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坐古談今

    請問提問者,“三王叛逃”指的是清初的“三順王”嗎?我孤陋寡聞,不知道具體是啥,好在本文只談當時的歷史。

    1.關於提問涉及的史實問題

    三王並非努爾哈赤時期投降。努爾哈赤死於“寧遠大捷”時期的1626年,1633年,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投降皇太極。

    八旗制度是努爾哈赤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正式創立,初建時黑旗、白旗、紅旗。其後,於1615年黑旗分為正紅、鑲紅、鑲藍三旗;白旗分為正白、鑲白、正藍三旗;紅旗分為正黃、鑲黃二旗;合稱八旗。

    皇太極於天聰九年(1635年)建立了八旗蒙古(2萬5千人),又於崇德七年(1642年)建立了八旗漢軍(3萬3千人)。

    滅虜炮:中型炮

    2.努爾哈赤時期,已經初步懂得火器運用

    努爾哈赤在起兵造反前,與漢軍有常年接觸,對於明軍的火器方面的配置多有知曉,因此,對於火器肯定也是有一定認識的。例如徐光啟就曾在奏摺中這樣介紹:

    《略陳臺銃事宜並申愚見疏》我雖舊有,用之甚拙;賊雖創有,用之甚工。如近攻遼陽東門,賊來止有七百人,車載大銃,我川兵千人逆之。賊發虛銃二次,我兵不損一人,因而直前搏戰;迨至二三十步真銃齊發,我兵存者七人而已。夫假銃誘敵,近而後發,則勢險節短,此用器要術,臣嘗密與諸將吏言之,不謂賊已暗和。若我兵初見敵塵便已發銃,無一中者,敵近則委而去之。

    後金軍隊後金軍隊經過薩爾滸之戰(1619年),後金已經在陣勢上擁有較大實力。然而,與明朝對比仍然無法撼動明軍的優勢兵力和技術優勢。特別是在火器上。努爾哈赤自身以及歷次與滿洲各部交戰中得到過一些火器並進行了組合。然而,在火器方面,也僅是在火銃方面有些配備,同時主要是宋代、元代、明代的某些火器,並不先進特別是火炮。

    正是在“寧遠大捷”之後,皇太極才充分認識到了火器特別是火炮的威力,開始積極蒐羅火器。這時,“三順王”的叛逃確實給後金帶來了大量的火器。

    威遠將軍炮

    3.三順王給後金帶來了大量火器,使得關外明軍火器優勢喪失

    孔有德、耿仲明本來是毛文龍的手下,1631年二人被派往救援大淩河時發生譁變圍攻登州。當時,登州有葡萄牙人援軍,其中有20多門西洋大炮、300多門中型火炮,這些大炮盡歸二人。

    二人的叛變不但是明軍大淩河祖大壽部兵敗,而且使得徐光啟精心打造的登州防衛圈徹底失敗,同時,崇禎朝用盡力氣、資金組建的紅夷大炮、滅虜炮、將軍炮等炮隊化為烏有。而這些大炮對於後金與明朝的對戰中的火力日漸取得平衡。

    登州一戰,明軍共損失大小炮3500門,槍械、子彈無算。其損失多麼巨大。

    在火器方面,關外的明軍和清軍已經發生了力量對比。同時,隨著不斷有漢軍被俘,後金、清國也開始進行自建工作。1631年清軍第一門紅夷大炮造成、1639年,清軍已經有了60門自制紅夷大炮。

    儘管如此,三王對於清朝建立的貢獻也並非提問者說的那麼大。清朝之所以成功,原因是李自成造反成功,吳三桂山海關投降。以當時清國的實力,想入關佔據天下幾乎沒有可能。明朝的滅亡純粹是自身原因導致。

    徐光啟:明末科學家、軍事家、政治家

  • 2 # 號角催人紅旗飄

    在努爾哈赤時代幾乎沒有,馬刀弓箭是後金軍的武器標配,改城有云梯石雷等半機械工具。直到寧遠之戰努爾哈赤為明軍火炮擊傷,火器才被重視,著手招人鑄炮煉藥,但三眼火銃,掌中雷還沒被重視。無形中明代軍隊火器技術,在清初形成了斷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未來10年,買房和租房會產生怎樣的差異,你會作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