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善者無名
-
2 # 書海里游泳的魚
短命的公子扶蘇
公元前210年,第五次出巡的秦始皇病倒在沙丘。多疑的嬴政,自感大限將至。他清楚的記得,一代梟雄趙武靈王就是在這裡遭遇政變,最後被活活餓死。
這個地方的確有點不吉利。始皇帝仰臥在床榻上,不甘心的看著屋頂,命人叫來了趙高立下了傳位長子扶蘇的遺詔。
不成想,趙高和丞相李斯發動“沙丘政變”,修改遺詔立胡亥為帝,公子扶蘇、大將軍蒙恬賜死,寬厚仁慈的扶蘇糊里糊塗的死去。
如果扶蘇不死,順利繼位,秦朝還會不會二世而亡?1.扶蘇雖仁慈,但威望不一定服眾扶蘇雖為長子,秦始皇並沒有立他為太子。他反對父皇焚書坑儒,請求尊重儒士的意見,讓嬴政感覺扶蘇懦弱無主見。
其實扶蘇也是一個沒有什麼魄力的人,老爹表面上雖然不喜歡他,但派他去長原協助大將軍蒙恬,有50萬軍隊保障,他竟然不聽眾將士的勸阻,輕易相信了趙高和李斯的忽悠,竟然真的服毒自殺,可想而知千瘡百孔的大秦帝國在他手裡能如何?
2.制度的枷鎖扶蘇很難打破秦朝雖然歷經幾代人的努力,完成了表面的統一,可是六國傳統勢力的反撲一刻也沒有停止,六國貴族不少變身地方勢力。大秦嚴苛的律政,老百姓也懷念六國自由散漫的生活。
秦朝靠“法家”治國,從上到下,形成了維護秦朝貴族勢力的一些律令,扶蘇如果為帝也只會做些調整,根本無法觸及本質,一些深層的矛盾也無法解決。
3.文官體系的制約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創性的設定了一些文官制度,形成了比較完備的體系。這個制度,始皇帝在的時候比較順暢,比較威望在那裡擺著呢。可強人倒下了,這些人就不買賬了。
趙高一個閹人中車府令就能和丞相李斯聯手偽造遺詔,李斯為了能繼續享受權力,也敢拉著皇帝的屍體祕不發喪,並將扶蘇、蒙恬穩定在邊境。
歷史沒有如果,我們不能在知道答案了以後,再去反推歷史。扶蘇有做皇帝的身份,可沒有機遇,搖搖欲墜的大秦這首戰船已經不堪重負。兩年後,劉邦起義,六年後,漢朝就建立了。歷史的車輪是向前的,誰也無法阻擋。
-
3 # bayreuth
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去分析公子扶蘇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是不是真如後世所傳頌的那樣可以力挽狂瀾的人。
公子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因為他父親一輩子沒有立皇后,所以扶蘇就又是嫡子。血統純正,身份絕佳。而且,秦始皇也確實一開始就把他作為接班人來重點培養。召集了當時天下的大儒來教導扶蘇,在儒家思想薰陶下,扶蘇待人寬厚,施仁政重信,有政治遠見。而且,其本人性格正直剛毅,並且屢次向秦始皇直言不諱,不懼觸犯龍顏,得到朝堂和民間百姓的讚譽。
另外,在軍中威望甚高。因為坑殺四百六十餘犯禁者一事,秦始皇大怒,貶到上郡軍中,蒙恬帳下效力。扶蘇也展示出優秀的軍事能力,深得軍中士兵和蒙恬的敬重。
可以說,各方面來說扶蘇作為接班人是眾望所歸四海誠服。
有此可以預見,扶蘇回朝可以有資本有威望來扭轉當時已經岌岌可危的朝局和動盪的社會。而一旦繼位,掌握權利,會實施一系列的儒家思想,仁政愛民,休養生息,重整朝綱,任用賢明。畢竟,秦始皇死的那會,秦朝還沒有到病入膏肓的地步,還是有挽回的餘地的。文有李斯,武有蒙恬,內外同心協力,大秦帝國還是會繼續書寫自己的歷史。
-
4 # 臥牛說歷史
大多數人看待秦國繼承人問題,是站在後來者的立場上。我們知道秦朝讓胡亥“玩”蛋了,所以覺得換扶蘇當秦二世也許秦朝還有救。
這就有點考慮不周全了。
秦朝滅亡,不僅僅是胡亥的問題,自身便有很大隱患。秦國制度(這裡指軍功爵位)適用於戰爭混亂時期,在大一統環境可以說百害而無一利。
但軍功是秦國的立國之本,沒有那麼容易革除的。
秦法確實嚴苛(法永遠是統治者的工具,跟老百姓沒關係),這一點是洗不掉的。秦國百姓苦慣了,六國的人可不行——那麼必然有怨恨。
劉邦是在秦始皇死前逃亡大山中的,張良數次刺殺秦始皇安全逃走,六國遍地的“匪寇”,無不訴說秦國制度的弊端。
秦始皇剛死,陳勝吳廣就反了,這個鍋怎麼也扣不到胡亥身上。
再說扶蘇一定能扭轉大局?秦國用了上百年六位君王才一步步變強變大,足見“改革”的難度。扶蘇有這麼魄力去改革秦朝制度?我是懷疑的。
秦朝制度不改,扶蘇頂多推遲秦朝滅亡時間罷了。
-
5 # 槐蔭樹下的老曹
首先,我們來看看扶蘇這個人的所作所為。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術士侯生、盧生因為自己的騙局無法繼續下去,選擇逃亡。這導致其他四百六十多名同樣靠行騙度日的術士被秦始皇抓獲,並且在咸陽活埋。
而針對這一事,扶蘇曾上書勸諫秦始皇說:"天下剛剛安定,邊遠地區百姓尚未歸附,儒生們全誦讀並效法孔子的言論,而今陛下卻用嚴厲的刑法處置他們,臣擔心天下會因此不安定。希望陛下明察。"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巡行天下,行至沙丘時病重,秦始皇命中車府令趙高寫遺詔給扶蘇,讓扶蘇將兵權交給蒙恬,趕快回咸陽主持喪事並繼承帝位。
當時遺詔已經封好,還沒來得及交給使者送去,秦始皇就去世了。
秦始皇死後,趙高和丞相李斯等人與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陰謀篡改秦始皇的遺詔,立胡亥為太子, 同時偽造一封遺詔賜給扶蘇,列舉扶蘇和蒙恬的罪過,命令他們自殺。
扶蘇看到遺詔內容,就哭泣著走入內宅,準備自殺。
蒙恬阻止扶蘇說:"陛下如今在外,還未立太子,派我率領三十萬大軍把守邊疆,讓公子你來監督,這是關係天下安危的重大任務!如今只因一個使臣到來,你就想自殺,你哪裡知道這不是奸詐的詭計呢?我請求你重新去請示一下,等請示之後再死也不遲!"
從流傳下來的這些關於扶蘇的記載,我們可以發現,扶蘇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把騙子等同於儒士,而反對使用法制手段,那麼,可想而知,面對所謂的“農民起義”,實際上是六國舊勢力復辟,扶蘇會採取什麼措施呢?
他會不會心懷仁義而去與這些復辟勢力講道理、談理解呢?
那麼,復辟勢力可能和他講仁義嗎?復辟勢力可能和他講道理、談理解嗎?
再說,即便有蒙恬在一旁阻止和提醒,要他謹防有詐,他卻仍然選擇不去證實真假,而別人要他自殺,他就自殺,這是個能幹大事的人嗎?他是一個帝王之才嗎?
所以,如果秦始皇早封扶蘇為太子,或者早讓扶蘇回朝,會是什麼樣子呢?
婆婆的鞋,老樣子。
-
6 # 玉之溪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這是秦始皇嬴政沒考慮到的一個問題,當初他沒有按照法律確定繼承人,病亡之前,指定繼承人的詔書走不出秦始皇嬴政的臥榻之地,造成了政治危機,被投機的趙高和李斯篡改懿旨,逼死復甦和蒙括,最終將大秦推入萬丈深淵。
秦始皇當初,平定天下,他五巡天下,難道真的是去遊山玩水嗎,這個問題我看不是這樣的。古時候出趟遠門是很費事的,遠遠沒有現代人遊山玩水的樂趣,是很辛苦的。 秦始皇五巡天下,走過之地全部都是北滅六國的險要之地,是去穩定大局,加強國家整合力度之舉。路上所見所聞,也是他在今後政策調整的依據。 至於秦始皇罰公子復甦去北方防禦匈奴,是為了讓他積攢軍功,掌握軍隊的。 當時秦始皇由於統一六國後需要做的事情太多,整合六個國家的事情,難免勞役過重,公子復甦向秦始皇嬴政諫言,減輕勞逸,這和當時的情況不相符,因而發生爭執,被秦始皇發配到了北境守長城。他這樣做完全是在保護復甦,使他免受挑唆,造成不良後果,同時是讓復甦積攢軍功,掌握軍隊。天下勞逸之苦,由自己承擔。做好萬世之統的基礎。但是事與願違,他病倒了,被投機的李斯和姦宦趙高,把持了朝政,最終復甦都沒有登上舞臺就被逼死。反之如果當初做到萬全之策,復甦順利登場,我想秦朝的危機是會化解的。原因有三:一是不會發生大肆屠戮贏氏皇族的事情發生,也不會有指鹿為馬的扭曲政治發生,能臣良將不會離心離德;二是不會發生軍心動搖的事情發生,當時的蒙括是秦軍統帥,他的死直接導致,秦軍士氣的崩潰;三是扶蘇當皇帝可以漸漸減輕勞役,使民心漸漸平和,不至發生大澤鄉戍卒造反的事情,就算有秦朝秦始皇的執政班底還在,可以迅速化解。
-
7 # 楚王愛音樂
秦始皇不是因為沒有立太子的原因,而是因為沒有立皇后。
過早的立太子,不是咒自己死嗎?而且,歷朝歷代立太子的時間也無法確定。
如果立了皇后,皇后可以在皇帝死了但沒有立太子的情況下,召集皇室成員做出決定。
秦始皇因為有他母親和嫪毐這個問題的陰影,所以不願意立皇后,甚至後宮嬪妃到現在也找不到姓名記錄。
所以,以後的朝代都是要立皇后的。
秦始皇錯在沒有立皇后,沒有立皇后,立太子的問題才會變得複雜而且無解。
回覆列表
秦始皇被後世之人稱為千古一帝,這位千古一帝奮六世之餘烈,一舉滅掉六國,開創了中華民族大一統的時代。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他的豐功偉績自不必多說,在世之時,他還很喜歡全國各地到處巡遊。然而不幸的是,當他有一次巡遊到沙丘的時候,因身體不支,驟然離世。
秦始皇離世前,曾下令讓扶蘇回來,可這時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登場了,這人就是中車府令趙高。趙高是胡亥的老師,非常喜歡權力,深知一旦扶蘇即位,自己登上權力巔峰的夢想就會泡湯。因此,他將目光投向了李斯。
李斯是秦王朝建立的大功臣,並且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而扶蘇則更傾向於儒家文化,同時扶蘇與大將軍蒙恬走得非常近。李斯深知,如果扶蘇即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恐怕就不會是自己了,而是那位大將軍。
基於此,趙高三言兩語就說服了李斯,讓李斯與自己一起,更改詔書,立胡亥為帝,而且,為了避免以後發生危機,他們還合謀,以秦始皇的名義,賜死了扶蘇。
胡亥即位之後,開始了他奢靡的生活。為了更好的享受生活,胡亥直接當起了甩手掌櫃,對國事全盤交給了趙高來管理。
趙高當然是樂此不疲,但他也很害怕沙丘的事情公諸於世,於是他開啟了殘暴模式。但凡是稍有拂逆,趙高便揮起屠刀。可憐那些個忠臣名將,一批批地倒在了趙高地刀下,就連當年幫著胡亥上位的李斯也未能逃離魔掌。
趙高在朝堂上搞得腥風血雨,而天下也沒閒著,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了。一時間反秦的風暴席捲了全國。在這場風暴中,看似強大的秦王朝並未支撐多久,便轟然倒塌。秦,二世而亡!
這種制度在戰國時與其他諸國爭霸時,產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最終使得秦國能夠滅六國而統一天下。但是這種制度是一種戰時制度,一旦進入和平時期,這種制度的弊端也就顯現出來了。
秦統一天下後,整個秦王朝陷入了一種迷惘的階段。秦始皇忙於搞郡縣制,忙於壓制六國貴族死灰復燃。但他的做法是以鐵血手腕來鎮壓,以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餘威,自然能夠鎮住場子,但到了秦二世,整個朝堂已經不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沒有能力去管理好整個國家。而底層人民也沒有翻身的機會,因為沒有戰爭,沒有新的土地,那些軍功制度就形同虛設。同時,秦的嚴酷法制,也壓得人們喘不過氣來。
所以說,秦的滅亡並非亡於胡亥、趙高的亂政,而是亡於秦制。胡亥與趙高只是加速了秦的滅亡。
誠然,扶蘇或許真如歷史記載那樣的寬仁,但這種寬仁並不意味著就具有強大的理政能力。而關於扶蘇的政治能力,在歷史上其實並無記載。
但我們通過扶蘇的自殺就能知道他的政治水平其實非常有限,僅憑一封詔書就要得了堂堂千古帝王長子的性命,其政治能力又能強到哪裡去?
即便是他具備一定的政治能力,如果想要改變這種局面,就必須做一件事,那就是變法!原因是我們都知道原有的秦法已經不適合當時的環境。
但是變法並不是那麼容易的,自古以來能夠變法成功的實在是鳳毛麟角。秦國奮六世之餘烈才統一了全國,經歷瞭如此長的時間,商鞅變法後的那些既得利益者,必將成為如今變法的障礙,就像當年的老氏族一般。
阻力如此之大,即便扶蘇有心變法,這個時間也可能是十年甚至數十年才能成功,而當時的天下能夠給他這麼長的時間嗎?
而如果扶蘇正常即位,以他的性格,必不會濫殺大臣,這也就意味著秦王朝至少還有能力抵禦反秦勢力的攻擊。那麼,無論是陳勝吳廣,還是劉邦項羽,想要滅亡秦王朝,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這也只是能夠延緩滅亡的時間而已,大勢不可逆,秦法根深蒂固,非一朝一夕可以改變,歷史的潮流非人力可以阻擋。
所以,秦始皇當年如果早封扶蘇為太子,或者早讓扶蘇回朝,那麼扶蘇極大可能會正常即位,成為秦二世,加之施以仁政,或許能夠稍微緩和當前的矛盾,能夠延緩秦王朝的滅亡,但無法阻止歷史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