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七亦丶

    我覺得最通俗的一本而且適合所有階段的人看的一本書就是歐內斯特·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我買了一本英漢雙語的,漢語不過七十多頁。大約僅有五萬多字。有人會問,這麼短小的小說如何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呢? 其實這本小說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了,至於為何而獲諾獎,據說是體現了人在“充滿暴力與死亡的現實世界中表現出來的勇氣與堅持”。我覺得類似的話語誰人都會說、誰人也都可以說,習以為常了也就不覺得有多麼偉大、多麼了不起了。尤其是處於現在這樣一個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下,人對死亡與痛苦的概念淡化了許多。甚至有人將我們所經歷的痛苦無限的放大,比如有些人劃破手指痛哭流涕,有些人失戀尋死覓活。如果從低層次去理解痛苦,那我們也會從低層次去理解偉大。所以我們很可能感知不到這樣一部作品的偉大。文學藝術當然是面向群眾的,所以應該是通俗易懂的。然而如果太過通俗,讀者又會懷疑此作品是否堪稱偉大。因為作為一個讀者來說,不同的人所需要的東西是不同的。而對於同一部作品來說,不同的讀者收穫的東西也是不同的。所以要想實現讀者與作品二者的和諧,首先該是讀者要了解自己需要什麼,而後在讀作品之前瞭解作品。《老人與海》就是這樣一部通俗可讀,每個人讀完都可以收穫屬於自己的東西的作品。現在有很多人宣傳所謂的讀書無用論,我在這裡也想簡單的說幾句。首先這個命題就是個偽命題,什麼叫用處呢?換句話說某些人活著有什麼用,那為什麼還要活著?讀書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是那些宣傳讀書無用的人將它穿上了本不屬於它的外套。讀書就像打球一樣,聽音樂一樣。打球可以收穫健康的身體還有快樂,讀書也一樣,我可以透過讀書獲得快樂與知識,只是每個人的選擇不一樣而已。有些人說課本是不得不學的,被逼著學了以後還是沒什麼用。首先我說如果你真的不願意,還是可以脫離,我有很多同學不喜歡讀書,初中就去打工了,或者你可以培養另外的愛好,人首先要學會生存,而接受教育是學會生存的快捷步驟,有些人不這樣認為,那可以離開呀。我不懂的是那些人,既留了下來,還在那天天抱怨學習也沒用、讀書也沒用。那你幹嘛還在這裡待著,你認為這些沒用,你就去做些有用的事呀。抱怨有用麼?我非常樂意承認這世界上有種人願意看書,有種人不願意看書。然而我看不慣的是那些不願意看書的人去說什麼讀書沒用然後帶壞那些還不知道自己究竟願不願意看書的人。人學好不易但學壞很難。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毀人一旦足矣。所以我希望那些並不瞭解自己興趣所在的人,多去嘗試,不要聽風就是雨,別人不適合的東西不一定不適合自己,更不要人云亦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NBA球員帶的牙套是保護牙齒還是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