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桓帶兵的水平如何呢?朱桓在與魏國的作戰中,戰績是二戰二勝。
公元222年,在夷陵之戰後,因為孫權反悔,曹丕親率各路大軍伐吳,派曹仁率步騎數萬進攻吳之濡須。
當時的朱桓接替病逝的周泰任濡須督,在聽聞蔣濟襲擊羨溪,朱桓分兵趕赴羨溪支援,部隊出發後,突然得知曹仁進軍濡須,已經只有七十里了。
在來不及調回前往羨溪支援部隊的情況下,面對曹仁數萬步騎,僅有五千士兵的朱桓決定以逸待勞,同時以言語激勵膽氣不足的部下,指出魏國軍隊必敗的幾個原因。
一、兵在於精而不在於多。
二、敵人遠道而來,人困馬乏,同時又處於空曠的平原上,無險可據,一切都暴露在己方的視野下。而己方南臨大江,北靠山陵,依託城牆據守,以逸待勞,敵人根本攻不進來。
三、戰略上藐視曹仁。
於是朱桓故意示弱,引誘曹仁來攻。曹仁果然中計,兵分三路,一路由其子曹泰突襲濡須城;另一路由將軍常雕督領諸葛虔、王雙等人攻取朱桓的兵士妻兒所在的江中的沙州島;曹仁親自率領一萬人留在橐皋,作為曹泰等人的後援。
當時蔣濟知道後表示反對,認為吳軍佔據西岸,將戰船列於上游,如果魏軍進攻位於下游的沙州島,無異於自取敗亡危險。可是固執的曹仁不聽,執意出兵。
朱桓親自帶兵抵禦曹泰,並派遣將軍嚴圭攻擊常雕等人。而後朱桓大破曹泰,隨後又大破常雕,斬殺常雕,生擒王雙。當時常雕一路被吳軍臨陣斬殺或溺死的足有一千多人。
曹仁吃了敗仗,再加上軍中多有疾病,故撤兵。回去不久後,曹仁遭此奇恥大辱,鬱鬱而終。
因曹仁在濡須口慘敗後不久去世,曹休被拜為揚州牧,屯駐東南邊境防止東吳進犯。
公元228年,曹休中周魴的詐降計,率領十萬步騎在石亭遭遇以陸遜為元帥,全琮為左督、朱桓為右督,各自率領三萬人的伏擊。曹休沒有防備,面對吳軍三路一齊出擊,曹休一路潰敗,吳軍在其後緊追不捨,魏軍無心應戰,被斬殺萬餘,丟棄軍械車馬無數。
當時曹休進攻的時候,朱桓曾獻計說:"曹休本來是因為親戚的緣故受到任命,不是有智有勇的名將。現在此戰他必定戰敗,戰敗就必定逃走,逃走應該經過夾石和掛車,這兩條道都是險隘的道路,如果用一萬兵阻塞道路,那麼敵軍可以盡滅了,而曹休也可以生擒。請讓我率領部下斷這兩條道路。如果承蒙主上的威名,生擒曹休完成此計劃,就可以乘勝追擊,直取壽春,割據淮南,進而謀圖許、洛,這是決定千秋萬事的時機,不容有失。"
孫權和陸遜商議此計策,陸遜認為不可行,因此沒有施行此計。
那麼朱桓此計可否能成呢?答案是不可能。
首先從這場戰爭的過程來看,朱桓是有先見之明的,曹休兵敗石亭後,的確是從夾石撤退。可是你朱桓有此見識,那麼魏國又怎麼沒有人不會識破你的計謀呢。
當時魏國的尚書蔣濟認為曹休孤軍深入與東吳對抗,駐守上游的吳將朱然會從後襲擊,而後又見吳軍在安陸一帶頻繁出沒,蔣濟見吳軍雖然示形於西,實際上卻有東進圍殲曹休之勢,因此建議趕緊派兵救援曹休。曹叡採取蔣濟的建議馬上派遣豫州刺史賈逹所部東進與曹休合軍一處。
之後就發生了上面曹休兵敗走夾石的情景,當時吳軍追至夾石,在夾石遇到賈逵的援軍後才阻住了吳軍的追擊,使得曹休不至於全軍覆沒。
此戰足見陸遜與蔣濟的見識遠在朱桓之上。
以朱桓的水平與曹魏五子良將相比如何呢?我個人認為不是張遼、徐晃、樂進、張郃的對手,但是跟于禁尚可一戰。為何呢,且看我道來。
我們先看曹仁,曹仁這個人大家都知道他曾經守城抵禦過周瑜,關羽等名將;因此認為他是一個善於守城的名將,但是我個人認為他只能算個二流的將領,勇有餘而智不足。
周瑜攻打南郡的時候,曾派前鋒數千人挑戰,曹仁令牛金率三百人出城迎戰,牛金兵少不敵,曹仁見狀帶領其麾下壯士數十騎出城,屢次衝擊吳軍敵陣,擊退吳軍,救出牛金,我們可見其勇武。
曹仁守樊城時,當時關羽攻打樊城,曹操令于禁督領七軍,共三萬人 ,去樊城協助曹仁。 曹仁來了一記騷操作,當時正值雨季,他直接讓于禁與龐德屯駐在樊城北部的低窪處。最後被關羽利用漢水暴漲,來了個一窩端水淹七軍致使于禁全軍覆沒。
曹仁為將多年,擁有長期守城抵禦名將的豐富經驗,又有蔣濟在旁協助,怎麼會看不出朱桓的示弱之計呢。“凡兵之動,知敵之主,知敵之將,而後可以動於險。”曹仁濡須慘敗,只能說曹仁徒有虛名,能掌大軍純粹是因為他是曹氏宗親的緣故。這也說明朱桓為什麼說曹仁沒有指揮才能。
再看于禁,于禁善於依法治軍,在軍中很有威望,士兵都很怕他。但臨陣對敵過於拘束,面對曹仁在樊城的安排,于禁並未提出不妥,可以看出于禁不識天時、地利,頂多是個以嚴厲維持軍紀的將領。所以說朱桓可以與其一戰。
為什麼說朱桓不是張遼、徐晃、張郃、樂進的對手。
1、張遼的威名不用說,光是逍遙津一戰,給孫權以及東吳諸將留下人生陰影,當時的朱桓也是駐守在淮泗的將領, 參與了此戰。
2、徐晃治軍嚴謹,令行禁止,同樣救援曹仁,而且徐晃所部都是新兵。當時關羽前部屯偃城,可是徐晃佯築長塹,造成一副要切斷蜀軍後路的樣子,使蜀軍燒營撤走。徐晃軍見狀進據偃城,兩面連營,逐漸向圍城的蜀軍逼近,此時徐晃軍營距關羽所圍僅三丈。而後徐晃大破關羽,解樊城之圍。
3、張郃用兵巧變、懂得戰術變化,擅於安營佈陣,根據地形佈置戰略戰術,沒有他預料不到的情況,是連劉備跟諸葛亮都非常忌憚的人物。如果是張郃去攻打濡須,根本不會犯曹仁那樣的錯誤。
4、樂進曾兩次擊敗關羽,而後又與張遼、李典攜手合作在合肥以七千眾擊退孫權十萬大軍。
我們在看朱桓的為人,據記載朱桓這個人心高氣傲,很討厭別人指使他做事情。
有一次,魏國廬江主簿呂習請求東吳出兵支援他,他打算開城門作內應。全琮和朱桓都率兵支援他。可是因為事情敗露,被迫退軍。
當時全琮為統帥,孫權又命令偏將軍胡綜傳達命令,參與軍事。全琮認為軍隊出征而沒有斬獲,打算把部隊分給諸將,進行襲擊。可是朱桓一向志氣高,恥於被人所統率,於是去見全琮,問他的行軍計劃,知道全琮有所計劃,朱桓發怒,要和全琮理論。全琮為求解脫,就說:"主上命令胡綜督軍,是胡綜認為應該這樣做的。"
朱桓更加憤恨,回去後就派人找胡綜來。胡綜來到軍營門口,朱桓準備出去迎接他,回頭對左右的人說:"我揮手,你們就各自出去。"有一人從旁邊出去了,和胡綜的使者交談然後回來。朱桓出去門外,不見胡綜,知道是那個人所為,於是斬殺了他。朱桓的參軍進諫,朱桓又殺了參軍。
可見朱桓這個人跟同僚的關係很差,根本無法融入團隊合作。這也是朱桓不如曹魏五子良將其中四位的原因。
朱桓帶兵的水平如何呢?朱桓在與魏國的作戰中,戰績是二戰二勝。
以少勝多敗曹仁公元222年,在夷陵之戰後,因為孫權反悔,曹丕親率各路大軍伐吳,派曹仁率步騎數萬進攻吳之濡須。
當時的朱桓接替病逝的周泰任濡須督,在聽聞蔣濟襲擊羨溪,朱桓分兵趕赴羨溪支援,部隊出發後,突然得知曹仁進軍濡須,已經只有七十里了。
在來不及調回前往羨溪支援部隊的情況下,面對曹仁數萬步騎,僅有五千士兵的朱桓決定以逸待勞,同時以言語激勵膽氣不足的部下,指出魏國軍隊必敗的幾個原因。
一、兵在於精而不在於多。
二、敵人遠道而來,人困馬乏,同時又處於空曠的平原上,無險可據,一切都暴露在己方的視野下。而己方南臨大江,北靠山陵,依託城牆據守,以逸待勞,敵人根本攻不進來。
三、戰略上藐視曹仁。
於是朱桓故意示弱,引誘曹仁來攻。曹仁果然中計,兵分三路,一路由其子曹泰突襲濡須城;另一路由將軍常雕督領諸葛虔、王雙等人攻取朱桓的兵士妻兒所在的江中的沙州島;曹仁親自率領一萬人留在橐皋,作為曹泰等人的後援。
當時蔣濟知道後表示反對,認為吳軍佔據西岸,將戰船列於上游,如果魏軍進攻位於下游的沙州島,無異於自取敗亡危險。可是固執的曹仁不聽,執意出兵。
朱桓親自帶兵抵禦曹泰,並派遣將軍嚴圭攻擊常雕等人。而後朱桓大破曹泰,隨後又大破常雕,斬殺常雕,生擒王雙。當時常雕一路被吳軍臨陣斬殺或溺死的足有一千多人。
曹仁吃了敗仗,再加上軍中多有疾病,故撤兵。回去不久後,曹仁遭此奇恥大辱,鬱鬱而終。
隨陸遜石亭破曹休因曹仁在濡須口慘敗後不久去世,曹休被拜為揚州牧,屯駐東南邊境防止東吳進犯。
公元228年,曹休中周魴的詐降計,率領十萬步騎在石亭遭遇以陸遜為元帥,全琮為左督、朱桓為右督,各自率領三萬人的伏擊。曹休沒有防備,面對吳軍三路一齊出擊,曹休一路潰敗,吳軍在其後緊追不捨,魏軍無心應戰,被斬殺萬餘,丟棄軍械車馬無數。
當時曹休進攻的時候,朱桓曾獻計說:"曹休本來是因為親戚的緣故受到任命,不是有智有勇的名將。現在此戰他必定戰敗,戰敗就必定逃走,逃走應該經過夾石和掛車,這兩條道都是險隘的道路,如果用一萬兵阻塞道路,那麼敵軍可以盡滅了,而曹休也可以生擒。請讓我率領部下斷這兩條道路。如果承蒙主上的威名,生擒曹休完成此計劃,就可以乘勝追擊,直取壽春,割據淮南,進而謀圖許、洛,這是決定千秋萬事的時機,不容有失。"
孫權和陸遜商議此計策,陸遜認為不可行,因此沒有施行此計。
那麼朱桓此計可否能成呢?答案是不可能。
首先從這場戰爭的過程來看,朱桓是有先見之明的,曹休兵敗石亭後,的確是從夾石撤退。可是你朱桓有此見識,那麼魏國又怎麼沒有人不會識破你的計謀呢。
當時魏國的尚書蔣濟認為曹休孤軍深入與東吳對抗,駐守上游的吳將朱然會從後襲擊,而後又見吳軍在安陸一帶頻繁出沒,蔣濟見吳軍雖然示形於西,實際上卻有東進圍殲曹休之勢,因此建議趕緊派兵救援曹休。曹叡採取蔣濟的建議馬上派遣豫州刺史賈逹所部東進與曹休合軍一處。
之後就發生了上面曹休兵敗走夾石的情景,當時吳軍追至夾石,在夾石遇到賈逵的援軍後才阻住了吳軍的追擊,使得曹休不至於全軍覆沒。
此戰足見陸遜與蔣濟的見識遠在朱桓之上。
以朱桓的水平與曹魏五子良將相比如何呢?我個人認為不是張遼、徐晃、樂進、張郃的對手,但是跟于禁尚可一戰。為何呢,且看我道來。
我們先看曹仁,曹仁這個人大家都知道他曾經守城抵禦過周瑜,關羽等名將;因此認為他是一個善於守城的名將,但是我個人認為他只能算個二流的將領,勇有餘而智不足。
周瑜攻打南郡的時候,曾派前鋒數千人挑戰,曹仁令牛金率三百人出城迎戰,牛金兵少不敵,曹仁見狀帶領其麾下壯士數十騎出城,屢次衝擊吳軍敵陣,擊退吳軍,救出牛金,我們可見其勇武。
曹仁守樊城時,當時關羽攻打樊城,曹操令于禁督領七軍,共三萬人 ,去樊城協助曹仁。 曹仁來了一記騷操作,當時正值雨季,他直接讓于禁與龐德屯駐在樊城北部的低窪處。最後被關羽利用漢水暴漲,來了個一窩端水淹七軍致使于禁全軍覆沒。
曹仁為將多年,擁有長期守城抵禦名將的豐富經驗,又有蔣濟在旁協助,怎麼會看不出朱桓的示弱之計呢。“凡兵之動,知敵之主,知敵之將,而後可以動於險。”曹仁濡須慘敗,只能說曹仁徒有虛名,能掌大軍純粹是因為他是曹氏宗親的緣故。這也說明朱桓為什麼說曹仁沒有指揮才能。
再看于禁,于禁善於依法治軍,在軍中很有威望,士兵都很怕他。但臨陣對敵過於拘束,面對曹仁在樊城的安排,于禁並未提出不妥,可以看出于禁不識天時、地利,頂多是個以嚴厲維持軍紀的將領。所以說朱桓可以與其一戰。
為什麼說朱桓不是張遼、徐晃、張郃、樂進的對手。
1、張遼的威名不用說,光是逍遙津一戰,給孫權以及東吳諸將留下人生陰影,當時的朱桓也是駐守在淮泗的將領, 參與了此戰。
2、徐晃治軍嚴謹,令行禁止,同樣救援曹仁,而且徐晃所部都是新兵。當時關羽前部屯偃城,可是徐晃佯築長塹,造成一副要切斷蜀軍後路的樣子,使蜀軍燒營撤走。徐晃軍見狀進據偃城,兩面連營,逐漸向圍城的蜀軍逼近,此時徐晃軍營距關羽所圍僅三丈。而後徐晃大破關羽,解樊城之圍。
3、張郃用兵巧變、懂得戰術變化,擅於安營佈陣,根據地形佈置戰略戰術,沒有他預料不到的情況,是連劉備跟諸葛亮都非常忌憚的人物。如果是張郃去攻打濡須,根本不會犯曹仁那樣的錯誤。
4、樂進曾兩次擊敗關羽,而後又與張遼、李典攜手合作在合肥以七千眾擊退孫權十萬大軍。
我們在看朱桓的為人,據記載朱桓這個人心高氣傲,很討厭別人指使他做事情。
有一次,魏國廬江主簿呂習請求東吳出兵支援他,他打算開城門作內應。全琮和朱桓都率兵支援他。可是因為事情敗露,被迫退軍。
當時全琮為統帥,孫權又命令偏將軍胡綜傳達命令,參與軍事。全琮認為軍隊出征而沒有斬獲,打算把部隊分給諸將,進行襲擊。可是朱桓一向志氣高,恥於被人所統率,於是去見全琮,問他的行軍計劃,知道全琮有所計劃,朱桓發怒,要和全琮理論。全琮為求解脫,就說:"主上命令胡綜督軍,是胡綜認為應該這樣做的。"
朱桓更加憤恨,回去後就派人找胡綜來。胡綜來到軍營門口,朱桓準備出去迎接他,回頭對左右的人說:"我揮手,你們就各自出去。"有一人從旁邊出去了,和胡綜的使者交談然後回來。朱桓出去門外,不見胡綜,知道是那個人所為,於是斬殺了他。朱桓的參軍進諫,朱桓又殺了參軍。
可見朱桓這個人跟同僚的關係很差,根本無法融入團隊合作。這也是朱桓不如曹魏五子良將其中四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