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個誤解,認為多爾袞才是努爾哈赤的繼承人,至少是有繼承皇位的資格。實際上,多爾袞既沒有繼位的實力,更沒有繼位的資格。
在多爾袞的一生中,先後經歷了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帝王的去世。在這兩次權力交接的過程中,多爾袞都是差點連命都保不住。哪裡還有什麼保住皇位的假設呢?
我在另一個回答裡也說過,清朝初年,皇帝的權力基礎是八旗。八旗的旗主,都必須是皇帝的嫡子——唯一例外是舒爾哈齊一脈,畢竟也算是原始股東了。
這裡的嫡子,有嚴格定義。必須是大福晉的兒子。努爾哈赤先後四個大福晉,留下了褚英(長子)、代善(次子)、莽古爾泰(第五子)、德格類(第十子)、皇太極(第八子)、阿濟格(第十二子)、多爾袞(第十四子)、多鐸(第十五子),共八位嫡子。剩下還有八個庶子,頂天了也就做個小旗主。
注意:多鐸是努爾哈赤眾嫡子中最小的。其實,還有個比多鐸小的第十六子費揚果,因為是庶出,根本排不上號。
女真也有類似蒙古的“幼子守灶”傳統。嫡幼子要麼就分走最多的財產,要麼就直接繼承名位(如果是皇家,自然就是皇位了)。所以,多鐸確實有資格繼位。
而且,努爾哈赤生前也確實更寵愛多鐸,多鐸受封爵位也比多爾袞早。努爾哈赤晚年只保留一個鑲黃旗,是與多鐸共同統領的。那個意思也很明顯了,努爾哈赤去世後,就是多鐸獨領鑲黃旗。而多鐸的兩個兄長阿濟格、多爾袞,共掌正黃旗。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多鐸的分量。可惜努爾哈赤死時,多鐸還未成年,根本輪不到他繼位。
畢竟,清朝初年的貝勒王公們,都是屍山血海中拼殺出來的,連後來老成持重的代善在當時也是龍精虎猛。而多鐸空有繼位的名分,卻沒有繼位的實力。
甚至有傳,多鐸之母阿巴亥的殉葬,就是幾個大貝勒合謀的結果。所以,敢在努爾哈赤死後想著要繼位,多爾袞兄弟無疑是送死。
要知道,清初的兩代皇帝,為了權力連自己的親兄弟也能下手,努爾哈赤幽禁舒爾哈齊,皇太極清算莽古爾泰、德格類,都是毫不手軟。而多爾袞三兄弟能在皇太極時代平安度過,也在於他們都沒有實力做皇太極的對手。
單說多爾袞。在努爾哈赤死前,原計劃把他從正黃旗(旗主阿濟格)調到正藍旗,做旗主。這樣,努爾哈赤三個嫡幼子: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就能分領一旗。
而正藍旗原來的旗主杜度(褚英之子)則被調到兩紅旗——去做他親叔叔代善的小旗主。可這個計劃進行了一半,努爾哈赤去世了。也就是說,正藍旗旗主杜度被調到了兩紅旗,而多爾袞還留在正黃旗,正藍旗處於沒有旗主的時期。
這個節骨眼上,皇太極繼位,乾脆就把正藍旗分給了豪格。加上皇太極的兩白旗,等於兩父子坐擁三個旗。
不僅如此,皇太極還把多爾袞也收養了。對,雖然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但時年十四歲的多爾袞,是皇太極四捨五入的養子。
這時候,可以看看多爾袞的處境:
1、 未成年
2、 跟著親哥哥阿濟格混的正黃旗小旗主
3、 被疑似殺母仇人兼異母兄長收養
總之,多爾袞依舊平平無奇。但也正是在皇太極時期,多爾袞得到了提拔。皇太極提拔多爾袞出於什麼目的呢?無疑是分化瓦解另外三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保證自己大權獨攬。
皇太極繼位初期,是四大貝勒共同執政,皇太極只是四大貝勒中的一個。
皇太極死前,三大貝勒死了兩個,代善也被削弱的沒了脾氣。皇太極做到了大權獨攬。
皇太極死後七個月,清軍入關。
皇太極死得太突然了,千算萬算,沒到自己的壽數,也根本沒考慮過繼承人問題。這才給多爾袞鑽了空子。但這個空子,也差點又讓多爾袞丟了性命。
代善首先提議由豪格繼位。可豪格這個時候玩起了中原君主那套三辭三讓。豪格謙讓說,“福小德薄,非所堪當。”說完,自己走了。
這時候,可把兩黃旗急壞了。兄弟們推舉你,你弄個三辭三讓,可咱們是女真人,也沒玩過這個呀。直接把兩黃旗大臣給整的不會了。
既然豪格不堪託付,索尼、鰲拜也就索性按劍上殿,直接表態:我們都是先皇的人,必須由皇太極的兒子繼位。不然我們都死在當場——這就要玩集體自裁。兩黃旗是皇太極的親兵,皇太極死後兩黃旗要想保住地位不變,肯定得由皇太極的兒子繼位才能做到——別人繼位就得換旗,到時候,兩黃旗不定換成什麼顏色呢。這是關係到兩黃旗地位利益的根本問題。
所以,兩黃旗說不立皇子就死在當場,實際上不是自己死,而是暗示在場議論的諸王。
可索尼、鰲拜身份低微,多爾袞直接讓他們退下——我們家裡的事,你們別插嘴。
然後,阿濟格、多鐸就開始嚷嚷著讓多爾袞繼位。兩人是多爾袞的親兄弟,而多爾袞在皇太極時期,也很受重用,阿濟格雖然在三兄弟中年紀最長,卻被皇太極排擠——旗主之位被多爾袞替代,自己成了小旗主,早就失去了威望。
可多爾袞也不敢多說,畢竟外面的兩黃旗刀劍在手。而且,大殿內除了自己的兄弟倆,也其他人也都沉默不語。
這時候,多鐸又跳出來了,你要是不當皇帝,那我當。“若不允,當立我。我名在太祖遺詔。”
多爾袞沒想到,一個陣營的親弟弟,跳出來要和自己爭當皇帝。於是,多爾袞立刻說,不光你的名字在太祖遺詔,豪格的名字也在上面。“肅親王亦有名,不獨王也。”
這份傳說中的太祖遺詔,我沒找到。但可以想象,豪格是太祖努爾哈赤的孫子,連孫子輩的都在遺詔裡,那這份遺詔裡的人名應該不少。所以,多爾袞的意思是,以太祖遺詔做繼位依據,不合理。
多爾袞本想一句話,先把自己這邊的多鐸給壓下去。哪知道,多鐸不依不饒,接著說,如果不立我(嫡幼子),論年紀就應該立代善(嫡長子)。“不立我,論長當立禮親王。”
這話一出,多爾袞失望透頂。多鐸先祭出太祖遺詔,被多爾袞駁回後,又推出立長立幼的理論。但這兩套說辭,卻把親哥哥多爾袞排除在外了。
可見,多爾袞自家兄弟也不齊心。滿大殿沒人說話,都看兩人笑話。不過,既然提到了代善,代善也就不能裝糊塗了。
代善說,如果多爾袞做皇帝,挺好的。如果多爾袞不答應,那就立皇太極的兒子。至於我嘛,這麼大歲數了,折騰不起了。
“睿親王若允,中國之福。否則當立皇子。我老矣,能勝此耶?”
代善早年也曾被努爾哈赤給予厚望,但因為自己的不檢點,又被下罪,也早就沒有了繼位資格。到了皇太極時代,又被皇太極一步步削弱。等到皇太極死了,自己家族又是青黃不接,兩個能幹的兒子都已經不在人世,自己爭這個皇位又有什麼用呢?所以,代善就是抱定了中立態度,老老實實守著兩紅旗。
一時間,假客氣王豪格走了,嘴炮王多鐸、裝死王代善、乾瞪眼王多爾袞,僵在了當場。
濟爾哈朗提議,由福臨繼位。於是,大家全部贊成,並因為福臨年幼,由濟爾哈朗與多爾袞共同輔政。
全場看下來,多爾袞並沒有發揮多大作用。內部又多鐸跟他爭,外部有兩黃旗劍拔弩張。
其實,提出讓福臨繼位的人,是有爭議的。有人認為是多爾袞提出來的,有人認為是濟爾哈朗。我個人更認同是濟爾哈朗。一來多爾袞身在局中,讓他提議,不一定能得到全體的認同。二來,濟爾哈朗作為邊緣人,提出讓福臨繼位,自己是不帶利益關係的,更中立。
這樣一來,雖然多爾袞沒得打皇位,卻也更進一步,成為攝政王。而濟爾哈朗也由邊緣人物,進入核心。代善保住了自己的基本盤。多鐸一肚子怨氣。
最慘的就是豪格。本來,兩黃旗對其給予厚望,沒想到豪格這麼不中用,一下就失了人心。豪格就退了這麼一步,最終也就慘死獄中。
豪格不該退,多爾袞不該進。豪格退了,死了。多爾袞沒進,活了。
如果多爾袞當時步步緊逼,卻反而激發兩黃旗的反應,大家擁戴豪格。一時間豪格坐擁三旗,多爾袞兄弟兩白旗,就不是對手了。那時候,多爾袞的下場只會比豪格更慘。
綜上,第一次權力交接,多爾袞完全是任人擺佈,最終成為皇太極瓦解對手的一枚棋子。第二次權力交接,多爾袞因為在皇太極時代得到重用,以為有實力得到皇位。但真到了場上,發現不但對手更強,自己陣營內部也不團結。來了一次刀尖上跳舞。
其實,多爾袞還有第三次機會——清軍入關後,多爾袞威望如日中天,對手豪格也被除去,還把多鐸的旗份削去一半。這是,多爾袞掌握三個旗,比當年皇太極不遑多讓。
但在入關後的短短七年時間,根本來不及再向前邁進一步,多爾袞就在狩獵途中墜馬而死了。享年只有三十八歲。
很多人都有個誤解,認為多爾袞才是努爾哈赤的繼承人,至少是有繼承皇位的資格。實際上,多爾袞既沒有繼位的實力,更沒有繼位的資格。
在多爾袞的一生中,先後經歷了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帝王的去世。在這兩次權力交接的過程中,多爾袞都是差點連命都保不住。哪裡還有什麼保住皇位的假設呢?
我在另一個回答裡也說過,清朝初年,皇帝的權力基礎是八旗。八旗的旗主,都必須是皇帝的嫡子——唯一例外是舒爾哈齊一脈,畢竟也算是原始股東了。
這裡的嫡子,有嚴格定義。必須是大福晉的兒子。努爾哈赤先後四個大福晉,留下了褚英(長子)、代善(次子)、莽古爾泰(第五子)、德格類(第十子)、皇太極(第八子)、阿濟格(第十二子)、多爾袞(第十四子)、多鐸(第十五子),共八位嫡子。剩下還有八個庶子,頂天了也就做個小旗主。
而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都是努爾哈赤最後一個大福晉阿巴亥所生,一奶同胞。但若把這三兄弟分出個高低,反而是以最年幼的多鐸最高貴。注意:多鐸是努爾哈赤眾嫡子中最小的。其實,還有個比多鐸小的第十六子費揚果,因為是庶出,根本排不上號。
女真也有類似蒙古的“幼子守灶”傳統。嫡幼子要麼就分走最多的財產,要麼就直接繼承名位(如果是皇家,自然就是皇位了)。所以,多鐸確實有資格繼位。
而且,努爾哈赤生前也確實更寵愛多鐸,多鐸受封爵位也比多爾袞早。努爾哈赤晚年只保留一個鑲黃旗,是與多鐸共同統領的。那個意思也很明顯了,努爾哈赤去世後,就是多鐸獨領鑲黃旗。而多鐸的兩個兄長阿濟格、多爾袞,共掌正黃旗。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多鐸的分量。可惜努爾哈赤死時,多鐸還未成年,根本輪不到他繼位。
畢竟,清朝初年的貝勒王公們,都是屍山血海中拼殺出來的,連後來老成持重的代善在當時也是龍精虎猛。而多鐸空有繼位的名分,卻沒有繼位的實力。
至於多爾袞,在努爾哈赤眾多嫡子中,卻只是平平無奇的一個而已。甚至有傳,多鐸之母阿巴亥的殉葬,就是幾個大貝勒合謀的結果。所以,敢在努爾哈赤死後想著要繼位,多爾袞兄弟無疑是送死。
要知道,清初的兩代皇帝,為了權力連自己的親兄弟也能下手,努爾哈赤幽禁舒爾哈齊,皇太極清算莽古爾泰、德格類,都是毫不手軟。而多爾袞三兄弟能在皇太極時代平安度過,也在於他們都沒有實力做皇太極的對手。
單說多爾袞。在努爾哈赤死前,原計劃把他從正黃旗(旗主阿濟格)調到正藍旗,做旗主。這樣,努爾哈赤三個嫡幼子: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就能分領一旗。
而正藍旗原來的旗主杜度(褚英之子)則被調到兩紅旗——去做他親叔叔代善的小旗主。可這個計劃進行了一半,努爾哈赤去世了。也就是說,正藍旗旗主杜度被調到了兩紅旗,而多爾袞還留在正黃旗,正藍旗處於沒有旗主的時期。
這個節骨眼上,皇太極繼位,乾脆就把正藍旗分給了豪格。加上皇太極的兩白旗,等於兩父子坐擁三個旗。
不僅如此,皇太極還把多爾袞也收養了。對,雖然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但時年十四歲的多爾袞,是皇太極四捨五入的養子。
這時候,可以看看多爾袞的處境:
1、 未成年
2、 跟著親哥哥阿濟格混的正黃旗小旗主
3、 被疑似殺母仇人兼異母兄長收養
總之,多爾袞依舊平平無奇。但也正是在皇太極時期,多爾袞得到了提拔。皇太極提拔多爾袞出於什麼目的呢?無疑是分化瓦解另外三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保證自己大權獨攬。
皇太極繼位初期,是四大貝勒共同執政,皇太極只是四大貝勒中的一個。
皇太極死前,三大貝勒死了兩個,代善也被削弱的沒了脾氣。皇太極做到了大權獨攬。
皇太極死後七個月,清軍入關。
皇太極死得太突然了,千算萬算,沒到自己的壽數,也根本沒考慮過繼承人問題。這才給多爾袞鑽了空子。但這個空子,也差點又讓多爾袞丟了性命。
在討論誰做皇帝的時候,索尼、鰲拜帶著兩黃旗就把崇政殿圍起來了。代善首先提議由豪格繼位。可豪格這個時候玩起了中原君主那套三辭三讓。豪格謙讓說,“福小德薄,非所堪當。”說完,自己走了。
這時候,可把兩黃旗急壞了。兄弟們推舉你,你弄個三辭三讓,可咱們是女真人,也沒玩過這個呀。直接把兩黃旗大臣給整的不會了。
既然豪格不堪託付,索尼、鰲拜也就索性按劍上殿,直接表態:我們都是先皇的人,必須由皇太極的兒子繼位。不然我們都死在當場——這就要玩集體自裁。兩黃旗是皇太極的親兵,皇太極死後兩黃旗要想保住地位不變,肯定得由皇太極的兒子繼位才能做到——別人繼位就得換旗,到時候,兩黃旗不定換成什麼顏色呢。這是關係到兩黃旗地位利益的根本問題。
所以,兩黃旗說不立皇子就死在當場,實際上不是自己死,而是暗示在場議論的諸王。
可索尼、鰲拜身份低微,多爾袞直接讓他們退下——我們家裡的事,你們別插嘴。
然後,阿濟格、多鐸就開始嚷嚷著讓多爾袞繼位。兩人是多爾袞的親兄弟,而多爾袞在皇太極時期,也很受重用,阿濟格雖然在三兄弟中年紀最長,卻被皇太極排擠——旗主之位被多爾袞替代,自己成了小旗主,早就失去了威望。
可多爾袞也不敢多說,畢竟外面的兩黃旗刀劍在手。而且,大殿內除了自己的兄弟倆,也其他人也都沉默不語。
這時候,多鐸又跳出來了,你要是不當皇帝,那我當。“若不允,當立我。我名在太祖遺詔。”
多爾袞沒想到,一個陣營的親弟弟,跳出來要和自己爭當皇帝。於是,多爾袞立刻說,不光你的名字在太祖遺詔,豪格的名字也在上面。“肅親王亦有名,不獨王也。”
這份傳說中的太祖遺詔,我沒找到。但可以想象,豪格是太祖努爾哈赤的孫子,連孫子輩的都在遺詔裡,那這份遺詔裡的人名應該不少。所以,多爾袞的意思是,以太祖遺詔做繼位依據,不合理。
多爾袞本想一句話,先把自己這邊的多鐸給壓下去。哪知道,多鐸不依不饒,接著說,如果不立我(嫡幼子),論年紀就應該立代善(嫡長子)。“不立我,論長當立禮親王。”
這話一出,多爾袞失望透頂。多鐸先祭出太祖遺詔,被多爾袞駁回後,又推出立長立幼的理論。但這兩套說辭,卻把親哥哥多爾袞排除在外了。
可見,多爾袞自家兄弟也不齊心。滿大殿沒人說話,都看兩人笑話。不過,既然提到了代善,代善也就不能裝糊塗了。
代善說,如果多爾袞做皇帝,挺好的。如果多爾袞不答應,那就立皇太極的兒子。至於我嘛,這麼大歲數了,折騰不起了。
“睿親王若允,中國之福。否則當立皇子。我老矣,能勝此耶?”
代善早年也曾被努爾哈赤給予厚望,但因為自己的不檢點,又被下罪,也早就沒有了繼位資格。到了皇太極時代,又被皇太極一步步削弱。等到皇太極死了,自己家族又是青黃不接,兩個能幹的兒子都已經不在人世,自己爭這個皇位又有什麼用呢?所以,代善就是抱定了中立態度,老老實實守著兩紅旗。
一時間,假客氣王豪格走了,嘴炮王多鐸、裝死王代善、乾瞪眼王多爾袞,僵在了當場。
打破僵局,只能是全場唯一的局外人——濟爾哈朗。他是努爾哈赤的侄子,舒爾哈齊的繼承人,鑲藍旗旗主,皇太極的發小,並被皇太極提拔起來替代了對手阿敏。濟爾哈朗提議,由福臨繼位。於是,大家全部贊成,並因為福臨年幼,由濟爾哈朗與多爾袞共同輔政。
全場看下來,多爾袞並沒有發揮多大作用。內部又多鐸跟他爭,外部有兩黃旗劍拔弩張。
其實,提出讓福臨繼位的人,是有爭議的。有人認為是多爾袞提出來的,有人認為是濟爾哈朗。我個人更認同是濟爾哈朗。一來多爾袞身在局中,讓他提議,不一定能得到全體的認同。二來,濟爾哈朗作為邊緣人,提出讓福臨繼位,自己是不帶利益關係的,更中立。
這樣一來,雖然多爾袞沒得打皇位,卻也更進一步,成為攝政王。而濟爾哈朗也由邊緣人物,進入核心。代善保住了自己的基本盤。多鐸一肚子怨氣。
最慘的就是豪格。本來,兩黃旗對其給予厚望,沒想到豪格這麼不中用,一下就失了人心。豪格就退了這麼一步,最終也就慘死獄中。
而豪格的反面就是多爾袞。豪格不該退,多爾袞不該進。豪格退了,死了。多爾袞沒進,活了。
如果多爾袞當時步步緊逼,卻反而激發兩黃旗的反應,大家擁戴豪格。一時間豪格坐擁三旗,多爾袞兄弟兩白旗,就不是對手了。那時候,多爾袞的下場只會比豪格更慘。
綜上,第一次權力交接,多爾袞完全是任人擺佈,最終成為皇太極瓦解對手的一枚棋子。第二次權力交接,多爾袞因為在皇太極時代得到重用,以為有實力得到皇位。但真到了場上,發現不但對手更強,自己陣營內部也不團結。來了一次刀尖上跳舞。
其實,多爾袞還有第三次機會——清軍入關後,多爾袞威望如日中天,對手豪格也被除去,還把多鐸的旗份削去一半。這是,多爾袞掌握三個旗,比當年皇太極不遑多讓。
但在入關後的短短七年時間,根本來不及再向前邁進一步,多爾袞就在狩獵途中墜馬而死了。享年只有三十八歲。
話說回來,多爾袞穩拿皇位之前,卻死的這麼蹊蹺,是否也存在著陰謀呢?所以,守住皇位這件事,根本就與多爾袞無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