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教育成就大未來

    李白也不知道自己唯一留世的書法叫《上陽臺貼》,人家當時就隨手一寫,就沒起名字。

    孔子和學生說話時,也不知道自己說話的內容叫《論語》…

    魏徵給李世明上諫,僅僅就是上諫,誰曾想會成為經典流傳後世…並加上了名字,這名字又不是魏徵起的…

  • 2 # 安德魯梅

    一般情況下,廟號都是皇帝過世之後才能定下的。雖然也有例外,比如三國時的曹睿在生前就把自己廟號給定下來了。但可以肯定的是,李世民沒有學曹睿,而太宗的廟號也是他死後才定的。

    再回到《諫太宗十思疏》這個問題上來。既然太宗的廟號都是後來才加的,那這篇文章就不可能叫這個名字,而是後來才加上去的。那這篇文章本來的名字叫什麼?答案是《論時政第二疏》。

  • 3 # 包頭小昇

    在貞觀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頻上四疏,以陳得失”,《諫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稱“論時政第二疏”。

    由此可見,《諫太宗十思疏》是後人起名而得,區別於其他上疏的一篇奏章。

  • 4 # 我去哎呦嘿

    唐太宗在公元649年去世之後,才定諡號為文皇帝,廟號為太宗,葬於昭陵。魏徵比李世民死的早,所以是不可能知道他廟號是太宗的。實際上這篇上疏原名是論時政疏第二疏,可見還有第一第三等。後來全唐文收錄了這篇文章,自己給加的題目,要不然論時政疏很多人都寫過,就沒法區分。

    這種後事收錄文章加題目,是非常常見的情況,古代人很多文章是沒有名字的,就像你跟你老闆發個郵件,提交個工作彙報啥的,不會有專門的名字。

  • 5 # 星星197275068

    古代的文章,很多不是奏摺,就是筆記或者書信,都是沒有標題的。甚至很多書籍都是後人整理編寫的,連書名都沒有。書名和文章名,大部分都是後人新增的。

  • 6 # 歪史

    《諫太宗十思疏》是唐朝名臣魏徵為了勸諫唐太宗李世民寫的一份奏摺,先後有四折,這個是第二,大概作於貞觀十一年(637),寫作的目的是希望李世民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

    這份奏摺的寫作背景是在李世民攻滅東突厥,高昌,吐谷渾,臣服薛延陀,獲得天可汗的稱號之後,李世民心生驕逸,自滿自大,先後營建很多宮殿,又迷信方術,四處巡遊。

    為此,魏徵為了勸諫李世民垂拱以養民,希望他汲取隋朝二世而亡的教訓,謹慎治國,不能驕奢淫逸,奏疏上去以後,李世民覺得很不錯。

    因為皇帝的青睞,這份奏摺名氣很大,當時稱為論時政第二疏。不是現在大家知道的《諫太宗十思疏》。現在這個名字是後來的人給起的標題,實際上不太嚴謹。

    大家都知道,李世民死後諡號文皇帝,廟號太宗,所以當時魏徵是不會起這樣的名字來給李世民上書,雖然自古無萬歲天子,但是給一個活著的帝王上廟號,無異於詛咒他早死。

    這一點在任何時候都是抄家滅族的大罪,不管李世民多開通,魏徵膽子多大都不會這樣玩。其實當時只是上了一個奏摺,沒有標題,畢竟臣子給皇帝奏摺又不需要先起標題,又不是命題作文。

    臣子的奏摺也都務求言簡意賅,直撲主題,而不能亂七八糟啥都說一遍,這樣對皇帝來說是一份煎熬,全國那麼多,臣子那麼多,說一通廢話,你想累死皇帝?

    所以,當時魏徵沒有起名字,而後世起的名字也不符合當時情境,魏徵死在李世民前面,根本不會知道皇帝廟號,給他的奏摺裡面寫上皇帝廟號無異於畫蛇添足的事情。

    後續,奏摺上了以後,李世民親自回覆了魏徵,也就是《答魏徵手詔》。即使詔書下了,李世民表示要改,不過皇帝依然我行我素,還咋樣還咋樣,對此,魏徵兩年後再次上書。

    十三年五月,復有《十漸不克終》之疏,這次奏疏更加直白,明確指出李世民當時作為不如即位初期,李世民再次表現出納諫如流的態度,把魏徵奏疏錄到屏風上時常觀看。

    4年後,魏徵病逝,李世民感覺失去一面鏡子,諡號文貞,這是一個非常高的評價,同年,魏徵畫像錄入凌煙閣,而因為這一段故事,魏徵和李世民成就一個從諫如流,一個敢於直面君王的一段佳話。

  • 7 # 澗蘭馨客

    很簡單,這篇文章甚至包括很多古文的名字都是後人加上去的,魏徵遞上去的是諫書,也就是奏章,是給皇帝提意見的,不是現代論文,還要加個標題或者副標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總認為自己很醜,但其實美得驚豔女星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