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GrazyDad

    荀彧看的透徹,放眼天下欲稱王者,比比皆是,或小人,或虛偽,願假天子以令諸侯,暫保漢室周全者,唯曹一人爾。不支援曹操難道支援劉備?

  • 2 # 專打鷹醬不疼不要小錢錢

    這提問本身就是對荀彧政治主張的歪曲。

    荀彧給曹操提出的三大政治主張是“奉主上以從民望,秉至公以服雄傑,扶弘義以致英俊”,從來沒有支援曹操挾持漢天子;曹操的另一主要謀士毛玠也提出過類似的內容,即“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軍資”,也就是曹操集團從未正式提出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論。最早公開提出挾天子主張是袁紹集團,謀士沮授建議袁紹“挾天子而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不庭”。荀彧對曹操的支援是有根本前提和目標的,那就是要透過支援曹操來複興漢室,更準確得說透過支援代表漢室中央政權的曹操來複興漢室,因為在當時憑中央政權本身的力量已經無法有效掌控全國。但曹操自立為魏公、後晉位魏王,已經有了代漢自立的嫌疑和徵兆(只能說是嫌疑和徵兆,畢竟曹操終其一生也沒有真的篡漢),這和荀彧支援曹操的根本前提相牴觸,那反對就是必然的。對荀彧來說,支援曹操是手段,興復漢室是目的,手段是為目的而服務的。

    說到“身在曹營心在漢”,很多人第一印象是《三國演義》裡的徐庶(正史上沒有徐庶說過這句話的記載,而且在勸進曹丕代漢自立的勸進表上有徐庶),其實荀彧才是地地道道的“身在曹營心在漢”。

  • 3 # 公明淏

    荀彧對曹操忠貞不二的態度!是用不著懷疑的。荀彧自己沒說他為什麼反對曹操稱魏公,或者說了?也不是因為擔心曹操篡漢。

    《三國志·卷十》記載:十七年,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勳,密以諮彧。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太祖由是心不能平”這句話是作者自己給加上去得!如果曹操真的是因此心不能平,那麼他怎麼解釋《述志令》一文中的肺腑之言呢?

    曹操首先借齊桓公、晉文公“以其兵勢廣、大,猶能事奉周摩”。說明他自己定會效法前人忠心侍奉漢室政權, “以大事小”;接著又舉樂毅和蒙恬兩個歷史人物來與自己想比,用意同前;曹操借蒙恬“積信於秦三世”,來表明自己一家也會和蒙恬一樣知恩圖報,絕不會心存二志;更何況鑑於聖明如周公者.尚留有金滕之書以自明,再次藉此表明他的心跡。

    荀彧說得話,不正是《述志令》裡的曹操的原文嗎!“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這和曹操的所作所為所言又有什麼兩樣!為什麼非要稱公加九錫呢?真沒有必要這麼做。

    荀彧這麼說並不意味著他是忠誠的漢臣!大漢天下名存實亡的現象荀彧會不知道嗎!諸葛亮、魯肅、孫權、劉備們都有相關言論載入史冊,所謂“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不過是句口號而已。

    歷史選擇誰尚未可知?荀彧也不是神仙,至少他認為,曹操此時稱魏公加九錫不合時宜!而不是為了恢復漢室反對曹操稱王。這一點至關重要!

    如果說,荀彧因為反對曹操稱王,就是存有異心,那麼夏侯惇反對曹操稱帝也是存有異心了?

    《曹瞞傳》及《世語》並雲:桓階勸王正位,夏侯惇以為宜先滅蜀,蜀亡則吳服,二方既定,然後遵舜、禹之軌,王從之。及至王薨,惇追恨前言,發病卒。

    夏侯惇死後諡號可是忠侯,忠於曹操不打折扣!曹操尊從了夏侯惇的反對意見。可不可以這樣說“太祖由是心不能平”呢?

    總之,荀彧活著的時候,曹操沒有稱魏公加九錫;夏侯惇反對曹操稱帝,曹操臨死也沒有稱帝。

  • 4 # 使用者禪

    因為一開始支援曹操是因為曹操又能力有實力穩定董卓死後混亂的局面。荀彧本就是忠於大漢的,荀彧的本來想法是曹操可以作為一個權臣,儘管權勢大些,但還能在漢獻帝的領導下(儘管是名義上的)恢復大漢的繁榮昌盛。但曹操一旦封王,就已經違背了大漢的律法(漢初’劉邦曾制定過律法,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非劉氏不得稱王,非有功不得封侯”)相當於已經開始為自己坐上皇位鋪設道路了,這是對忠於大漢的荀彧絕對無法容忍的。所以,荀彧必然會站出來反對。

  • 5 # 風雨中的梅雲

    原因很簡單呀,荀彧對曹操的轉變,正是因為曹操的稱王觸動了荀彧的底線。要知道,荀彧和他的家族,一直都以大漢臣子自居,自律和自豪。他的家族之所以把家族裡最有作為的三個人物分別派到當時最被他們看好的三個軍閥裡發展。其實就是想在三個雞蛋上跳舞。因為當時的天下米霧濛濛,令人不安又不甘。在這個你方唱罷我登場的亂世裡,有實力又有能力的家族在不能預知未來的情況下,既想在亂世中生存下去。又想讓自己的家族笑到最後。由於對時局的未來不好把控。那就只能盡最大的努力來判斷,估算了。於是,荀家在諸多的軍閥諸侯裡挑選出三個他們認為能笑到最後的勢力。於是,荀攸效力於洛陽的何進。原因是何進當時把控著洛陽朝廷。是天下的大將軍。而荀攸也是最早出道的荀家精英。另外,荀彧比荀攸年齡小,但他卻是荀攸的叔叔(老頭寶刀不老啊)。等到荀攸成人後,要出道了。何進卻已經被太監宰了。而當時的洛陽朝廷已經換了主人。這個人就是西北軍閥董卓。荀攸一直在洛陽朝廷。有他在就足夠了。沒必要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由於董卓的飛揚跋扈。讓荀攸看出來董卓只是一個暴發戶而不是明主。於是荀攸心生退意。這時候他更不會讓荀彧來趟渾水了。由於有何進的教訓,荀家這時候為了自己的利益,決定多投資幾個股票。只要有一個股票賺了。整個家族就算是贏了。這當然是跟那些因為跟錯了人而落得滅族的家族比了。董卓進京後,胡作非為,袁紹跑出去了。袁紹的出逃讓荀家覺得袁紹是個愛國忠君的熱血青年。再加上袁紹的四世三公的招牌。況且袁紹在河北底子不薄。這讓荀家頗為看好他。於是,荀家派出了荀坎。讓他出仕袁紹。此後沒多久曹操刺董失敗出逃。在陳留拉起來一票人馬,反對董卓。荀攸才告訴家裡,曹操是個人才。雖然還沒成事,但是個很有作為的潛力股。於是,荀彧出仕曹操了。但荀攸一直留在董卓的陣營裡。直到董卓被呂布殺死。荀攸才明白洛陽朝廷這一方算是失敗了。雖然當時還有一些諸侯刺史,荀攸卻覺得這些人碌碌無為,不值得自己去投靠。當時天下雖亂,群雄並舉。但話說回來,朝廷雖然只剩下一個名頭。但他畢竟是天下共主,其他人再怎麼勢力強大。說到底還是大漢的臣子。時間不長,李傕郭汜火併。漢獻帝出逃。距離漢獻帝最近的本應該是袁紹。但袁紹的頭腦一根筋,他只看到迎取漢獻帝后他要早請示晚彙報。不如自己做主好。最起碼自由自在。而曹操距離漢獻帝要比袁紹遠。但曹操思考問題可比袁紹強多了。荀彧告訴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同樣的意思被劉備說成挾天子以令諸侯。就這一句話,足可看出劉備的忠奸了。荀彧之所以鼓動曹操迎取漢獻帝。是因為他知道,漢獻帝此時此刻在顛沛流離。自己給皇帝一個安樂窩,雖然皇帝平時不看好。但今非昔比。安定下來總比朝不保夕要好吧?再者,擁護(有)皇帝后,曹操的身份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語了。到時候曹操想說什麼話,請漢獻帝說出來,那就成了聖旨了。而依著曹操的性格,野心。荀彧斷定曹操會同意,甚至是非常向往。果然,荀彧都沒有怎麼太過深入的給曹操進行分析。就一句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立馬屁顛屁顛的就走了。接回漢獻帝后,荀彧知道,盡心幫助曹操,從某一方面來說,就是在幫漢獻帝。因為說到底曹操還是漢獻帝的臣子。至於說曹操逼死董皇后(董承之妹,不是董承的女兒)。讓自己的三個女兒一起嫁給漢獻帝。在荀彧看來。曹操雖然有些霸道不近人情。但話說回來,董承的確該死。私傳衣帶詔。禍亂天下。就算是皇帝私下裡給他的。但這種事情肯定不能說皇帝的錯,就算是真的。那也要是假的。不管董承如何,這個鍋都需要董承來背。說到底董皇后只是一個政治的犧牲品。這些冷酷的事件,在當時可謂是屢見不鮮。這也讓荀彧見怪不怪了。當曹操稱王的時候。在荀彧看來,事情就變質了。因為當時的人都知道,四百年前,漢高祖劉邦曾經殺白馬為誓,告誡全天下,天下非劉不得稱王。而曹操不姓劉。說白了,你曹操做卿也好,做三公也罷,哪怕你曹操位列丞相。甚至是作為皇帝的老岳父,國丈。這都行。因為這些職位名號甚至是頭銜等等等等的,都是皇帝的部下。都是大漢朝的臣子,頂樑柱。其實稱王也是皇帝的臣子。畢竟不是稱帝了。因為稱帝就等於終結了大漢王朝。最差也是大漢皇帝的對立面了。不過這事情壞就壞在曹操稱王了。因為漢高祖定的底線就是非劉不得稱王。曹操稱王不僅破壞了漢高祖立下的誓言。也給風雨飄搖的大漢朝帶了一個不好的頭。這是一生忠於大漢朝廷的荀彧和荀家所不能容忍的。在曹操稱王之前,幫助曹操從某一方面來說,也是忠於漢朝。所以,荀彧對曹操盡心盡力。但曹操稱王,這就是對大漢朝的挑釁。今日能逾制稱王,那明日會不會稱帝呢?這就是荀彧跟曹操反目的原因了。如此一看,荀彧也是大漢朝最後的忠臣了。同樣的經歷,三國時期還有一個家族,也是走的是三個雞蛋上跳舞的路線。這就是諸葛家族。諸葛家族裡的諸葛誕孝忠於曹操。諸葛瑾孝忠於孫權。諸葛亮孝忠於劉備。注意,諸葛亮效忠的是劉備,而不是漢獻帝劉協。同樣一句話被後人罵做奸賊的曹操說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以仁義道德標榜的劉備卻說的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就到這裡吧。

  • 6 # 古河洋橋

    在三國演義裡面,袁紹家四世三公,往好的方面去說,袁紹家人才輩出,家裡總出大官;往壞的方面去說,是階層固化,袁紹家霸佔了公卿的官位,阻擋了有才華的平民的上進之路,而且,袁紹不滿足坐三公的位置,袁紹還野心勃勃要做皇帝的美夢。荀彧有才華,但是在東漢時期,要做大官,除非是名門望族,否則想也別想,有時候,皇帝也做不了主,因為,東漢時期,政出多門。曹操打出了的旗幟就是:唯才是舉,不問出身,吸引了很多人來投奔,其中就包括荀彧。回到主題,荀彧一開始支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什麼又反對曹操稱王?是曹操的政敵指控曹操專權,挾天子以令諸侯,讓自己站在道德制高點,其實,天下人都知道,漢獻帝就是空頭皇帝,朝不保夕,是曹操救了漢獻帝,如果漢獻帝的詔令管用,也不會天下大亂了。荀彧反對曹操稱王,也許是古代讀書人,還抱有忠君保國的理想信念,讀書人不能做篡權奪位的罪惡勾當吧!

  • 7 # 大白白野

    因為西漢建立初期,劉邦殺白馬為誓,提出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公元212年,曹操欲稱魏公,加封九錫。這違背劉邦確實非劉姓不得封王原則,存在篡權嫌疑。荀彧是從心裡反對的。荀彧出身穎川荀氏,是儒家大師荀子後裔,荀彧年輕時被推舉為孝廉,董卓專權亂政時荀彧憤而辭官,到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荀彧看袁紹難成大事,為人也不行而離開袁紹投奔曹操。荀彧是政治家、戰略家。被曹操譽為吾之子房。曹操戰略規劃多由荀彧制定,對曹操打敗呂布、袁紹等地方軍閥貢獻巨大。又為曹操推薦大量人力。迎接漢獻帝也是荀彧提倡大力支援的。

    穎川荀氏是著名忠孝仁義家族,有百餘名荀氏人員被載入史冊,救父的女英雄荀灌娘就是荀彧的後人。就曹操稱魏公之事荀彧和曹操有了分歧。荀彧認為:曹操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對荀彧所言產生了不滿,“心不能平”。

    像電視劇《三國演義》有這場畫面,荀彧反對曹操加九錫,大喊:難道漢臣都死絕了嗎?耿紀就在身邊。後來,耿紀舉行反對曹魏起義的行動。荀彧這個人人品非常好,又忠君思想嚴重,反對曹操稱魏公而被邊緣化了。荀彧212年50歲去世,他的去世有兩種說法,一是憂鬱而死。二是被曹操所逼,服毒自盡。265年被贈為太尉。這一年12月,司馬家族取代了曹魏而建立晉朝。

  • 8 # 三千世界7V4G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苟彧是何許人也!

    苟彧(163--212),字子若,潁川郡穎陰縣(許昌)人。東漢末年政治家,戰略家。舉孝廉,拜縣令,漢末天下大亂,棄官歸鄉里,率宗族先投袁紹,後歸曹操,任司馬。被喻為張良。

    曹操為兗州牧後,興平光年(194)徵徐州陶謙,苟彧以州司馬留守,陳留太寧張邈等反叛,各郡縣響應眾。苟彧率軍堅守,與程昱一起為曹操儲存了基地。建安元年(196),曹操謀迎漢獻帝都許,部眾猶豫,苟彧極力促成。升侍中,守尚書令,深得曹操信任,軍國大事皆與之策劃。

    能知人舉賢,屢薦賢士郭嘉等人。又策化東擒呂布,西撫韓遂,馬騰。

    建安五年,官渡之戰,曹操軍糧將盡,欲退兵還許,苟彧勸其堅持待機,用奇兵制勝。曹操從其議,大敗袁紹。

    建安八年,曹操據苟彧前後功績,上表封萬歲享候。後曹操欲自封魏公,加九賜,作為篡漢之階。苟彧婉轉勸阻。

    為曹操所忌。賜藥酒而亡。

  • 9 # 米粒閒聊

    為什麼荀彧一開始支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卻在曹操封王后站岀來反對呢?這個提問是不準確的。首先,荀彧一開始也沒有支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公元196年七月,漢獻帝回到了故都洛陽。就在此時,荀彧提醒曹操要趕快採取行動,迎奉皇帝以令不臣。也就是要用忠於皇室的行動誠服各據一方的“諸侯”。荀彧,是在當時東漢王朝已開始瓦解,還忠於東漢王朝的代表性的人物。因此,從荀彧嘴裡是說不岀“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句話的(或是類似的話)。他說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這兩句話最大的差異,是在挾和奉兩個字上。挾,挾持的意思。奉,敬奉的意思。“挾天子以令諸侯”,是要把持朝政,打壓異己,甚至是圖謀不軌、居心不良的。而“奉天子以令不臣”(這句話,是毛玠早在公元192年就對曹操講過。與後來荀彧所講的意思相同),是要挽救當時已處在風雨飄揺之中的東漢王朝。是要使割據一方的居心叵測的“諸侯”歸順東漢王朝。而且,在三國史實中袁紹的謀臣沮授,就在當時確實,勸袁紹時說岀了“挾天子而令諸侯”。另外,諸葛亮在草廬與劉備首次會面中,曾說過:”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當時的(公元207年十一月)曹操早已”挾天子以令諸侯“了。所以,荀彧並沒有過支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再有,提問中的,卻在曹操封王后站出來反對呢?這也是不準確的。曹操被封為魏王是在公元216年五月,而荀彧早在公元212年被曹操逼死了。可是,荀彧確是因為反對曹操要進封魏公,並加九錫,被曹操逼死的。前面已說過荀彧是忠於東漢王朝的(也正是因為他忠於東漢王朝才不會支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更會反對曹操謀朝篡位)。而曹操要進封魏公和加九錫,這都是”違法“、犯禁、犯忌的行為,已有要走上謀朝篡位之途的嫌疑了。荀彧當然要反對了,也因此搭上了性命。

  • 10 # 步賈的深深

    他希望曹操勤王之師,不介意他做周公旦,權力大,和平時做英雄,戰亂時做梟雄都不介意,但要保持漢之正統,這是華人堅持的血脈,但不能取而代之。

  • 11 # 武漢的錦錦

    荀彧是有自己的政治理想的,他始終認為自己是漢臣,他支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因為在當時的情形下漢獻帝已經沒有實力撐起大漢江山,只能依附有實力的諸侯才能漢室在名義上維持下去,曹操封王違背了漢高祖非劉不能稱王的原則,廢漢自立的野心已經初見端倪。

  • 12 # 加布裡埃爾郭

    你的問題不對!錯了一個關鍵的字!荀彧自始至終都終於漢室,在漢室和曹氏之間周旋。荀彧支援曹操的是奉天子已令諸侯,而不是挾!挾這個字曹操也從沒提到明面過,你可以認為他是這麼想的。所以曹操可以封公而不能封王是荀彧的底線。

  • 13 # 空明流轉時光

    後面就更直接了,換誰能花錢受氣的供奉一個過期的太上皇?但漢朝這樣多年,像荀彧這種幾代受漢朝恩惠的老臣肯定轉變不過來。

  • 14 # 山村農戶讀史

    三國時期,湧現出不少的優秀謀臣,比如郭嘉、諸葛亮、魯肅、龐統等人,其中荀彧也是其中的一位出色的謀臣。但是,荀彧和曹操的“相愛相殺”確實為三國史增添了不少的色彩。為什麼荀彧開始支援曹操挾天子,後來卻反對曹操稱王呢?

    為什麼荀彧開始支援曹操挾天子呢?

    首先,荀彧覺得曹操是一個很英明的領導,自己跟曹操混必定前途光明。而之所以他支援曹操“挾天子”,因為天子真的很需要曹操。當時的大漢天子一直都是顛沛流離,並且時常處於朝不保夕的處境,此時天子非常需要諸侯的勢力來維持大漢政權的延續。而曹操正是天子的最佳人選,正好荀彧也在曹操陣營,因而極力主張曹操挾天子,荀彧的目的是為了延續大漢的政權,這是荀彧支援曹操“挾天子”的重要原因。

    其次,曹操也需要天子。雖然曹操是當時比較有實力的諸侯,但是卻不是當時眾多諸侯中實力最強的,並且曹操的出身在諸侯中很差(宦官出身)。因此,曹操更需要透過天子來裝飾一下自己的門面,有天子這面政治旗幟以後做什麼事更加的方便,比如以天子的名義讓諸侯去攻打自己想要攻打的諸侯,也可以利用天子的名義封賞各路諸侯,y這有助於曹操政治集團的勢力擴張。睿智的荀彧當然也看到了這些,因此荀彧開始就支援曹操挾天子。更何況,荀彧他們建議曹操“奉天子以令諸侯”,不是外界聽到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那樣。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意思卻有天壤之別。

    為什麼曹操後來稱王后荀彧強烈反對呢?

    第一、荀彧是忠於漢室的漢臣,他之所以投靠曹操,因為他想透過曹操的勢力匡扶漢室。因此,荀彧的最終目的與諸葛亮不謀而合,只不過實現的方式不同而已。由此可知,荀彧忠於漢室,並非曹操本人。當曹操有稱王的念頭後,荀彧發現曹操有篡漢的心思,他自然站出來反對,因為他是漢室忠臣,並非曹操的走狗。

    第二、曹操稱王與荀彧的初衷背道而馳,當年荀彧投靠曹操,最終目的是想透過曹操的勢力匡扶漢室。沒想到隨著曹操的權力越來越大,已經開始不滿足當前的權力和地位,如果更進一步就是要為篡漢做準備。曹操稱王就是為篡漢發出了訊號,荀彧看到苗頭不對馬上站出來強烈反對,因為這和荀彧匡扶漢室的意圖背道而馳。

  • 15 # 鴻哥iouyh福小鋪

    荀彧也算是很有頭腦且膽量、氣魄十足的人,而且更重要的是,荀彧是一位老官僚,非常清楚知道對統治者而言,官僚系統意味著什麼。

    官僚系統便是統治者的依靠和根基,而且漢朝官僚都是從世家子弟選拔出來的,所以,荀彧只要牢牢掌控官僚系統與世家大族,那麼即便是曹操也不敢輕舉妄動。

    所以啊,挾天子以令諸侯,荀彧是支援的,畢竟天下只能是一個聲音,否則官僚系統與世家大族便不可能整合為一體。

    曹操,再有能耐也只能是權臣,這是荀彧給曹操最大的讓步,天下群雄逐鹿,要不捧出曹操這麼一位權臣,不知幾人稱王,幾人稱帝,權衡利弊,曹操當一位權臣,並不是什麼壞事。

    但稱王就不同了,拋開劉邦的白馬之約(非劉姓不得稱王)一說,單單曹操晉升王爵,這就對荀彧掌控的官僚系統與世家大族形成了挑戰。

    王爵是可以晉升帝位的,只要皇帝的血脈斷絕,或者是皇帝的繼承人被廢,新皇帝選擇範圍就是在有王爵的人群中選擇。

    也就是說,曹操晉升王爵,他就擁有合法繼承帝位的資格,只要操作得好,完全可以順理成章登基稱帝,比禪讓更符合程式。

    因此,曹操稱王是荀彧不可容忍的,荀彧是要維護漢朝傳承,而不是讓權臣最後摘果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創業最煎熬的時候是如何度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