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946772198138

    在上世紀電腦方興未艾的時候,大概是70年以後,到80年之間的時候,電影特效的組成部分非常複雜,有以下幾個方式是比較主流的

    1、在拍攝好的電影膠片上製作,這個成本很高昂,因為需要很多複製來製作。比如像同場景下的同一個人出現進行復數動作,就需要將演員單獨拍攝一段動作後從膠片上一格一格的摳下來,配合背景進行二次曝光。另外,像鐳射神馬的也是這個道理

    這種無需純色背景,而像星球大戰中的鐳射製作很簡單的。舉例說下,比如說兩組膠片,A是舉槍射擊,B是熒光燈管的全畫面拍攝,比如紅色、藍色、綠色這種。那麼在A拍攝完成後,順著槍口方向和煙火爆破效果之間,逐幀刻出一條漸進的鏤空線條,將剪裁好的B貼在A下面進行二次拍攝

    然後我們就可以得到一段帶著鐳射飛舞的A片段,即C了。而之後,將C與其他片段組合,複製後,就可以拿到電影院去放映了。

    2、模型的製作使用,這個同上面,很早在黑白電影時就有過了,最出名的模型莫過於星球大戰,但單價成本最高昂的卻是鐵達尼號……

    3、SGI圖形工作站,這種東西效果類似於現在的電腦,不過很明顯那會電腦沒那麼發達,所以說對於完整影片的處理根本無法想象,所以被稱之為圖形工作站,因為處理製作時都是單幀進行的。

    ====================

    至於一樓所說的純色背景,這個在拍攝膠片時確實被電影人認識到了,但並不是必然肯定是藍色的,在最早時期,使用白色背景的更多,然後經歷了拍什麼背底的片段,用什麼顏色的背景;青色、藍色、綠色這樣一個階段

    到現在為止,仍然會有因為背景需要而改變純色幕布的情況出現

    ====================

    嗯,值得一說的是終結者2的那個液態機器人,在這部電影的拍攝中,上述三種方法都使用到了。

    特效師先將機器人T-1000(後稱T1K)的扮演者製作出一個完整比例的模型,芭比娃娃那麼大的。然後將其擺放成不同動作進行逐幀拍攝(單幅畫面),然後將其放入圖形工作站上進行身上的效果處理(比如創口、比如透明液態化等等)

    最後,將這段影片進行摳像,再輸出、沖洗成膠片和原始拍攝素材進行二次曝光製作成成品。

    (打字不易,知道這些東西也不易,所以說,採納答案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代詩語言簡潔,沒有詩意就不能稱其為詩,那麼什麼是詩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