。

    普魯士吊打奧匈和法國的時候,有海軍什麼事?它都沒建海軍。一戰前的德國有了海軍,而且力量並不弱。結果呢?駐紮青島的海軍艦隊,被英國一直碾到阿根廷,然後全軍覆沒。而北海的艦隊,則成了監獄裡的囚犯,被英國封死了。

    沙俄一直建海軍,但沙俄的海軍有啥豐功偉績?你能聽說的,就是兩支太平洋艦隊都被鬼子殲滅了。後來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則跟著布林什維克鬧革命了。別說沙俄的海軍,就是蘇聯的紅海軍,也就那麼回事。真正跟德國法西斯拼刺刀的是蘇聯坦克,而不是蘇聯軍艦。

    德國的海軍不行,俄國的海軍也不行,那麼,誰的海軍行?日本、英國、美國的海軍才行。關鍵是建了海軍要有用武之地。這些國家的共同點都是本土無威脅,於是陸軍可以放到次位,放手發展海軍、壯大海軍。

    海洋國家砸錢建海軍,是真得要用。如果海軍不行、國家也就不行了。而陸地國家砸錢建海軍,肯定不能說沒用,但很多情況都是資源錯配。歷史學家叫A.J.P.泰勒,曾評價說:德華人如果拿造軍艦的錢和鋼鐵來加強陸軍的話,那德軍在歐洲大陸穩操勝券。

    對於當時的大清,海防還是塞防哪個更重要,也就不言自明瞭。甲午戰敗,不是因為偏塞防而弱海防,恰恰是因為塞防不夠、陸軍不強。

    但,必須記住一個問題:歷史不能預測,而只能事後解釋。因為歷史不是迴圈往復的,也很難說押著同樣的韻腳。所以,關於海防和塞防的解釋,不能照搬類比到現在。解釋歷史,不是簡單覆盤,而是要站高一個維度,即要做誠實的自我評估,而不能侷限於哪個重要。

  • 4 # 梨城雅士

    邊防和海防同屬國防。

    由於渤海離北京較近,

    因此海防有戰略意義。

    但邊方也不應該忽視。

    邊防和海防互相影響。

    作為國防的兩個分支,

    互為保障,缺一不可。

    統籌兼顧,不可偏廢。

    反而言之,只重其一,

    必然危害國家之利益!

  • 5 # 公子品史

    在晚清的歷史上對於國家的命運曾經有過一場激烈的爭論,分別是二位朝中的重臣,一位是赫赫有名的李鴻章,一位是軍功顯赫的左宗棠。他們在這場爭論中,最主要的分歧在於一個要建設強大的海軍放棄陸軍的改造,而另一位則要求主要建設陸軍部隊並進行改革,海軍適度建設就可,這也就是我們後來所說的海防和塞防之爭,這對清朝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因為當時清廷的每年財政收入有限,這些錢如何分配成為了一個問題,好鋼要用到刀刃上,朝廷就讓大臣討論這筆錢該如何分配,最後形成了二種意見,也就是李鴻章和左宗棠的海防和塞防之爭。他們都闡釋了自己的主張的關鍵性,認為這筆錢最該花的的地方就是自己所提倡的地方。可以說各有優缺點,因為當時海上強國日本、英國等已經對中國的沿海地區構成了嚴重的威脅,他們就是靠的海軍力量。而歐美強國的陸軍在實施了近代化改革後實力也暴增,這樣帶來了不確定性,到底該如何分配,最後朝廷選擇了左宗棠的意見。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來談談:

    海防和塞防的爭論情況

    其實這場政論是後來不可避免的,約在公元1870年前後,當時歐美列強中的一個主要國家俄國,乘著中國新疆地區爆發的內亂,藉口保護俄國在新疆地區僑民的名義武裝強佔了伊犁。

    在當時,新疆的主要叛亂勢力阿古柏盤踞新疆喀什等地,沿海則有日本入侵臺灣地區。在面對這種局勢以及朝廷財政支出吃緊的情況下,清廷內部爆發“海防”、“塞防”之爭。慈禧太后命大臣討論此事,最終出現了二種意見。其中主張海防派的代表人物李鴻章等認為兩者“力難兼顧”,主張放棄塞防,將“停撤之餉,即勻作海防之餉”。因為財力緊張只能把有限的資源用在最重要的地方,他認為建設一支強大的清朝海軍是耽誤之極,用以對付周邊的日本等國的海軍發展。

    另一方面,作為塞防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左宗棠對此表示強烈不同意見,在在朝中的討論中詳細的指出了,西北“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這樣的話,你不要這裡的土地,自然有人想要,會導致英國、俄國等列強分裂勢力的滲透。最終會對清朝的疆域統治有嚴重的威脅。

    最後清廷在經過慎重考慮後認為中國畢竟是個大陸國家,實際海軍的需求並沒有那麼強烈,但是要是新疆這麼一大塊地方丟失要是非常要命的,會使西北門戶大開,列強則可以乘機長驅直入,威脅太大,而且祖宗之地是一點都不能丟的,所以最終支援了左宗棠的主張,支援其收復了新疆,影響深遠。

    塞防勝出的原因

    晚清時期的中國還是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小農經濟國家,內陸面積遼闊,沿海地區所佔總面積在全國的比重並不高,對於海軍的需求並沒有那麼急迫。自古中國就是以陸軍見長的國家,陸軍發展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並且歷朝歷代對陸軍的建設都十分重視。

    而古代的水師近代的海軍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並沒那麼重要,它對於戰爭只是起到了輔助的作用,真正決定戰爭勝負的大部分還陸地的戰鬥,只要擁有一支強大的陸軍部隊,那麼獲勝的機率是極大的。

    在當時那種情況下,朝廷的財政收入有限,只能把錢花在更需要的地方,這時左宗棠提出的意見以及他本人對收復新疆的決心給了清廷很大觸動,最終在綜合考量之後,決定採納了左宗棠的意見。因為丟失那麼大一塊土地也是朝廷所不能承受的,這也直接關係到腹地的安危,對此是不能置之不理的,因而必須解決這個頭疼的問題,穩定邊疆的局勢。

    綜上所述,在晚清關於塞防和海防誰更要的爭論中,朝廷最終選擇了支援左宗棠的塞防意見是基於多種考慮的。最主要的是塞防直接關係到邊境的安穩,影響到大後方的安全,而建設海軍則沒有那麼急迫,畢竟朝廷還是以陸軍的建設為重。

  • 6 # 玄坤文史

    實際情況是海防,塞防都同樣重要,針對領土我們有一句話“領土一點都不能少”,什麼意思呢?就是不管這一點土地在世界屋脊,還是塞北荒漠,又或是浩瀚深海,只要是中國的領土就同樣重要,就同樣要不惜一切代價去捍衛。

    這是我們需要對領土存在意義的一個認知,但題中說道的是海防和塞防,多了個“防”字我們需要考慮的就是軍事意義,那麼不同的階段就有不同的側重點了。

    以清朝晚期為例,四方皆是賊寇,這個時期不管是海防,還是塞防都同等重要,別人都當你是塊肥肉,都想著尋找機會咬下來一塊,海防重要,還是塞防重要有得選嗎?沙俄頂著西北,日寇盯著東北,英國盯著東南,法國盯著西南,有個輕重緩急嗎?

    這種情況下,國家就應該加大力度發展軍事力量,屯兵邊塞,海防同樣是需要重點建設的物件,因為敵人來自四面八方,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清朝國力較弱,做不到先發制人,那麼至少就應該根據敵人的動向及時調整戰略,這個時候也只能海防,塞防齊頭並進,同時兼顧,才能應對四方的敵寇。

    我們再看新中國建國之初,那時候和蘇聯關係還是比較友好的,主要的威脅來自西南,東北部一直駐紮有重兵,所以這個階段發展海防就更為重要,不管是為了禦敵,或是統一,建設海防都是必不可少的。後來中蘇交惡,美國重心轉移到中東,這個階段北方邊境的防禦自然就要加固。

    我們再來看美國,美國軍力強大,周邊基本沒有威脅,手都是往外伸的,它要維繫國際地位和權威,力量就要往外擴張,它的競爭對手甚至都不在北美洲,那麼對於美國而言它肯定是海防更重要。

    現階段,我們要往外走,但周邊的環境並不穩定,好在國力已經足夠強大,完全可以在戰略上先發制人。因此目前這個階段,有實力說話了,也有足夠的能力搞發展,考慮到所處地理位置和國際環境,海防發展更為迫切,塞防雖然已經足以應對周邊的威脅,但也不能懈怠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還記得青春裡的那個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