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哈百萬
-
2 # 東方紅2321
七八十年代現象多了去了,怎麼單單拿出吃豬油的事和心血管病癌症聯絡起來?七八十年代吃粗糧發糧票髮油票工業券農業券有定量,穿棉布衣服,住平房,農民參加生產隊勞動,工人到工廠上班,騎腳踏車上下班,公共汽車才兩毛錢的票都捨不得買。買輛腳踏車要等單位發自行車票才能買。
怎麼樣,這些現象集中起來,你才能和心血管病和癌症掛鉤,單單拿出一個吃豬油來說事兒,恐怕這種挑事的辦法不高明。
當然,那年代吃油也是有定量的,人們便買豬大油肥豬肉熬油,滿足人們對油脂的需要,也是沒轍了。現在你再天天吃試試,誰敢?
-
3 # 糖吉AJ訶德
雖然都吃豬油 但是油用量得少 現在各菜品為了追求色香味聚全.煎.炸.炒、為了追求口感使用大量油鹽 、新增劑.還有有各種飲料 奶茶 蛋糕 含有大量糖.反式脂肪。 平時烹飪少油少鹽少 儘量保持菜品自然.吃清淡 菜品蒸煮多 炒菜少油少鹽 保持菜品原生態 不去深加工 .生活上注意少熬夜 心態上隨時保持愉快 。健康飲食 良好生活習慣 心態舒暢 多運動!
-
4 # 杏林春雰
過去得癌症都不知道罷了,如今科學技術發展迅速,生病,比超,ct,各種化驗。
有病能得到有效的治療。也能給病起個名字。
過去癌症也不少,我姥姥就是癌症,那年代說是咽炎,吃東西拉的慌。五十一走的,我家老爺爺五十歲的肝癌去世的,現在有儀器可以給病起個名字,那年代凡是死了的都叫癌症。因為醫療條件有限,有病只能等死。
上世紀七十老人突然跌倒就認為是邪病去神弄鬼。用現代話說,就是心梗或者腦梗。得病也沒得治。所以很少見到一條腿的,拐著胳膊的。
如今醫療條件好了,心梗下支架,按起搏器。腦梗治好也能活個七八年。
那年代沒這技術,所以說過去很少人得心腦血管病和癌症!
-
5 # 花開花落KyNj
是吃豬油,當時是計劃經濟,每人每月都是定量。米,面,油,蛋,肉,菜。所以不能敝開吃,量很少。每人每月好像半斤肉,有肥肉就煉油吃。主要是太素,大家肚裡都沒油水。糖尿病,心血管病很少。再個資訊不發達,誰死什麼病不知道,不像現在。
-
6 # 大漠孤狼74915698
也不知道這是誰提出的問題?不過既然看到了這個問題,那我就以我的經歷來回答一下,看看有沒有和我一樣經歷的。
我是一個六零後,我的映像裡,豬油實在是太少,而且少得可憐。在我上小學的時候,就對豬油特別感興趣!
為什麼?因為那時候大家都不富裕,豬油對我們來說,也算得上是一種奢侈品了。這可不是危言聳聽,且聽我慢慢說來。
雖然我們國家在七十年代,已經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但是由於那時候生產力還不發達,工業和農業都還很落後,而且又處於那個特殊年代,人們的衣食住行還是比較困難的。
就拿我們這兒來說吧,七十年代剛開始的時候,城裡有居民戶口的,每人每月只有半斤豬肉,四兩菜油。
到了後來,每人每月都豬肉從半斤漲到了一斤,那已經是個很了不起的進步了。因為那時候還屬於計劃經濟時代,幾乎所有的物資包括食品都是需要憑票供應的。
我們家六口人,老爸的戶口在郊區,那麼他的糧油供應就不能算在我們家裡。記得老爸每個月的菜油只有三兩,比我們還要少一兩。
說起吃肉,那時候我們這兒的豬肉,從肥到瘦是分級賣的。一級八毛二,二級七毛七,三級七毛,四級六毛二。而且都還是從冷庫里拉出來的凍肉,根本看不到什麼新鮮肉的。
一級肉,也就是最肥的那種,有人說有“五指膘”,就是說肥肉有人的五個手指頭那麼寬。
也不知道是我愚鈍還是那些人都在睜著眼裡說瞎話,因為我看到過最肥的豬肉,充其量也只有大人的三個指頭那麼寬。
或許是那些人是被餓慌了還是別的原因,居然把三隻厚的肥肉看成五指膘了?還是有意識的誇大其詞製造恐慌?
一旦國營食品店(肉點)來了一批好一點的肥肉,立馬就有人在街上傳開了:喔喲,今天肉店裡來了五指膘的肥肉,趕快去排隊買啊。
話音一落,立馬就會有人瘋狂的從家裡翻出當期的肉票,然後再以百米衝刺的速度跑到肉店門口去排隊。
就恐怕稍稍晚那麼一點,肉點裡的肥肉就會被那些先到的人搶購一空。這還真的不是駭人聽聞,事實如此呢。
說到這兒解釋一下,為什麼大家都要爭先恐後的去排隊搶購(記住,是搶購,不是很有秩序的購買)肥肉呢?就因為那時候供應的多半是瘦肉。
那時候因為缺少油水,大家都是對肥肉情有獨鍾,只要是搶購到了一次肥肉,那可就有了吃豬油的機會了,這是平時很難得到的。
試想一下,每人每月一斤的肉票,有能夠買到多少豬肉呢?更別說那時候十分稀少的大肥肉了。
買回來的肥肉,一般都是要用來熬豬油的。那麼既然平時都是隻看到三四級豬肉,二級肉都是很少看到的。那麼走哪兒來那麼多的豬油呢?
就算是一斤一級肉,也熬不出幾兩豬油來的,何況還要留下一些豬肉來做菜呢。那就更是不敢想象了。
我們家還不算太困難的,但是也不是每個禮拜都能吃到一次肉的。基本上就是大概半個月買一次肉,兩斤或者三斤,那已經算是很奢侈的了。
一到該買肉的那個星期天,老媽頭一天晚上就把肉票準備好了。一次又一次的囑咐,買肉都要買肥的,那樣就有油吃。要是買了瘦的回來,是要捱上一頓打的。恐怖吧?
一般都是有哥哥去買肉,我就跟在旁邊,因為哥哥比我大幾歲,做事也有經驗,而且不會丟三拉四,要是把肉票弄丟了,這半個月甚至一個月就別想再吃肉了。
要是買到了比較滿意的肥肉,哥哥就會自己拎回家去請功;如果是買到了不滿意的瘦肉,哥哥就會在走到家門口之前,把肉交給我,讓我去交給老媽。
反正瘦肉又不是我買的,即使老媽發起火來,也不可能殃及無辜吧?最多也就罵幾句算了,哥哥則要等到晚上才回來。
那時候一家人都圍在老媽親手炒出來的回鍋肉旁邊,就等著老媽下令開吃了。老媽也就不會責怪晚到的哥哥了。
豬油是很少吃飯的,即使家裡有一點,也不過就是一兩斤,那已經算是很多的了。家裡有多少豬油,老媽心裡都是有數的,誰敢擅自偷吃,那是免不了一頓“筍子炒肉”的抽打的。
因為缺少油水,正在長身體的我們,每頓飯都得吃個四五碗甚至更多的飯。所以老媽就有了那句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多買油鹽少買米!”
那時候除了偶爾能夠吃上一頓肥肉,平時最愛的就是炒完菜以後以後的“扁鍋飯”了。
所謂扁鍋飯,也就是在炒完菜以後,都要用一碗米飯倒進鍋裡,去把炒菜狗僅剩的一點油星“扁”乾淨,那可是要給家裡最小的或者是最聽話的孩子吃的。
如果能夠吃上一碗豬油拌飯,那可就是十二萬分的幸福了。哪一天老媽高興了,也會特許某個孩子吃上一碗豬油拌飯,算是一種很大的恩賜了。
吃豬油拌飯的時候,都是由老媽親自用筷子,從那個小小的豬油罐裡,挑出一點點的豬油放進米飯裡,再倒上一些醬油,然後拌成豬油飯。輪不上吃的幾個孩子,也只有咽口水的份了。
還有那時候除了供應大米,每家都要搭配一些雜糧和麵粉。有了麵粉,就得拿到擀麵店去壓成麵條,也只有吃麵條的時候,才能吃上那麼一點豬油。
就這樣的油水,如果還有人會得了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那可真是奇了怪了。
-
7 # 使用者忍冬花
各位已講了主要的原因,我講點次要的原因。
現在人際關係太複雜,!不懂潛規則的人只能靠邊站,下苦力丫。
工作:環境這個樣,社會壞境也這個樣。好多人氣出病來了。氣不順。
還有的人投機取巧,貪腐等等吧,嚇出病來了。累出病來3。
精神因素制病的也不少!
-
8 # 王者仁愛951
因為那個時代,幾乎人人身體都缺這些,現代人人大多身體多餘這些;因此那時對機體是用物現在是垃圾了!
還有那個時的豬都是綠色無公害、無藥殘的!
-
9 # Sunny之時
七八十年代對於五十歲左右的人來說生活水平印象深刻,本人生長在農村更是深有體會。
一,當時社會發展和生活水平低下。種田除了耕地是牲畜,其它勞動全靠體力勞動。諸如夏收割麥打場,曬糧交糧,秋收秋種,漚糞拉糞,施肥澆地,連農村百姓趕集過會基本步行拉車,有個二八腳踏車算是奢侈了,總之生產生活全是體力活,勞動強度之大,現代年輕人不可想象。
二,家家戶戶每天以素食填飽肚子就算不錯了。平常家裡有個紅白之事或者休房蓋屋才有改善生活。去經營處割點肉,再買點豆腐做個雜拌菜吃,有過年的味道。總之雖然勞動多,但飲食幾乎素食為主,吃肉的時間和數量微乎其微,我們地處中原大地真是吃肉如過年的感覺。
三,當時醫療條件差。人民得了病,什麼病,醫院檢查裝置差不說,看不起,沒條件,家庭得過且過耽誤病情,導致過早死亡,人的壽命短成不爭事實。
綜上所述,社會條件和生活水平導致人們心血管疾病發病率低,另外醫學發展也限制了對此病理的認識和診治。
-
10 # 石島周藥師
第一是,七八十年代供應的花生油很少,我記得好像一家四口一年就4斤花生油,所以都只能再吃豬油。那時候也很少炒菜,一般都是蒸菜,蒸菜的時候放一勺豬油在上面,一家四口可能有時候就這一個菜了,總體吃的油量很少。再就是機械化的不發達,不論農村地裡的活,還是工廠工人,海上作業的漁民等體力活動量都特別大,就是公務人員下鄉也都是騎腳踏車,所以身體活動量比現代人大多了。這是當時的人不易得心血管疾病、癌症的原因之一。
第二是,當時的人平均壽命比現在短,且當時的醫療診斷技術也沒有現在發達,一些心血管疾病、癌症有可能未被診斷出來。就譬如說冠心病,在七八十年代一般就依靠心電圖來診斷,而現在在心電圖的基礎上有CTA、冠脈造影技術能提供更加精準的診斷和治療。
回覆列表
那個時代,基本靠人力,都是重體力勞動,吃多少葷都代謝了,轉化成勞動,何況也沒多少油水!現代人,體力勞動少,代謝少,油水大,都轉化成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