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牧童

    一、話說當年日本處於幕府統治末期,資本化程度較高,大阪商人控制日本經濟命脈,幕府後期領主都缺錢,所以才有“大阪商人一怒,天下諸侯驚懼”。

    二、大阪當時是日本經濟的中心,各個國家的發展都有一定的規律性,每逢亂世商人的低位就會得到提升,就好比咱們的春秋戰國時期,歐洲中世紀也出現過此類情況。

  • 2 # 小銘童學

    日本當時處在幕府時期統治!大阪是當時日本的經濟文化中心!就好比民國時期中國的上海江浙!戰爭燒的是錢!沒錢你拿什麼打!這是命脈所在

  • 3 # 張宏傑

    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政治大於經濟,從春秋戰國開始,權力所有者就一直提防大商人大實業家經濟力量過大,對政府權力構成的挑戰,所以不但歷代大都採取歧視商人政策(比如規定商人一隻腳穿白鞋、一隻腳穿黑鞋),而且當一個商人足夠“肥”了之後,還非常可能會遭遇抄家罰沒之禍。

    沈萬三(1330—1376年,元末明初大富商)

    沈萬三的傳說,典型地說明了中國社會的這種規律。因此中國商人歷來沒有安全感,無法培養起企業家精神,有了錢就趕緊買地捐官。賴肖爾說:“從財源上看,中國本來有希望出現新的事業,但是力量強大的中央集權政府課稅過重,吞噬民營事業以為國家壟斷的例子在歷史上屢見不鮮。這樣一來,個人和集團的自發熱情完全被政府熄滅,阻止和妨礙了建立高效率的強大企業。”

    而傳統日本因為集權不夠,統治者無力控制商人,甚至經常被商人控制。以至出現“大阪商人一怒,天下諸侯驚懼”這種說法,這在中國是不可想象的。這導致日本傳統社會商品經濟程度很高,商人更有安全感,更願意擴大投資,更容易影響諸侯的政治決策。這是明治維新時期日本經濟實現順利轉型的一個歷史基礎,也是日本人企業家精神的一個生長基礎。“把日本的商人,特別是富裕農民與中國對比時,他們比由政府徵收企業和課以重稅的中國商人、農民具有更大的安定感,其結果培植了日本商人和富裕農民今天所謂的企業精神。他們肯對產業和商業進行長期投資,反之中國商人和農民則醉心於透過高利貸和單純的商業交易,取得短期的利潤,同時大多把剩餘利潤用來購買土地,認為這才是唯一安全的長期投資方法。”

    參考資料:賴肖爾著《近代日本新觀》,三聯書店,1992年,第41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潮汕美食“鼠殼粿”你聽說過嗎,有怎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