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堰風來襲
-
2 # 三顧驚鴻毛
追本求源的話,那要回到商紂王時期了,這八百年前的關係你要是認,那就有點關係,不認,那也沒啥影響,秦趙兩國後來打的一塌糊塗,看來他們是不怎麼在乎的。
這裡有一個說法,秦國出自趙氏,這事兒有點歧義,雖然史記提到秦國也要出自趙氏的說法,但這要看怎麼理解了。
先來說說秦國與趙氏的問題。
首先,秦趙共祖是商紂王時期的大將蜚廉,蜚廉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惡來,二兒子叫季勝。
秦國是惡來一脈的後人,趙國是季勝一脈的後人,商末時期兩邊就分開了。武王伐紂時期,作為商朝大將的惡來被幹掉了,季勝跟著蜚廉逃跑隱居活了下來。
季勝這一支贏姓傳到曾孫——造父時期,開始發達了。造父善於駕車,為周穆王平亂立下功勞,因此封於趙城,其後人以趙為氏。
意思就是姓是生來就有的,而氏則是根據封地所在的地名而來的,氏名與地名息息相關,二者一體是當時主流規則。比如贏姓,若封在徐地,就可以叫贏姓徐氏,封在梁地,就可以叫贏姓梁氏。
而造父被封在趙城,所以就是贏姓趙氏,同時造父也是公認的趙氏始祖。
問題來了,造父開創趙氏,不代表惡來那一支贏姓也是趙氏,一個姓可以有很多氏,也可以沒有氏。再準確點,造父的老爹都不能自稱趙氏,姓氏只有往下傳的,沒有給祖輩加氏的,這不亂套了?
對於曾祖一輩就分過家的惡來後人來說,咱跟趙氏根本不搭嘛,咱分開的時候還沒趙氏呢,你怎麼能說我也是趙氏呢?如果這也能扯上關係,那姬姓諸侯分出去上百個氏都往上幾代人算,那關係簡直頭皮發麻。
史記為啥要記載秦國先祖這邊也有自稱趙氏的?因為意在點明,在造父得賜封地的時候,惡來後人的秦國先祖們混的不行,依附於贏姓趙氏這一支,他們也居住在趙城,所以叫出自趙氏,其中內涵不難理解,重點是秦國先祖的發展歷程。
史記的用詞講善序事理,不是精準無差,《秦本紀》結尾說造父是秦之先祖,要是講精確那就是睜眼說瞎話了,惡來怕是要跟季勝聊聊你曾孫咋回事,佔我便宜呢?
秦國這邊發展晚了點,惡來的五世孫非子為周天子養馬有功,被周孝王分封在秦地,從此惡來這一支贏姓就有氏,史稱“贏秦”,非子也被稱為秦非子。
但在這其中還有點插曲,導致秦國的姓氏問題糾纏不清。
這個插曲就是周天子在賜封地的同時,賜予非子繼承贏姓家族的祭祀權利,這個權利挺重要的,意味著非子一脈成了贏姓的主宗本家。
這又引出了另一個規矩,一姓的主宗本家稱姓不稱氏,因為氏是分家,分出去的支脈才需要氏來加以區分,典型的就是周天子家族是姬姓主宗,有姓無氏,分出去的姬姓諸侯才需要氏以表身份。
從宗法規矩上來說,身為主宗的秦國國君就可以只稱贏姓,從封地的層面上,倒是可以說是秦氏,但人家大機率不願意,我可是本家主宗,同姓之中,地位最貴。
所以史籍記載秦國國君的時候,都直接用姓,如秦惠文王,嬴駟;秦武王嬴蕩等等,這個還是有根據的。
據上可知,說秦國出自趙氏是有點不客觀的。
造父分封趙氏的時候,跟惡來一脈已經分家四代了,理論上趙氏的名號是造父的後代有資格用,秦國先祖的行為屬於投奔闊親戚,不能說出自趙氏。
秦非子得封秦地,開始建立秦國,繼承了贏姓宗祀,若非要命氏,那也是秦氏最合規矩,再論秦國贏姓有主宗祭祀權,一個主宗贏姓跟你去用趙氏分家的名號,自降身份可還行?
所以,秦國看趙國的眼神兒,很可能跟周天子看姬姓分家諸侯國是一樣的,要我隨你的氏?想的有點多。
秦始皇算是一個例外,《史記》中記載歷代秦國國君的時候,都沒有趙氏的說法,前幾代直接用秦氏稱呼,如秦非子,秦仲等,只在發展歷程提到出自趙氏,而《秦始皇本紀》則是直接點明贏姓趙氏,這個就很突兀了。
但秦始皇他老爹異人(子楚)長期在趙國為質,而在趙國又生下了嬴政,他的這個趙氏可以是根據出生地來表出身的,不是秦國出了意外,他大機率要一輩子待在趙國,因此也算有理可依,但你看他繼承秦國君位後,還是以贏姓稱呼為主,恢復主宗地位嘛。
綜上所述,認為秦趙兩國有所謂的親戚關係的,大機率是想多了,尤其實在戰國末期的時候,八百年前的關係真是淡出鳥了,這時間都夠改朝換代好幾次了。
-
3 # 風大豬也能飛
秦國國君贏姓不假,但說秦國國君是趙氏則是一派胡言,胡說八道。
先秦時代,姓和氏是兩回事,姓代表的是家族傳承,氏代表的是分枝,秦趙兩國的國君都是贏姓,但他們並不同氏,因為他們是不同的分枝。秦趙兩國的共同祖先可追溯到商朝的名臣飛廉,趙國的始祖是飛廉的次子季勝,季勝因伐徐有功被封在趙城,後人以封地為氏,成為趙氏一族。秦國的始祖是飛廉的另一個兒子惡來,惡來之後非子善於養馬,得到周孝王的賞識,將其分封在秦地,成為嬴姓秦氏之祖。
從這裡可以看出來,秦國國君和趙國國君從一開始根本就是兩個分枝,根本不可能同氏。季勝之後發跡較早,但這並不代表所有贏姓族人都跟著季勝一族成為趙氏,屬於趙氏的只是季勝的後人。退一百萬步,就算當時飛廉的後人為了給臉上貼金,硬要把自己也打扮成趙氏,經過數百年,到戰國時代,飛廉的後人也不可能還是趙氏了。因為氏代表的是不同的分枝,隨著一個大家族不斷地分出小分枝,氏是不斷變動和增加的。比如,血緣關係變遠了,氏有可能改變;封地變化了,氏有可能改變;官職變化了,氏有可能改變;甚至搬家了,氏都有可能改變。比如《左傳·隱公八年》記載的:“無駭卒。羽父請諡與族。公問族於眾仲。眾仲對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諡,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公命以字為展氏。”無駭是姬姓,是魯國公族,但他死了之後,因與國君關係已經較遠,需要自立門戶了,於是他的族人就被隱公賜姓展氏。之所以賜姓展氏,因為他們是公子展的後代。無駭的兒子名叫獲,封地在柳下,獲死後被諡為惠,所以獲又被稱為柳下惠,其後人便由展氏演變成柳氏。可見氏是很容易改變的。
由上,季勝之後族長一脈可能一直是趙氏,而惡來之後,就算曾經假冒過季勝之後,用過趙這個氏,待到非子發跡,受封秦地後,也已經成為秦氏,不可能再是趙氏了。況且,我們並沒有有力證據,證明惡來之後曾經以趙為自己一族的氏。
回覆列表
秦趙的祖先為嬴姓伯益。
伯益有兩子:長子大廉,次子若木。秦趙兩支都是從大廉一脈發展起來的。商代時,大廉有個後代叫中衍,開創了駕車技術,得到商王的重用,家族發跡史由此開始,其御馬駕車世代相傳。
嬴姓部族擅長騎射養馬,商王將他們安頓在西部,替商王朝鎮守西疆,故稱為“西垂大夫”。
中衍的玄孫叫中潏,中潏的兒子叫蜚廉,蜚廉生活在商末紂王時期,當時作為嬴姓大家長帶領族人鎮守西部,負責監視戎狄和周部族的動向。
周武王趁蜚廉被商王派去北方執行任務之際開啟東進征程,遭到蜚廉的長子惡來的阻撓,周人殺死惡來,迫使蜚廉投降。
嬴姓部族歸降大周后,由於成份不好,沒能受到周人的重用,特別是惡來這一支的後代,更是沒有用武之地。
蜚廉的另一個兒子、惡來的弟弟季勝生子孟增(宅皋狼)、孟增生子衡父、衡父生子造父。造父這一代已經到了周穆王時期,造父繼承並發展了先祖擅駕技能,破例受到周穆王的器重,成為周穆王的專用司機。
《穆天子傳》記載造父能“日行千里”,在一次周穆王巡遊西方時得知徐國叛亂逼近宗周的訊息,周穆王心急如焚,巴不得插翅飛到宗周鎬京主持平叛。
造父憑藉紮實的駕車技術翻山越嶺數日便到達宗周,與時間賽跑,成功平定了叛亂。被史家譽為“一日千里以救亂”。
造父為周王朝立功,被周王封在趙城(山西洪桐縣趙城鎮)。趙氏是從造父這一支來的,“趙”通“造”,有“快速前行”的意思,是造父個人駕車技術與功德的總結。
造父來自季勝這一支,季勝這一支發家後,惡來後代這一支也來投靠趙氏。這種情況就像當初大廉和若木一樣,大廉這一支的發家靠得是若木這一支的福廕。若木的玄孫叫費昌,當時正是夏朝末年商湯興起的時候,費昌帶領族人倒向商湯,成功站隊,在著名的鳴條之戰中建立功業。
費昌一支發家後,大廉一支也跟著沾了光。
《秦本紀》的描述是這樣的:“惡來革者,蜚廉子也,蚤死。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幾,太幾生大駱,大駱生非子。以造父之寵,皆蒙趙城,姓趙氏。”
自從造父發家後,惡來的後裔們一直寄居在趙城,同沾雨露,稱為趙氏,一直到秦國的創立者秦非子為止。
正因為這段記載,混亂了秦人的姓氏,有的說秦人應該稱趙氏,但我以為秦人不應該稱趙氏,從秦非子開始秦人就與趙氏脫離了。
秦非子擅長養馬而得到周孝王的器重,周孝王讓他在汧渭地區替自己養馬,因政績出色,被正式封到“秦”(甘肅天水市清水縣一帶),史稱秦非子。
秦氏看似是從趙氏裡面分裂出來的,其實不然,首先,“秦”作為部族稱號一直存在,可能就是從東夷西遷時一起帶過去的。也就是說,嬴姓族人包括趙氏之前一直統稱嬴秦部族,造父之後,這一支分裂出去稱為趙氏,與嬴秦部族也就脫離了關係。
周孝王封秦人不過是將秦人實名認證。
再則,秦非子及其祖上幾代雖然一直寄居在趙城,而且以趙為氏,但他們原本就是惡來那一支,血脈上跟季勝這一支是沒有關係的。秦非子發家後,也就獨立出來了,跟趙氏也就不存在關係了,所以秦人再以趙氏自稱也不妥當,所以秦非子才叫秦非子,而不是趙非子。
《史記·趙世家》歸納得非常恰當:“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惡來,事紂,為周所殺,其後為秦。惡來弟曰季勝,其後為趙。”
秦、趙就是從蜚廉兩個兒子產生的,大兒子惡來的後代為秦,小兒子季勝的後代為趙。涇渭分明。
稱秦人為趙氏自然是不妥當的,應該稱秦氏,但史書中除了開國者秦非子並沒有秦氏的說法,這又另當別論了,不能作為秦人就是趙氏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