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勻楓財技大兜底
-
2 # 繁星浮光
當前並沒有出現集體暴跌的情況,只是價格沒有繼續上漲而已。
1.目前生鐵價格還在4600元每噸上下浮動,低於高峰期的5300元,這個價格將會繼續持續下去,並沒有繼續下跌的空間;
2.中國在六月份約談了唐山鋼鐵企業要求不得囤積居奇,這就說明之前市場上確實存在這種商業行為,同時國家在7月份下發政策對很多出口鋼鐵產品撤銷退稅政策,導致鋼鐵產品出口動力下降,有利於保證國內鋼鐵價格穩定下調,有利於保護國內相關產業;
3.美國7月份推出1萬億基建專案拉動經濟,當前全球疫情只有中國得到了控制,且只有中國的生產可以滿足美國的需求,所以就會把鋼鐵的反通脹用集裝箱發回到美國國內,中國也根據國際和國內實際工業企業經營實際情況,進行各種政策調整,穩定國內經濟;
4.根據當前歐美疫情躺平的政策,新冠疫情起碼還有兩年的週期,基於這個方面的原因,中國的鋼鐵產量在全球仍將獨領風騷,鐵礦石的價格仍將會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大幅大跌的現象不會存在。這個環境下,國外資本必然考慮鐵礦石利益最大化,進行價格壟斷訛詐,國內和國際鋼鐵產品的需求會進一步催化國內企業繼續擴大生產,這個矛盾國家一直關注並透過有效的措施進行化解消化,同時鋼鐵產品低價位不利於國家出口獲利和反通脹,高價位則讓很多國內企業無法持續生產經營,因此國家的政策肯定就是在當前環境下,保持適當價格的穩定,這才是所有政策的根本動力,理解了國家抑制價格的動力,那麼鐵礦石的價格就基本能判斷出一個大致的趨勢了。所以,鐵礦石的價格腰斬,更多的可能只是期貨市場的短期資本炒作行為,根本不可持續,且無法動搖實物市場的價格。
-
3 # 愛在深秋144879763
鐵礦石跌的原因可能是中國減少了進口,這樣跌再多對我們沒有一點利,等到我們恢復進口,價格又會上漲。誰用的多誰花的錢就多。
-
4 # 子丘5613458
鐵礦石價格下跌是大勢所趨!
中國鋼鐵積蓄量己有120億噸,再過4年,就會達到發達國家人均積蓄水平。到2030年,中國鐵礦石需求將大幅減少。原因如下:其一,中國鋼鐵積蓄量將達到200億噸,廢鋼將會基本滿足國內需求。到時,按照美國現有人均水平,中國每年只需要3億噸鋼,但中國鋼鐵如果按30年生命週期計算,將會年產生將近7億噸廢鋼。其二,中國鋼鐵生產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大量廢鋼的使用,使得高爐大規模拆扒成為必然趨勢,這也有力於我們碳中和戰略的實現。其三,目前,我們鐵礦山海外資本性投入,資源性投資,國內開發性投入正開始步入良性軌道,未來加之澳巴產量,中國未來對鐵礦石需求的暴跌,全球鐵礦石資源過剩己是定局!
回覆列表
鐵礦石從去年到今年已經漲了70%以上,其實目前價格快速下跌,接近腰斬也是一個正常現象,本來鐵礦石的價格早就該下跌了,只不過由於投機資本的對抗,一直頑強到現在。在國家主管部門放出大招之後,現在才真正開始了下跌,這對於實體經濟的發展是一件好的事情,未來還應該繼續向下調整。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鐵礦石需求國,也是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但是奇怪的是國際鐵礦石的價格走勢好像與中國需求變化無關一樣。我們對於鐵礦石的價格變化沒有一點話語權,這其實是非常不正常的現象,早就該扭轉了這個態勢。
在今年上半年由於全球通脹,推動大宗商品價格上揚,同樣鐵礦石也是開啟了快速上升之路。這最終的結果並不是中國企業在其中受益,而是讓外國鐵礦生產企業大獲其利,其中澳洲必拓公司獲取的利潤最大。在2020年12月,澳洲鐵礦石出口達到了96.7億美元左右,已經重新整理了歷史記錄,但是今年澳洲必拓公司在2021年的淨利潤達到了1682億元,與2020年相比較足足增長了80%,迎來了十年以來的最好成績。
其實在6月和7月鐵礦石就應該價格大幅下跌了,國家也出臺了很多措施,想去扭轉價格上漲的現象。但是由於各個鋼鐵企業有著自己私立的小算盤,價格一直跌不下來,逼得國家不得不發大招。取消鋼鐵出口退稅,這一招是最關鍵的一招。將那些鋼鐵企業的小算盤砸個粉碎。同時國家也公佈了鋼鐵限產措施,強力鋼鐵產量剎車,並且未來扭轉成為實現雙碳目標為主的新目標。取得的成效是今年7月份,中國鐵礦石進口比去年同期大跌21.4%,僅有8850萬噸。
另外在鐵礦石下跌的影響因素中,還有著中國在期貨市場上的那些投機資本的阻撓。他們為了在期貨中賺取高額利潤,其實一些行為都是違規的。散播一些不實的訊息,哄抬鐵礦石進口,價格的不斷上漲。國家也重點打擊了這些金融投資資本,這樣也有助於加速鐵礦石的下跌。
在這雙管齊下的大招之下,終於遏制住了鐵礦石的價格上漲,澳洲必拓公司也發出警告,未來中國今後的鐵礦石市場潛力不大,輝煌時期已經成為過去。這番言論也加大了殺跌的氣氛,鐵礦石價格終於跳水了。
其實未來只要堅持住:控制鋼鐵企業的無序產量增長慾望、持續打擊那些金融期貨投機資本的惡意炒作、爭奪住國際鐵礦石的定價權,那麼中國鐵礦石的進口價格將逐漸會恢復正常。否則我們辛辛苦苦地進行了生產,付出了汙染的代價,而收穫利潤的,卻是那些國際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