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武器介紹

    先說伊比利亞半島。1366年,法國與英國締結Brétigny和約,戰爭暫告段落。以布列塔尼軍閥Bertrand du Gueschlin為首的武裝團伙無事可做。查理五世為了避免他們在國內作亂,採用輸出暴力的策略,將他們打發到阿拉貢協助佩德羅四世對抗卡斯蒂利亞。卡斯蒂利亞國王“殘暴的”佩德羅是英國盟友。此時,他的異母私生兄弟特拉斯塔馬拉的恩裡克正在阿拉貢支援下叛亂奪位。蓋克朗的參戰扭轉了卡斯蒂利亞內戰的局面。英國為了保住盟友,由黑太子帶領加斯科涅武裝參戰。伊比利亞半島的兩佩德羅之戰,在1366年演化為英法為了不撕破和約下的代理人戰爭。黑太子就是在伊比利亞半島染病,一蹶不振。加斯科涅後院失火,領主紛紛倒向法王。卡斯蒂利亞的佩德羅最終被恩裡克奪取王位。卡斯蒂利亞轉而與法國結盟,並與阿拉貢和親。過了一代人,兩個王位都由特拉塔斯馬拉家族獲得,最終走向聯合的西班牙。

    另一個伊比利亞王國葡萄牙,1383年,開國勃艮第王朝的最後一位直系國王費爾南多一世病故。他的女婿卡斯蒂利亞的胡安二世(特拉斯塔瑪拉的恩裡克之子)以妻子的權利,前去繼承王位。葡萄牙國內貴族和市民階層不願王冠落入卡斯蒂利亞之手。他們以費爾南多異母私生兄弟阿維茲騎士團長若望為首抵抗卡斯蒂利亞。卡斯蒂利亞重兵壓境,並有阿拉貢和法國作為同盟。葡萄牙向英國發出援助。當時英國攝政是剛特的約翰,他的妻子是“殘暴的”佩德羅之女,他對卡斯蒂利亞王位抱有幻想。英國也不能接受葡萄牙被親法的卡斯蒂利亞兼併,伊比利亞王國全部成為法國盟友。因此在國內財政吃緊情況下,英國還是派出了一支人數少,但都有英法戰場豐富作戰經驗的部隊增援葡萄牙。1383年,葡萄牙在英華人指導下,在Aljubarrota,重複了英國在克雷西和普瓦捷的勝利,重創卡斯蒂利亞。若望登上王位,開創了阿維茲王朝,並娶了剛特之女菲利帕,全力支援剛特對卡斯蒂利亞王位的主張,雖然最終沒有成功。英葡締結的盟約持續至今,是國際關係史上最長久穩固的。

    帝國方面,布拉班特公國是愛德華三世開戰之前在大陸的根據地。愛德華被皇帝巴伐利亞的路易任命為帝國德意志部分的總代理(Vicar-general)。除了波希米亞國王盧森堡的瞎子約翰,其他帝國大諸侯都宣誓效忠愛德華,共同對抗法國。佛蘭德伯爵領地一半屬於法國,一半在帝國內。雖然伯爵親法。但佛萊芒強大的市民階級因為依賴英國羊毛進口,一度迫使伯爵流亡法國。根特市民與伯爵的對抗持續數十年。但到了百年戰爭結束,低地國家成了瓦洛瓦王室旁支勃艮第公爵的獨立王國。勃艮第還得到了帝國內的勃艮第伯爵領地(與屬於法國封邑的公爵領地不同,相當於今天的弗朗什孔泰)。勃艮第這一巨大的產業基礎卻是頭腦簡單的約翰二世為自己的小兒子腓力打下的,並得益於以後數代公爵對百年戰爭局勢的利用,與靈活有效的外交手段。相比之下,一開始愛德華三世的撒錢式外交被事實證明極不可靠,無法持續。最後統一的西班牙,和勃艮第都便宜了奧地利,這是意外的一個結果。帝國與法國交界的其它部分,洛林公國在這個時期是法國的堅定盟友,一位公爵為法國戰死在克雷西。南希與巴黎、第戎的聯絡遠比與德意志更為緊密。南希的宮廷語言是法語,公爵常住巴黎。洛林作為帝國諸侯,幾乎沒有德意志色彩。

    有人把義大利北部十四世紀中葉到十五世紀中的歷史稱為義大利的百年戰爭。阿爾卑斯山以北的強權被英法百年爭牽制,無力南顧。教皇遠在阿維尼翁,1377年格利高裡十一世重回羅馬不久就病故,教廷內部的矛盾導致連續選出兩位教皇,一位留在羅馬,一位回到阿維尼翁。各國分別站隊,支援不同的教皇。法國及同盟支援阿維尼翁一系,他們對立的英國帝國等則支援羅馬一系。教廷矛盾在國際政治的催化下,造成了持續四十年的西方教會大分裂。教皇國勢力在百年戰爭時期可以說達到低谷,內部被對立的各派世俗勢力實際控制。在沒有外部勢力和教廷干涉的背景下,北義大利的城邦互相自由擴張兼併。與阿爾卑斯山以北的西歐不同,義大利城邦不靠封建制度集結軍隊,而依賴職業僱傭兵。百年戰爭間歇期間的無業軍人,除了伊比利亞半島,到義大利謀求僱傭兵生涯也是重要出路。著名如英華人Sir John Hawkwood,在米蘭,佛羅倫薩,教皇國的多方衝突中數易其主。這些僱傭兵加劇了義大利的混亂,能維繫一方穩定的強人脫穎而出,如米蘭統治者Giangaleazzo Visconti順時而為,把本來已經在事實上由家族世襲統治的城邦,變為國際認可的君主制邦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生難得一知己,請問你的知己你覺得可信度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