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楓林落

    中國歷史上的武舉制度,創始於唐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史載,此年正月“始置武舉,其制有長垛、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馬槍、翹關、負重、身材之選。”並確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為天下武士舉行一次考試,考試合格者授予武職。

    一般認為,這就是中國科舉制度中“武舉”或“武科”的正式出臺。自此以後,武舉考試為大多數封建王朝所承襲,成為封建國家網羅武備人材的重要制度。唐代武舉偏重於技勇,重點是射法和馬上槍法,而整個制度還不夠完備,只能說是武舉的創制時期。

    雖然武舉始設於唐武則天朝長安二年(《通典·選舉》3)。但唐代以降,五代“此制久廢”(《燕翼詒謀錄》卷5)。宋代到仁宗時代才恢復。

    宋承唐制,北宋仁宗天聖七年(1029)置,又稱“右科”。皇祐元年(1049)罷,治平元年(1064)復置,迄宋末不改。三班使臣、諸色選人不曾犯贓及私罪情輕者,許於兵部投狀應試;無官人由朝廷命官保薦,亦可應試。考試分比試、解試、省試、殿試四級,一般先試弓馬,再試策及《孫》、《吳》等兵書的墨義(熙寧後改為大義)。殿試合格者,分別賜“武舉及第”、“武舉出身”。其授官,北宋時,武藝和策皆優者授右班殿直,其餘以次授三班奉職、三班借職、三班差使等。南宋時,武舉之法漸與進士科相仿。其殿試第一人賜武舉及第,授保義郎(即北宋的右班殿直);餘並賜武舉出身,授承節郎(即三班奉職)、承信郎(即三班借職)等。

    北宋武舉人考試由兵部主持,須經比試(資格試)、發解試、省試(兵部試)及殿試。考試內容以弓馬武藝為主,省試時增試程文,考以兵法《七書》,其形式有策問與墨義;其試場初設於秘閣,熙寧八年改赴貢院別試所考試(《宋會要·選舉》17之11、12,《朝野雜記》甲集卷13《武舉》)。武舉及第人,即授武事差遣。兩宋武舉考共舉行過77榜。登科人數有記載的為43榜,及第者1407人,尚缺34榜名額。宋代武舉出身人地位較貢舉出身文官為低,因此,武舉人多求試換文資(張希清《論宋代科舉取士之多與冗官問題》刊《北京大學學報》1987年5期,楊康蓀《宋武舉述略》刊《中國史研究》1985年3期)。

    金代亦置,分府試、省試、程試三級。以射貼弓、遠射、射鹿弓、《孫》《吳》書為考試內容。原分三等就試,後改為試中以三等為次。中選者授以武職。

    元代這東西廢了,沒搞。對軍事選材具有特定要求的蒙古人,有全然不同的玩法。

    明承唐宋舊制,於天順八年(1464)設,武臣子弟於各直省應試。成化十四年(1478)定,武科鄉、會試例,均仿文科。弘治六年(1493)定,武舉六歲一行;十七年,改三年一試。崇禎四年(1631)始行武舉殿試。

    清沿明制,鄉、會、殿試均同文科之例。其舉人、進士、狀元等名目亦與文科同,僅加“武”字以示區別。光緒二十七年(1901)廢。參見“武解試”、“武鄉試”、“武省試”、“武會試”、“武殿試”。

    到晚清,鴉片戰爭以來,清廷在對外戰事中屢戰屢敗,在對內鎮壓太平天國和義和團的戰鬥中也顯得捉襟見肘,這使清廷不得不再次審視自身在軍事上的劣勢地位。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搖搖欲墜的清廷宣佈施行新政,廢除全國武舉考試,同時,命令各省興辦新式軍事學堂,試圖扭轉軍事教育的落後局面,然而各省督府紛紛利用新式軍事學堂壯大自身的軍事力量。

  • 2 # 歷史研習社

    武舉制度創立於唐武則天時代,廢於清光緒二十七年,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延續了一千二百年之久。然而這一千二百年僅是大的時段性概括,武舉制度在這一千二百年裡並非從未中斷。蒙古族建立的元代,就不曾設定武舉。那麼元代為什麼不行武舉呢? 這就要從元代的選官制度談起了。《續文獻通考》曾記載:“元代不設武舉,專事承襲。”眾所周知,元以武立國,蔭敘制度和宿衛制度是其傳統的入仕途徑,這兩種制度決定了有元一代大多數武官的任用與選拔,是元代不行武舉的重要原因。 圖/元世祖出獵圖(區域性) 蔭敘制度在在中國古代歷代封建皇朝中普遍實行。高、中級官僚的子弟,大都可以憑藉父祖的地位,得到一定的官職。大蒙古國時期,軍官、民官都是世代沿襲的。元朝建立後,沿襲宋制,加上其軍官世襲的傳統,蔭敘在選官制度中佔很大比例。元朝各級地方政府均設有達魯花赤(掌握地方行政和軍事實權,是地方各級的最高長官),達魯花赤同樣實行蔭敘制。元朝的宿衛制度則是北亞遊牧民族傳統與漢制融合的結果,怯薛即是草原社會的產物。怯薛制度在大蒙古國時期就已經出現,怯薛是大汗的護衛軍,又是負責日常起居的侍從。 元朝建立後,怯薛制度仍被保留,怯薛軍的成員,主要是貴族和官僚子弟。怯薛的職位是世襲的,成吉思汗時的四怯薛長博爾術、博爾忽、木華黎、赤老溫的職位,就由其子孫世襲領軍。 元朝的高官,也多數出身怯薛。元代的王惲曾說:“朝廷一切侍從、宿衛、怯薛丹等官員多系功臣子孫。”元代的世家子弟,依靠祖父、父母的地位,便可以順利入仕。 大多數世家子弟缺乏從政的修養,充滿了狂妄、貪戀的惡習。元代官員素質低下,與蔭敘、承襲之法是有一定關係的。當時人馬祖常曾建議:“將家子弟驕脆,有孤任使,而庶民有挽強蹶張老死草野者,當建武學、武舉,儲材以備非常。”但未被朝廷採納。 有元一代,朝廷的各種選官入仕途徑如下:吏員出職、宿衛入仕、蔭敘、國學貢舉、納粟補官、科舉制度,然而科舉制度僅在元朝選官制度中佔很小的比例,武舉制度更是從未施行。 參考文獻:1.【明】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2. 蕭啟慶:《內北國而外中國:蒙元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3.陳德洋:《元朝選官制度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吉林大學歷史系,2006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蘇聯和俄羅斯研製過哪些型號的自動榴彈發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