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地說還是有磨合期的。只是所謂磨合的概念和以前不一樣罷了。
最早的磨合期概念來自中國七十年代出版的《汽車駕駛員手冊》,當時的新車出廠,因為加工精度的原因,缸筒、活塞、活塞環以及曲軸、變速箱齒輪等需要頻繁接觸摩擦的金屬部件通常帶有細微的毛刺。需要經過一個比較長的時間進行熱車磨合,磨掉毛刺並排出鐵屑。當時這個過程被規定為5000公里,要求在5000公里之內時速不得超過80公里,並儘量維持勻速行駛。5000公里後更換機油,車輛才允許正常使用。
從現在的工藝水平來看,無論是材料還是加工精度方面,零部件表面光潔度已經大大提高,所謂的毛刺幾乎不存在。剩下的僅僅是欠缺冷加工之後的熱膨脹契合。讓車輛在熱機情況下各部件之間達成一個更好的緊密度平衡。這是現代意義的磨合期,大約定義在2500公里左右。主要的要求是在2500公里之內發動機轉速儘量控制在4000轉以下,避免瞬間的高溫高壓造成熱機環境不均衡,影響摩擦面的順滑度。無論什麼排量,4000轉是可以達到很高的時速的,所以繼續按照40年前的標準去跑磨合是沒有必要的。
建議的磨合期標準,其實就是看住轉速錶,在2500公里之內避免急停急起。除此之外,可以完全按照正常狀態去使用車輛。另外也不必2500公里就更換機油,因為鐵屑極少,第一次保養在5000公里換油即可。
嚴格地說還是有磨合期的。只是所謂磨合的概念和以前不一樣罷了。
最早的磨合期概念來自中國七十年代出版的《汽車駕駛員手冊》,當時的新車出廠,因為加工精度的原因,缸筒、活塞、活塞環以及曲軸、變速箱齒輪等需要頻繁接觸摩擦的金屬部件通常帶有細微的毛刺。需要經過一個比較長的時間進行熱車磨合,磨掉毛刺並排出鐵屑。當時這個過程被規定為5000公里,要求在5000公里之內時速不得超過80公里,並儘量維持勻速行駛。5000公里後更換機油,車輛才允許正常使用。
從現在的工藝水平來看,無論是材料還是加工精度方面,零部件表面光潔度已經大大提高,所謂的毛刺幾乎不存在。剩下的僅僅是欠缺冷加工之後的熱膨脹契合。讓車輛在熱機情況下各部件之間達成一個更好的緊密度平衡。這是現代意義的磨合期,大約定義在2500公里左右。主要的要求是在2500公里之內發動機轉速儘量控制在4000轉以下,避免瞬間的高溫高壓造成熱機環境不均衡,影響摩擦面的順滑度。無論什麼排量,4000轉是可以達到很高的時速的,所以繼續按照40年前的標準去跑磨合是沒有必要的。
建議的磨合期標準,其實就是看住轉速錶,在2500公里之內避免急停急起。除此之外,可以完全按照正常狀態去使用車輛。另外也不必2500公里就更換機油,因為鐵屑極少,第一次保養在5000公里換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