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玉平55

    那個時代是集體生產,農民都叫社員,叫三級所有,隊為基礎,就是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一個公社有十多個生產大隊,一個生產大隊有十多個生產隊,那時我父親是大隊書記,我叔叔是生產隊長,大隊幹部脫產,生產隊幹部不脫產。生產隊是基本生產單位,我們隊有男勞力四十多人,女勞力十幾二十來個,有水稻田一百四五十畝,一年早晚二季,農忙時節很辛苦,起早貪黑。到了冬天農閒了,原以為會輕鬆點,但社員是沒有休息天的,年老體弱的留在隊裡積肥,壯勞力有時婦女都得去興修水利,挑堤挖渠,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因沒機械化,全靠人力肩挑手推,很累很累。這個任務完了,又打上行囊走向下一水利工程。所以那時的農民冬天是沒閒暇的。

  • 2 # 天邊的雲F

    “工業學大慶 農業學大寨”,那時候這樣的標語隨處可見,但決不是喊喊口號,而是用實際行動來證明,沒有現代機械和優質的生活條件,人們僅僅憑一雙勤勞的手,和能擔起千斤重的肩,為祖國建設打下了紮實的基礎設施,工業,農業,國防,水利,醫療,學校,科學等,五,六,七十年代是最艱苦奮鬥的時期,也是最輝煌的時代。

  • 3 # 眞如長眉

    在我們江蘇六七十年代的冬天,農民也沒有閒暇時間,根據公社、大隊、生產隊對男勞動力的調遣,進行河道的開挖與治理。女勞動力也參加大隊、生產隊的田道溝渠進行修整與清理。有很多的小河稱之婦女河、哭泡河,所謂的哭泡河,就是婦女揹著孩子上河工,天寒地凍,孩子哭、婦女流淚……中國農村水利工程絕大部分是出生在四、五十年代的農村人用雙手、人工修建而成。如蘇北的著名的灌溉總渠、淮河入海道、排水渠、中山河等他們是為國家無私奉獻最偉大的一代農民!

  • 4 # 莫名1376025017460

    六七年代,農民閒下來就是生孩子,人們的思想是多子多福,八。九年代,國家計劃生育,農民是,喝酒,甚至賭博。現在農民,北方有了日光溫室,很多農民都務大棚掙錢

  • 5 # 實言誠信為本158

    六七十年代是處在生產隊時期,所謂的農民冬閒就是不用披星戴月忙碌地裡的莊稼,而是轉向在家裡幹其它的活。這就是冬閒,相比之下勞動強度與時間少了。

    以我的家鄉黑龍江為例,一年四季除非過春節放幾天假外,平時是都得幹活,就連颳風下雨都有活幹。當時流行的一句話是“颳風臺石頭,下雨挖水溝”,這就形相比喻農民是沒有閒著的時候。

    農村六七十年代正是“農業學大寨”的時期,也是搞運動時期。到了冬天,黑龍江省的白天短,白天日照時間是八九個小時,每天吃兩頓飯。那時幹活主要是刨糞,早飯前加幹一氣活,晚飯後還要加幹一氣活。因為那時學大寨,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加上運動多,人們都得跟運動走。當時的口號是“家土換野土,一畝趕二畝”。只能把大坑底下的土和溝底下的土都刨出來送地裡,有時候人拉爬利頂著零下二三十度的低溫往地裡送糞。

    冬季那時農民沒有閒著的時候,有很多種類的活需要人們去做,如篩麥種、豆種、選玉米種等,還有起馬圈、餵馬,餵羊、喂牛等,東北人貓冬的習慣被打破。由於夜間時間長,天黑以後幾乎天天開會,如批判會、憶苦思甜會、階級鬥爭學習會等很多種形式的會是層出不窮。

    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候的事,就算是一個有意義的回憶吧!

  • 6 # 安東佚夫

    六七十年代,農民可以說沒有閒暇的時候,冬天也沒有——

    那是新中國百廢待興,一切剛剛從頭開始,青黃不接的時候。

    現在不少年輕人,不讓我們說到“艱苦奮鬥,自力更生”,那是他們不知道一窮二白是什麼情況,白手起家有多難,他們也就更不知道青黃不接是什麼意思……

    且不說從“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到“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全國都學解放軍”,再到“趕英、超美”的建國大目標,就只說十幾億人口的肚皮要填飽,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是一個多大的工程,全黨、全軍、全華人民都豁上去了,你可想而知,獨獨農民能有個農閒嗎?

    是的,現在一到冬天,收藏備戶,是農村人休閒的季節;以前也有過,可就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沒有。

    那時,所有的物資,統籌安排,各級領導人也不例外;每一分錢都要掰開來細花;每一個勞力,每一天時間都要有它的價值……農民能有閒暇嗎?

    平時,農民沒有假期,每天按時上班下班,按勞記工,儘管一分工幾分錢,有時晚上還要加班:耕田耙地,收割鋤薅,一年到頭,週而復始;一到冬天,反而更忙;冬耕冬翻、積肥造肥、拾邊造田、開荒擴田、交公糧、賣餘糧、植樹造林、開會學習、擁軍優屬,甚至連大年三十,初一都要過一個革命化的春節……學大寨,行動積極,思想掛帥……

    每家的強勞力,不到收季了,就要奔赴前線:扒河治水,什麼南水北調工程、大小河道疏浚工程、農田水利配套工程、農村農田基礎建設工程……想起那浩浩蕩蕩的建設大軍,人山人海,熱火朝天的場面,現在還會心情激動不已……

    大家如果現在來到我們大平原,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到與河網配套的林網、路網、電網……都是那個時期的農民,千軍萬馬,花了多少個冬春,用血汗建立的不朽功勳;不少地方,現在已經結合當地的歷史人文,開發了多少旅遊景區,都是在那個時代的農民開發工程的基礎上興建起來的!

    如果你有幸能目睹那些年火爆的場景,你也一定會對他們肅然起敬的!

    反正我一想起當年那些驚心動魄的戰鬥,就忍不住一陣心潮澎湃!

  • 7 # 長沙縣高橋鎮高橋綿繡

    承邀答,六.七十年代農民冬天閒暇時幹什麼的問題:當六.七十年之中,正值“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及“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時期:作為農民是四季無閒日,長年泥中滾,冬天:作山,挖山邊;種田,三光積肥;修路.擔塘壩,築堤防洪砌河坎,並無閒工作虛事當否,請有關人士賜教!

  • 8 # 九天攬月YULIYOU

    我今年76歲,在農村工作三十多年。在這方面有有足夠的發言權。每年10月份種完麥子,就要開始搞水利建設。也就是農業學大寨。有的年是縣裡統一修大型水庫,要動用5一6個公社的勞動力修建,一冬一春可以修好。第二年可以投入使用。我們隨州市那時叫隨縣,集中幾個公社勞力修的有先覺廟水庫,黑屋灣水庫,花綠溝水庫等。有些年以區為單位修水庫,主要是中型水庫。有些年以公社為單位修水庫,主要小一二型水庫。調動幾個大隊的勞力就可以了。有些年以大隊為單位修水利。主要是大型堰塘。一個生產隊幾十個勞力拿不下來,就大隊集中修。也有些年還以生產隊修整堰塘。先擔塘泥壓在麥苖上作肥料,堰塘也整修了。有的是腰剅,有的是裡培堤。有的還新修一些堰塘。除了修水利之外,再就是長年積肥,剷草皮,發動老幼檢各種畜禽糞便。那時修水利都是肩挑,板車拉的就很少。在毛主席領導下,幾十年各地修了不少水庫。為農業增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9 # 康氏足療

    第一,農民在冬季生產隊放假時上山打柴。第二,給建房的人家幫工,在缺吃少穿時,能在外邊吃飯,也是為家做了貢獻。第三,推土。生產隊時化肥缺,養豬積肥也是農民掙工分的專案。那時積肥按方算,

  • 10 # 親切星辰pM

    哪時農民伯伯,是最艱辛的年代?也是文革時期,哪時的生產隊都在學大寨,春秋大搞什麼梯田化,夏季大搞綠肥化,冬天搞什沙壓土土壓沙,一年四季都是忙?沒有化肥沒有良種,糧食無產量成天在瞎忙!累死累活吃不飽?人兒道精神!

  • 11 # 翱翔蘭天鷹

    六七十年代,是農民農閒更比農忙忙的年代

    上世紀五‬、六‬、七十‬年代‬,是‬農民做貢獻的年‬代!

    (今天是大年初一,僅以此作品,獻給為共和國做過重大貢獻的老農民們!)

    題主問的是“六、七十年代”,我認為還不完整,因為割斷了五十年代。而應該要將五、六、七十年代連貫起來才完整。因為從五十年代初起,從“換工隊”到互助組、到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階農業生產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是一個連貫的完整動作。

    那麼,那個年代,農民冬天農閒暇時在幹什麼呢?我以親歷者的身份,毫不猶豫的告訴各位:那是農民貨真價實的艱苦創業、為社會作貢獻的年代、是個沒有農閒、甚至農閒更比農忙忙的年代!

    每年的農曆九月底、十月初,收割進入尾聲的時候,除了留下少量婦女和附帶勞力繼續完成任務外,其餘的大量勞動力,全都投入到基礎建設中去了,直到第二年的二、三月才回來搞春耕:

    一是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建設高產穩產的良田。包括水庫和山壙、河、壩。共和國的八萬多座水庫,就是農民修建起來的!海河是農民貫通的!淮河是農民報治的!世界第七大奇蹟——紅旗渠,是農民利用古老的工具鋤頭、鐵錘、鋼釺、笤簊、扁擔修建起來的;開山造田、平地造田、併小田為大田,建設高標準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的高標準良田,是老一代農民用古老的工具完成的!

    二是大修電站,有的是在修水利設施時附帶建立起來的,有的是專門修建起來的,使得共和國的9600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水電站星羅棋佈!

    三是大搞荒山造林,共和國版圖上的宜林荒山,就是農民利用古老的工具——鋤頭開墾出來的,綠化了祖國,現在有很多轉變成了囯營林場或地方林場!

    四是大搞交通運輸建設,人民公路人民修,修好公路為人民、人民鐵路人民修,修好跌路為人民。蜘蛛網似的公路,屬於縣以上的,政府支付了低廉的工資伙食費、屬於縣以下的,經費基本是自籌為主、政府扶助;鐵路也只支付了低廉的工資。一句話,四通八達的公路、鐵路網,之前的,都是農民用古老的工具修建起來的,直到國家工業化後,才由機械化替代活勞動!

    五是建工廠、大搞三線建設。林立的工廠,是國家以廉價的農民勞動力建起來的;以農民低廉的工資承建了龐大的三線建設工程。

    總之,五、六、七十年代,農民搞了大量基礎設施建設,一部份支付了低廉的工資,一部分由生產隊記工分。而由生產隊記工分的這一部分,實際上等於是農民無嘗奉獻,因為生產隊沒得收入,衝低了勞動日值,使得一個勞動工日只有一角多、兩角、三角。

    五十至七十年代,是‬全華人民爭奉獻‬,激情燃燒的火紅‬年代!

    那些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的農民們,編成軍事化的師、團、營、連、排、班組織,互相競,爭當模範,還湧現出很多黨員模範隊、青年突擊隊、鐵姑娘戰鬥隊……你追我趕,熱情一浪高過一浪,白天加勁幹、晚上加班幹,白天工地上像蟻群,晚上火把像繁星,照得通天明。人們永遠不覺得累,沒有一個人計較報酬多與少,沒有一個人耍滑偷懶!這,就是五十至七十年代的農民們,冬天農閒在幹啥的答案!

    當然,其他群體都是充滿激情爭貢獻,因為本文僅回答題主的提問,所以沒有寫其他群體。

    總之,那個年代的農民,才真正有貢獻。此時,他們都80多歲了。所以,我一直建議政府一定要提高80歲以上老農民的基礎養老金!他們才配享受免費的基礎養老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真正的善良是源於天性,還是源於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