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龔說勢

    我個人名下有十幾項專利,發明專利也有幾個。是的,我也認為很多實用新型的專利含金量不高,但是最起碼代表我自己,我們的東西還真不是忽悠。

    但是,現在我們的企業並不是很大,說的形象一點,算是在溫飽線上掙扎吧,所以我對技術創新還是模式創新有比較深刻的理解。

    模式創新來的快,要麼爆炸性發展,要麼迅速死亡。說白了就是模式這東西必須得快,要是慢了,其他人就有可能使用現成的思路搞定你了,資金是模式的大敵。資本大鱷一進入,什麼模式都被碾壓。

    技術創新來的慢,但是很難死亡,除非犯了致命錯誤。而且技術創新的致命錯誤很難犯,因為技術是嚴謹的。資本很難碾壓技術創新企業,所以資本最喜歡對技術創新企業巧取豪奪,變成他們旗下的東西。

    大概的意思就是這樣,詳細說,一天一夜也說不完。

  • 2 # 供應鏈合作型商務

    因為中國經濟轉型發生重大變化,原有的產業鏈結構將要發生變化,所以,企業要改變商業模式,初創公司先行一步。

    創新新概念

    在工業化初期,經濟學的創新概念是生產要素重新組合。在中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網際網路+、《中國製造2025》一系列重大政策背景下,創新概念是企業轉型網際網路運營和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的創新就是產業鏈要素重組,包括了網際網路生產領域、流通領域和消費領域。這是涉及到一個產業鏈模式的問題,而不僅僅是一個企業商業模式的問題。

    今天的創新概念是在資訊科技時代和工業化時代並存的新時代,創新同時涉及到資訊要素和生產要素,而且貫穿整個產業鏈。這些資訊要素和生產要素不僅影響城市和工業部門,也影響農業生產部門,並且改變了城市與農村的社會經濟關係。

    發明與創新

    如果發明專利不能有效商業化,再多專利也只是個擺設,無法轉化為市場需求。

    在大變革時代,創新比技術更重要,特別是用錢可以買得到的技術。因為創新具有很強的環境特徵,而技術本身的特徵始終不變,創新和技術一起隨著外部條件發生變化而改變。技術通常是指技術應用創新,而不是指像人類重大發明,比如“蒸汽機”、“電”。

    分享我的實踐路徑,對數字化重構產業鏈結構進行研究能夠取得研究成果,找到內含商業規則、原理方法和技術特徵的商業模式。按照國家智慧財產權局最新《專利審查指南》規定,這種商業模型可以申請發明專利,並授權給網路科技公司開發出電子商務平臺和數字化管理軟體產品,研究成果實現商業化。與此同時,新開發的平臺和軟體都可以申請實用新型專利。然後,這些產品和服務應用於生產性服務的初創公司和傳統制造業企業的轉型工具。比如,從事傳統產品生產的企業轉變為網際網路公司結構,在原有產品生產的基礎上,透過產品功能屬性的要素重組,可以挖掘產品的新功能、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產品。

    科技創新不一定是指發明新技術,應用原有技術創造新功能和新市場同樣是科技創新。有了新的產品功能就很有可能會產生新的市場,甚至傳統產品都可以透過要素挖掘都可以發現新市場,例如,直升飛機原本的發明被用於戰爭武器和運輸工具功能,而現在被用於航空拍攝工具和兒童玩具功能,如陀螺儀技術就不是新技術。

    改變產品功能來開發新市場,重在發現產品要素與潛在市場匹配的可能性,這就是創意。能夠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就是創新。然後,開始行動(startup)就是創業。

  • 3 # 中力知識

    這是一個偽命題,並不能簡單粗暴的去比較誰的成功性更高,以我個人以往的從業經驗來說,我見過很多技術創新成功的,也見過很多商業模式創新成功的。換個角度來看,技術創新相較於商業模式創新有它的自身優勢,例如有比較高的技術壁壘,擁有獨立的智慧財產權,獲得的是壟斷競爭的優勢。對於競爭對手來說,模仿的可能性就比較小,保護了自己的市場份額和最大利益。而商業模式的創新比較容易被模仿,甚至超越,但是這只是從技術壁壘的角度來看。技術創業的難點在於從產品的研發到生產到市場化運營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週期,像我們有一位客戶是做航空這塊的研發的,他們在前期的研發花了七年的時間,一般的企業是沒有這樣的財力或者人力去支撐到真正的公司的運營或後期市場化的投入。所以,這兩者並沒有絕對的誰的成功性更高。

    那麼什麼樣的企業能夠獲得成功,第一,有較好的市場嗅覺和市場敏感性;第二,有較好的市場反應速度,例如產品的研發、升級、生產、推廣;第三,具備較強的市場營銷能力;第四,有較強的的生產能力;第五,對於客戶來說,要有比較好的服務能力,去保證客戶的穩定增長和新客戶的開發延伸。真正成功的企業一般都是具備以上幾點的,而不是單一的技術或者商業模式。如果它自身不能完全具備這幾點,那它可能會整合相關的資源或者渠道來補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拉松選手在比賽過程中,也會喝舉辦方提供的瓶裝水,這樣對身體好嗎,不怕炸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