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漁樂生活家總編輯

    “年魚”,是過年時才能享用的美味。年輕一輩對於“年魚”肯定沒什麼感性的認知,在此,俺給你科普一下。時代:改革開放前的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前。地點:生活貧困、沒有經濟支撐的農村。背景:那時的人們,過的是集體生活,收入分配是以生產隊為單位。那時有句順口溜,叫“年年難過年年過”,即使是貧困的鄉村,到了春節,鄉親們也仍有一顆改善生活的心。於是乎,每個生產隊都想法設法為社員們過春節提前準備些美味佳餚。“年魚”就是其中之一。

    所謂的“年魚”,就是生產隊統一養殖的,作為年貨之一的家魚——主要是花鰱,俗稱“胖頭魚”的是也。那時,村村都會有幾口水塘,靠近村子的那口塘,俗稱門口塘,大多會用來養家魚。因為離村子近,方便看管,免得辛苦養大的家魚被人偷了。

    農村人都很純樸,即使是養有家魚的魚塘,也是允許那些走村的魚民撈上幾網的,只是,撈上了家魚不得帶走,那些野生的,如鯽魚、小白條、鱔魚、青蝦之類的,他們都可以收入囊中。現在想來,那些野生的鯽魚、小白條、鱔魚、青蝦之類的才是至醇的美味,白白讓鄉親們給浪費了。魚苗春季下塘,經過近一年的放養,到臘月 就可以長到一二斤重了。

    [這樣的小魚苗得要生長多久才能成為餐桌上的美食啊]由於是隆冬季節,天寒地凍的,鄉親們下不了水,也沒捕撈技術,就請了專用設業的捕魚人來捕撈。那些人都是成群結夥的,一個人是幹不了這苦差事的。皮衣皮褲,魚網小船,看著就像專業隊的。當年,我們這些不懂事的小孩子都會到塘邊去看熱鬧,還紛紛議論那些打魚佬怎麼不怕冷呢?

    這時,就有有經驗的長輩開始出來唱歪經了,說是“魚頭有火,凍死一裸(這個字是我們那的土話,也是髒話,不知怎麼寫,就找裸字代替了)”,他們有工錢,完了還有魚吃,哪還顧上冷不冷呢?魚撈上來後,按每家人口的多少,將魚分成大概公平的多少堆,也不過秤,各家的戶主就用竹筐高高興興地提回家去。

    而那條最肥最大的胖頭魚王,則被隊長弄回家,和上冬白菜、幹辣椒熬上滿滿的一大盆,用來招待打魚佬。當晚,家家戶戶都會把魚收拾好,魚身子切成塊,用鹽醃了,裝進罈子裡,密封起來保鮮,留待春節時招待客人。

    魚頭則切下來,砍成大塊,然後再從鹹菜缸裡撈出一大把鹽箭桿白鹹菜,和魚頭一塊燉了,一家老小就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鹽菜燉魚頭的年前大餐了。喜酒的父輩,還可以盡興喝上幾小杯劣質白酒。

    沒吃完的剩菜剩湯千萬別扔掉,放到第二天就是味道鮮美無比的鹽菜魚凍了,雖然裡面沒加什麼調料,但一點魚腥味都沒有,比現在的皮凍要美味百倍倍。魚塊經過幾天的鹹制後,再用油煎到兩面金黃後盛也,鍋內留少許油,加點幹椒、香蔥、香菜,倒入魚塊,烹點料酒、生抽,拌勻出鍋,就是享譽豫鄂的餈粑魚了。餈粑魚是湖北人的叫法,我們老家就叫煎鹹魚塊。

    如果時間放得過長,魚塊也會發生神奇的變化,魚肉會微微發紅,煮熟了的魚肉成蒜瓣狀,味道有點怪怪的臭味。當時,這樣的口味我是不喜歡的,沒想到,現在卻催生了家鄉的一道名菜(商城縣的最正宗)——桶鮮魚。桶鮮魚的做法:將鮮魚刮鱗去髒,洗淨瀝乾後,切成塊狀,加鹽、薑絲、幹椒等拌勻。裝入鮮毛竹筒內,密封置於陰涼處10日即可。食用時,取出醃好的筒鮮魚,熱鍋底油,將醃好的筒鮮魚塊煎至兩面泛黃後,加入鮮湯,調味後盛入火鍋內即可。

    炸魚塊的做法:家庭條件好點的,還會可以專門拿出一兩條新鮮的花鰱,切塊、裹粉、上漿、過油,炸成魚塊後再儲存。

    剛剛出鍋的炸魚塊是最香最誘人的,父母會挑出幾塊獎賞一下灶臺邊眼放綠光的孩子們。炸魚塊是半成品的方便食材,可以紅燒,可以清蒸,可以做湯,客人來了很方便快捷地就能出菜。

    幾十年前的場景,又一幕幕地回映在腦海裡,雙唇泛起水潤,齒邊暗生醇香。那個並不富裕的時代,卻留給我我們如此豐盈的回味。小夥伴們,是該回家看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抖腿窮,女抖腿賤,有科學依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