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冷哥的閱讀理解時光

    當時日本製定的戰略可是攻佔北京,活捉光緒,為此還在國內徵召了第二隻部隊,(打威海衛的是第一方面軍),準備徵清的。

    而清政府這邊,李鴻章的北洋艦隊灰飛煙滅,好容易培養出來的淮軍已經被打殘了,所以整個滿清政府已經沒有能打的部隊了。

    所以如果不不談和,日本是完全有決心有想法也有能力直接滅亡清政府的。

    真正阻礙日本吞併中國的,其實是歐美在華的各種利益。所以後面還搞出一個三國干涉還遼事件,讓日本把到嘴的肉給吐了出來。

    所以如果沒有列強出手,臺灣和遼東半島都割給日本了,清政府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任憑日本宰割。

  • 2 # 秦半兩資本論

    如果甲午戰敗之後不割地不賠款不簽訂條約,堅持長期抗戰,只會把日本拖死,從而改變中國近代國運。

    日本是一個侵略性很強的國家,歷史上和中國的關係也是錯綜複雜。在明朝以前,中國一直很強大,中國一直是日本學習的榜樣,但是從明朝中後期開始,日本的一些海盜和封建領主就開始侵略中國,當時中國稱之為“倭寇“。明治維新後,日本開始現代化,從一個落後的亞洲國家變成一個世界強國,從那時起就想著侵略北韓、中國,稱霸世界。結果最終把北韓變成了它的殖民地,更是開始長達幾十年對中國的侵略。

    那麼為什麼說甲午戰敗後中國不割地不賠款不簽訂條約就會把日本拖死,從而改變近代中國的國運呢?因為中國地方大人口多,日本相對華人口少,資源少,而打仗一是靠軍隊能打,第二就是打資源,拼資源日本拼不過中國。甲午戰爭的時候清政府一味妥協,所以才讓日本佔了便宜,如果繼續耗下去,日本是耗不過中國的。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國戰場,當時毛澤東就提出了著名的《持久戰》理論,道理很清楚,中國國土大,人口多,戰略縱深長。同樣,在甲午戰爭時期,日本的國力和清朝比還是有一定差距,就拿北洋艦隊來說,不比日本差。但是因為清政府腐敗,軍事指揮無能,所以一敗塗地。

    甲午戰敗後清政府之所以又割地又賠款又簽訂條約,骨子裡還是希望日本不滅了清朝,只要不打我怎麼都行。但事實證明,日本亡我之心不死,你退縮,它只會得寸進尺,所以一旦中日再次開戰,那就是要往死裡打。

  • 3 # 聰穎的麵條

    如果那時候輸了 一口咬死 日本一定堅持不了 因為他們也在崩潰邊緣 也不可能拿清朝怎樣 李鴻章他們的電報也被日本破解 日本近代3次豪賭 日俄戰爭 雖然贏了 但是沒得到什麼好處 跟清朝打了幾次 次次得到好處 二戰偷襲美國珍珠港算是踢到鐵板了 抗戰八年 我們不是打贏日本 而是拖贏日本 也真是不容易 只要抗日 不分黨派 不分信仰 皆是英雄 皆是我輩楷模 對抗日的國軍與遠征軍的敬佩不比解放軍與志願軍少

  • 4 # 知情達理熊貓

    你讓一個封建王朝堅持長期抗戰?還是少數民族統治多數民族的王朝?康熙徵三藩時主力就是漢軍了,甲午長期抗戰得給漢軍多少權利呀?再說,甲午是日本和北洋的戰爭,清朝其他勢力都在看笑話,為啥?因為是封建家天下模式,清朝實際分裂成多家天下,那他李鴻章的天下關別人什麼事,要不後面怎麼會有東南互保?列強為啥特別觀念清王朝?因為清朝是封建社會,他們不用面對整個清朝力量。

  • 5 # yy153718520何曉寶

    只要當時的清政府有一點骨氣 就該死磕到底 可問題就在這裡 整個甲午戰爭 實際上就是北洋水師獨自對抗整個日本 整個清朝沒有一兵一卒投入戰場 所以 甲午戰爭怎能不敗

    反觀日本 實際上是傾家蕩產與清政府對抗 只要一輸 就很難翻身 就算海戰勝利 實際上也是強弩之末 就像一些媚日分子宣傳 日本還準備了一支後備部隊 準備進一步擴大戰爭 計劃拿下北京 俘虜光緒 這完全是胡說八道 經不起推敲 當初 日本為了對抗北洋水師 耗盡國力購買軍艦 日本天皇一天只吃一餐 為了湊齊軍費 日本政府甚至將大批少女運到南亞當妓女賺取經費

    平心而論 甲午海戰 北洋水師哪怕擊沉日軍一艘軍艦 整個形勢就完全不同 因為日本是一次性買賣 贏了全拿 輸了就是傾家蕩產 所以 但凡清政府強硬一點 與日本耗下去 日本方面就無計可施 而不久後的 日 俄戰爭便是活生生的例子

    日本做為島國 想要掘起 條件只有一個 那便是 中國政府軟弱無能 中國的環境處於動盪 混亂 最好是軍閥混戰 否則 除非抱中國的大腿 否則 日本一點辦法都沒有

  • 6 # 蝦滿蟹肥

    先說直接後果:甲午戰爭北洋海軍全滅,宣告大清海防毀於一旦,此時大清就是被扒光衣裳的、有沒有門牆的弱小女子。洋務運動幾十年,曾震俄退法的清軍面對日軍,敗退三千里!敗絮其中的面目暴露無疑。你說武裝到牙齒的你會做啥選擇,況且你還不是一個?

    其他:北洋勢力是內外夾擊下失敗的,滿清不聽話,你說帝國勢力會扶植誰?真不聽話,還一個勁不回頭,那也不會有庚子之變了!當時雖然是一個國家,但下邊誰去當一個國家了?滿清當你是國家了?

    分析敵方:你確認過敵方的目的嗎?最主要是通商設廠,享受最惠國待遇法外治權,此為重中之重!賠款跟英國不商談好,是一分錢拿不到,咋花也是英國說了算。割的地不花十年以上投入也收不到利……

    堅持抗戰真好呀,義和團運動就不是抗戰嗎?

  • 7 # 溫柔夢想家82

    一個國家國土在大,內部腐敗,就是一有定的軍力撐著,不注重發展,享受浮華,自我強大,滿足,撐的了一時,撐不了世代,象一艘骯空母艦讓一個沒有頭腦的人來撐舵,齊不害了他,也毀了骯空母艦,清朝當時看上去強大,只不過是一個軀殼而已,就使有愛華人士,硬掙,也挽不回敗局,除非上下一致,同仇敵概,武器雖落後,運用好戰術,用好人才將領,也能反盤,在運動中克敵,準能勝,而清朝上下不一心,其能不敗,不亡啊,

  • 8 # 行者

    中日甲午戰爭,如果中國不議和、不割地、不賠款,最終失敗的很可能是日本。

    就中國而言,清朝的陸軍精銳已經一敗塗地,雖然紙面上還有數十萬軍隊,理論上還可以再招募上百萬大軍,但這些軍隊戰鬥力還遠不如已經潰敗的淮軍湘軍,實在沒有把握同士氣正旺的日軍抗衡,而且集洋務運動之力打造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對清政府心理上形成巨大打擊,中國已經失去了制海權,黃海渤海任憑日艦遊弋,換句話說,日軍可以兵分幾路,也可以合兵一路,隨意選擇登陸地點,中國守軍將左支右拙。

    這時日軍已佔據了旅順,坐船就可以輕鬆在天津登陸,那就離北京近在咫尺。自1840年起,朝廷最怕的就是洋人動不動就在天津登陸,只要洋人在天津登陸,那根本攔不住。這樣的話,恐怕30多年前第二次鴉片戰爭的一幕又將重現,清政府又將再一次出逃,庚子事變也將提前上演,而這一年,還是慈禧60大壽。

    事實上,逃難並不是唯一的選擇,還有過遷都的方案。

    清政府對此有過專門討論,在旅順淪陷後,中日兩方的廣島和談宣告失敗,光緒將李鴻章從天津召到京師,專門召開御前會議討論:究竟是接受割地賠款的要求與日本和談,還是拒絕日方要求,遷都後繼續抗戰。這次商討持續了很久,最終以李鴻章上奏對日交涉方案,光緒批准為結束。

    於是李鴻章便帶著割讓領土、支付賠款、承認北韓獨立三個條件,啟程前往日本進行談判。

    從日本方面來說,實際不存在繼續打下去的可能。

    從戰爭目的來看,在戰爭前,日軍大本營的戰爭指導方針從來就不是僅僅要控制北韓。開戰前,日軍擬定過“冬季作戰方針”,計劃在1895年春天將陸軍主力運送到渤海灣北面的天津、山海關一帶,展開“直隸決戰”。

    隨著戰爭的進行,戰事的順利超出了日方原先的估計,9月中旬平壤戰役、黃海海戰先後取勝,到10月末日軍已經取得了鴨綠江渡江作戰的成功,11月又攻陷旅順,大清陸軍精銳一敗塗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日軍大本營內部逐漸出現“直隸決戰或許可以在冬季提前進行”的設想。

    在軍官中,則更加激進,日軍第一軍司令官山縣有朋在進佔鳳凰城後,竟然不遵從大本營原地待命的命令,擅自命令手下第三師團深入敵後孤軍作戰,圍困海城,因此遭到了日軍大本營撤職的處罰。

    到了4月份,日軍已完成準備,計劃在4月21日開始執行對直隸的軍事行動,在5月3日完成登陸,可以說,日軍計劃的直隸決戰已經迫在眉睫。但是在4月17日,前線收到伊藤博文電報,《馬關條約》已經簽訂,行動終止。

    外強中乾的日本

    那麼,如果條約未得以簽訂,日軍如期發動進攻,結局會如何呢?小院認為,日本會得不償失,將自己陷於危險的境地。

    從軍事上看,日軍在直隸擊敗清軍應該沒有問題,進而佔領北京也是順理成章,但日軍能控制的範圍,基本也就僅限於此。因為整個日本當時只有七個常備師團,再加上50多個大隊的後備兵力和一個屯田的臨時師團,按照作戰計劃,所有常備師團,二分之一的後備部隊將被運送到直隸與數十萬清軍決勝,剩餘一個師團留在奉天佔領區執行警戒工作,再加上關內佔領區和北韓半島需要留守的兵力,日本國內已經不存在任何兵力,也就是說,為了打直隸決戰,日本已經被掏空了。

    這麼多軍隊,已經是當時日本舉全國之力勒緊褲腰帶所養,再也沒錢招兵,一旦後院起火,那日軍勢必進退失據,這一錘子買賣說不定非但賺不到,還要血虧,這是日本的後顧之憂。</p><p>如果清朝決意遷都打持久戰,以當時日本的體量,根本無法吃掉中國,時間拖得越久,對它越加不利,一隻病獅和一隻餓狗,最終被拖垮的還是狗。</p><p><b>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國際干涉。

    開戰以後,不到兩個月,英國就提出了調停,美國公使也在日中之間作為中間人推動和談,俄國則在遠東地區調兵遣將,虎視眈眈。在談判中,列強進一步增強他們在東亞的軍事力量,這都是為了實現干涉目標而做的武力威脅。特別是英國,為其“中國艦隊”增派了10000噸級的戰列艦和7500噸級的大型巡洋艦,這樣的軍事存在,日本不敢假裝無視,要知道日本當時的軍艦最大噸位也只有4000多噸,萬噸級的鉅艦可以輕鬆秒殺日本海軍任何一艘主力艦。

    還有新沙皇登基後一向看日本不順眼的俄國,與日本在遠東有直接利益衝突,日本更加不得不防備。所以如果只顧及進攻直隸,完全不顧其他防衛的直隸作戰計劃,是極為冒險的舉動。

    國際干涉的威力,從簽訂的條約可以看出。要知道,在《馬關條約》簽訂之初,割讓的可不只是臺灣等地,它還包括了遼東半島!條約簽訂後第六天,俄法德三國公使聯袂拜訪日本外務省,要求日方放棄對遼東半島的佔領,這就是“三國干涉還遼”,日本在壓力下,不得不吐出已經到手的遼東半島,否則恐怕會失去在遠東的所有利益,日本上下視此為奇恥大辱,報紙上連篇累牘報道要“臥薪嚐膽”,鼓動對俄敵意,進一步擴大軍備,也是日俄戰爭的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拖不起的其實是日本,如果清政府能遷都堅持持久抗戰,戰敗的必是日本。當然,這對清政府來說,是理想情況。它還要考慮的,是調和國內的民族矛盾和維持自己的統治,如果堅持打下去,後院先起火也未可知,到時候要面臨的,就不光是賠款割地,而是被推翻,這是它所要冒的風險。權衡利弊之下,千瘡百孔的晚晴沒有信心堅持下去,還是決定”寧與友邦不與家奴“,最終妥協了事,鉅額的戰爭賠款,則進一步養肥了日本。

  • 9 # 晉然遇到你

    只會輸的更慘。在開戰前西方看好大清,都願意給大清貸款。後期戰局不利,西方已經爭相給日本貸款了。滿清經濟比日本差,雖然總量更高但是附加值低,能用於戰爭的很少。後期是滿清打不下去了,再打下去北京又要丟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岸的大神可以傳授下公考的經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