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出歷史中的不得已

    對不對,要看最後的結果如何。官渡之戰後,袁氏兄弟都抱著攘外必先安內的心思打內戰,是他們不知道兄弟同心,其利斷金的道理嗎?非也!袁氏兄弟的手下,如果投降曹操,都有活路,但如果被另外一方取勝,則必死無疑,而袁氏兄弟被情勢所逼,只能死鬥!結果就是遺笑千年。相同的例子,明末的南明時期,照樣殺的死去活來,後人笑其愚蠢,其實亂世中崛起的人物,怎會是蠢才?

    成功的例子也有,南宋初期,為了整合內部,趙構消滅的割據勢力數不清,但整合成功,能與金國相持,後人就不去指責趙構的攘外必先安內了。但被趙構消滅的割據勢力,當時也一樣會高呼:不要內戰,團結抗金。但歷史書不會站在失敗者一方,敗者自然無處說理。

  • 2 # 拂手戲紅塵

    這句話當然對,只是安內有不同方式,把內部敵對勢力剷除算一種安內。和內部敵對勢力暫時和談,集中力量先把外敵幹掉,然後內部繼續掐,這也是先安內的一種形式。總之,在外敵入侵之際,先保證內部安定團結一致對外才是上策。如果兩種安內都不選,而先去跟外敵死拼,內部又扯後腿,最後兩面受敵則必亡。明代崇禎就犯了這個錯。

    而老蔣前期選剷除安內方式,但日軍攻勢太猛太快,不給他完全剷除的時間,所以只能接受合作,統一對外。

  • 3 # 大寶0303

    這句話原則上是對的,但也不能死搬教條。面臨大敵當前,如果內部一盤散沙甚至內鬥,還有什麼力量對抗敵人,這是必需先安內的。但如果內部矛盾不易調和,而對外矛盾遠大於內部矛盾,內部絕大多數人對形勢都有清醒的認識,能識大體顧大局,就應停止一切紛爭一致對敵,抗日戰爭時期的國共合作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4 # 為國憂而憂平凡人

    攘外必先安內,個人觀點認為是決策是不對的。國家受到外敵入侵,最佳決策是,號召全國公民同仇敵愾,一致禦敵!直至消滅來犯之敵。結束戰事,關門民主協商,擇優執政為民方為上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朱之文老師為什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