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劉葉愛歷史
-
2 # 廣東清遠市吳先生
六,七十年代魚有的是,都是取之不盡的,我就是這個年代的小朋友,田頭,田邊水坑到處都有魚,只要是想食魚,到外轉一圈,魚基本就夠一家幾口人的一餐菜了,有時經過水坑邊,見到幾條魚遊動,都懶得去抓,情況的確是這樣。
-
3 # 風過無痕95989346
六七十年代,沒有汙染,河裡不但有魚,還有螃蟹。那時候我上中學,每到星期天都和同學們騎腳踏車到十里外的滻河附近去捉泥鰍和螃蟹。
滻河附近有水溝,寬2米水深沒膝,彎彎曲曲通向田野。水溝兩側有許多洞,恰巧容納手能伸進去,那就是螃蟹的窩。伸進去的手要快速掠過螃蟹從兩側抓出來,不小心就被螃蟹夾住手指,很痛的。螃蟹和現在的大閘蟹一樣大,我們有時候生吃。那時候肚子都吃不飽,生吃也不知道有腥味,反倒吃的津津有味。泥鰍在水裡很靈活,手慢了絕對無緣。手快也不一定能捉住,泥鰍太滑了,就是捉住也很容易從手中滑出去。我們用手指甲扣得死死的,再迅速扔進面口袋裡。那時候裝50斤的面口袋是白布做成,買面要交袋子,不交就有收0.5元,權當你買了面袋。
早上九點出發,下午四點多回家。一路上歡歌笑語,因為我們車後座都有滿滿的收穫,螃蟹和泥鰍足足有二十多斤,夠我們回家好好吃一頓的。記得我一次吃十多隻螃蟹還不夠,再拿就被媽媽打手了。
半飢半飽的少年時代還是很幸福的,因為充滿了歡笑和快樂。往事如煙,過去了就是回憶,可回憶依然就如昨天。
-
4 # 隔壁趙昌
從小生長在城市裡,60、70年代魚有的是,不是太明顯。但是,七七年高中畢業,下鄉去農村,成為一名知青,因為我去的地方是大面積的水稻,春天五月份水庫放水,準備插秧,那時候的水溝裡、稻田地裡,魚可多了,孩子們都下到水裡摸魚,撈的魚可多了,摸也摸不完。
-
5 # 會憤怒的貓
作為六零後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60.70年代魚多的很是真的;那時下雨之後,特別是夏天的雨後,每條小溝小河裡都是魚;那時候不吃甲魚不吃泥鰍不吃黃鱔,主要是鯽魚為主。後來農藥的大量使用,電捕撈的增多,魚才漸行漸遠。
-
6 # 狂心獨舞
小時候,我奶奶和我說。我爺爺年輕的時候,家裡來客人了,我爺爺就讓我奶奶準備一下,他去抓幾條魚。就空著手去,到河裡找個小潭,扔幾個石頭,然後用手往潭裡的大石頭底下摸去。半個小時的時間就回家了,帶回不少的河魚。這時間大致是五六十年代。我自己小時候,家門口的小河水很清澈,能看得到裡面有很多魚,我那時候有空就算計怎麼抓這些魚,用釣的,用簸箕抓,或者徒手抓。就這條河,我也是看著它變成一條臭水溝的,現在我都不敢下水,裡面的石頭上面都有一層滑滑的,黑色的毛,很噁心。科技發達了,電魚的,毒魚的,一遍一遍的來清場。現在的垃圾,汙水,比以前的髒多了。物理清場加上化學清場,導致現在的河,成了一條條臭水溝。
-
7 # 笨笨潮爺1
是真的。不但湖裡有魚,河溝有魚,田裡都有魚。我們隊的田是湖田,基本上是三年淹兩頭。傳說湖通長江,也的確捕魚時能捕到江裡才有的魚。(恕我叫不出那魚的名字,當地方言叫紅眼睛混子)。
我們附近的河裡有魚,家家都編有“蝦攤(推網)”(又是方言)即小魚網,綁在四角形的棍棒上。魚網並不大,很長的竹篙,可以推到河中間。從河邊底下往前推,然後提起來。一次,並沒有多少。有小魚小蝦,絲光皮,刺呆子,昂丁(又是方言)等。反正一早上,兩三碗魚是肯定的。
在生產隊幹活,根本沒有時間去搞魚。我們隊裡一個大湖,若干個小點的湖,平時都是水,過年時乾塘,也只幹幾個小湖。一戶分個幾十斤魚,自家留一點過年吃,多的拎到市裡去賣。一個莊子都有一口大塘,放些鰱魚,少量草魚。過年鰱魚(年魚,做碗的)。
田裡確實捉到魚,冬季,生產隊犁活泥田,我父親是用牛手。每次犁田,都能捉到魚。鯽魚,泥鰍,黃鱔,等等。一犁過去,看到魚在跳動。耘晚稻田,也能捉到魚。人赤腳下水田,魚感到人腿溫度,黏著你的腿,順著腿下去,便能捉到魚。多半是鯽魚,巴巴鯽。幾條就能煮一碗。我家的貓,發洪水時,魚戲水,它就伏在那,捉魚。捉到魚銜回家,放在鍋臺上。
魚雖然多,生產隊幹活,不允許專門去捉魚。鯽魚之類,繁殖本來就快,一條就幾兩,真正野生的。小的鯽魚還不要,扔回去,讓它再長。我們叫它“鯽個婁子”太小了。不捉,費鹽費油。
-
8 # 年華不是年糕sman
確實如此,連小河小溝都是成群結隊的小魚游來游去。八十年代後由於強性毒農藥的產生,加之炸魚,燒魚,網魚,特別農藥下河鬧魚,加之環境汙染越來越嚴重。河裡的魚,蝦,螃蠏,貝殼,團魚全部絕跡了。河中生物絕跡是近三十年中生態環境最大損害。現在又開始好轉了,但遠遠達不夠五六七十年代的生態環境。
-
9 # 團羊
在六七十年代,沒有電魚機以前,家鄉溪江,池塘,小河溝渠都可以捕到很多的魚,到溪裡洗飯籃,白條很多就望籃裡鑽,一會兒就抓到許多魚,種田的時候經常抓到龜,鱉珍貴魚類,自從有了電魚,許多人靠電魚為生,整天揹著電魚機掃蕩,不要說小河溝渠沒了魚,池塘江河也魚類已快絕跡,現在只能抓到小指粗細魚了,還是很多人抓,沒了魚類,池塘長滿了荒草,早沒了魚類再生能力了,現在環境表面看比以前漂亮多了,實際意義比六七日年代差太多了,真的很懷念小時候與小夥伴捉魚摸蝦回家被母親嘮叨的生活,我也明白回不了那個年代。
-
10 # 阿仁167693372
那時候池塘裡、河裡、江裡各種魚是真的多。溝裡、溪裡小魚小蝦,黃鱔、泥鰍、螺絲也不少,唉!真懷念童年時代那無憂無慮,快樂抓魚抓蝦摸螺絲的日子。
-
11 # 野草的幸福
六七十年代我們長江邊,家家幾乎天天吃魚,而且都是野生魚,七二年暑假我到柴管會(屬縣財政管,就是長江邊的沙洲長的蘆葦),那吃魚吃得都不想吃,用魚跟農民換瓜菜吃。
-
12 # 高山勁松68
那時候河裡,堰裡,壩裡,小溪裡到處都是,怎麼也撈不完,農村人幾乎天天都有魚吃,這些魚蝦泥鰍黃鱔鰲龜都非常齊全,各種魚的口味比現在的魚好吃得多,現在有了農藥化肥,有人毒魚電魚,好多地方基本看不到魚了,人們想吃魚也沒那麼隨便,要吃魚就到菜市埸去買大型養殖廠的雞糞豬糞養的魚,人們再也很難賞到以前那麼環保和天然的食品了。
-
13 # 快樂暖陽ud
60.70年代魚確實有的是,而且是取之不盡的無汙染溪潭河溝裡,完全是實事求是。
那個年代物質貧乏也是事實的,少油少肉絕對存在,勤勞人民就是不缺魚,為了多掙工分,勤勞農民利用收工後,帶領自己孩子去舀水捕魚.螃蟹.田螺,那時都是原始舀水一段段把河道隔幹取幹捕魚,根本沒有現在網魚技術,都是靠苦力捕魚,吃魚一點不成問題。父母還把鯽魚.泥鰍等魚醃製曬乾,以前用這些醃製魚配稀飯是家常飯菜。
-
14 # 家家傳
本人50年代過來的,六七十年代確實那裡有水即有魚,取之不盡有點誇張,但與現在比確實是天壤之別,我們小時候去戽魚,釣魚,欄魚,網魚,摸魚,什麼都做過,特別是不上學的時候,星期天和假期,還有老師去開會(我村有四個年級只一個老師)我們都去抓魚,而且都是滿戴而歸,不論什麼魚,大小一律收,可高興了!
-
15 # 平和286679958
山東的,也就是莫言吃煤塊的年代,我們濟寧吃的除了小麥,就是大米,微山湖就是個大魚塘,只要想吃,要多少有多少,我們家一鍋一鍋的燉!
-
16 # 大海濤濤齊天湧
60、70年代,小河裡有魚蝦是真的,我們從小到水溝裡撈到小魚蝦,小蝦煮黃瓜很好吃!晚上點松幹火抓青蛙。而大人們在小河圍堵河段排幹水抓魚!隊裡有水塘養魚,稻田裡也養魚,每年稻田稻塾了排幹水時,可收穫很多手掌大的鯉魚,各家將分到的魚曬乾用火子烤香慢慢吃!不是那年代的年青人是想象不到的。
-
17 # 亮大叔A
69年回老姥爺家,門口有一條河,裡面魚和王八特別多。北方人不會吃。村裡人把王八蓋放米麵缸裡,米麵就不生蟲子。我回家時帶了兩隻大王八養著玩。鄰居是天津人,看到了和我父親商量說要治病。我就給了他家了。後來我看到他們家把血泡了酒,肉燉的吃了。
-
18 # 樹浦自忠
如果用野生魚類來衡量生態環境,那麼現在的自然環境只能打零分!因為現在幾乎沒有野生魚和水生物了!當年那個豐富程度現代人是無法想象的。我們作為老年人說出了,相信的人也不多。我只能告訴大家那時的魚太多太多了!多到不值錢的地步。大家自己發揮想象力吧!
-
19 # 痴騎朽翁
有一些順口溜,你可能沒有聽說過,這些順口溜就是:
棒打狍子瓢舀魚
野雞飛到飯鍋裡
你品!
你細品!
你仔細品!
回覆列表
真的,2000年前我沒上初中,每天發大水我都會去水溝裡撈魚,什麼鯉魚,草魚,鰱魚,胖頭魚都撈過。
有時候長輩們犁田,我們跟在犁後面能撿到滿滿的一桶黃鱔。
每年下了大雨長輩們都會拿個“擺爭”去搞魚。我們小孩子只能搞個魚網,或者竹編網,找一個口比較窄水比較急的地方,一天下來都有幾十斤魚。
05年開始吧,不知道哪個缺德的把福壽螺帶回來,導致福壽螺太量入侵,村裡大量使用一種叫“湖南丹”的農藥,還有一種除草劑,差不多都滅絕了。
也有可能是我不在老家不瞭解情況吧,去年發大水聽說有人搞到幾十斤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