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前不久的涼山救火英雄,我認為他們正是對過分強調個人主義的一個詰問。強調個人主義的人心中對於崇高是不屑的,對於責任是淡漠的。崇高的精神和悲壯的行為構成英雄,但它們其實和現實是格格不入的。它們曾經是人們心中神聖不可侵犯的東西,但現在不是了。
曾經,崇高和偉大是文學的主題,但現在也不是了。如今物慾的泛濫、消費主義對崇高精神的瓦解,已經成為了文學無法逾越的高山。而在受市場經濟的影響之前,文學自身還經歷了內部的解構,解構的正是崇高和偉大。究其原因有兩點,一是受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影響,二是為了反叛六七十年代的紅色經典。
這是著名詩人北島的一句名言,出自《宣告》,寫於遇羅克犧牲之後。遇羅克是那個年代的一位年輕人,因堅持真理而慘遭殺害。在那個年代,“做一個人”這樣的簡單要求卻令人付出生命作為代價。北島這句詩無疑具有振聾發聵的效果,很大程度上瓦解了被過度宣揚的偉大。
在一次講座中,北島說那個年代紅色只能形容太陽等少數有限的幾樣東西,當他看到食指還是另一位詩人用紅色形容不被允許的東西時,內心是非常震撼的。但今天的我們不可能會有這種震撼,因為如今早已不是那個年代。“在沒有英雄的年代裡,我只想做一個人”,這句詩為什麼在今天被不斷提及?原因不在於“做一個人”的理想,而在於“沒有英雄”的判定。
“沒有英雄”曾經是對一種觀念的瓦解,但到了今天,則成了一種社會心理的反映。它最可怕的地方不在於否認某種品質或行為,而是契合了一種典型的群體心理。或許,這也是這個時代習慣遺忘英雄的原因。
在寫給遇羅克的另一首詩《結局或開始》中,北島這樣寫道:我是人/我需要愛/我渴望在情人的眼睛裡/度過每個寧靜的黃昏/在搖籃的晃動中/等待著兒子第一聲呼喚。這首詩同樣是站在遇羅克的角度,以一個年輕的被害者的立場訴說著做人的基本理想。
我們都希望歲月靜好,但現實不會輕易成全我們,在歲月靜好的背後,必定有人負重前行。但為什麼,每一次都要等他們付出生命作為代價,我們的內心才能受到一絲震撼?難道他們平日裡做出的貢獻少嗎,難道他們平日裡的工作不偉大嗎?但很多人平日裡對他們是不屑一顧的,更不可能把他們當成英雄。
北島是中國本土作家中解構英雄的典型代表,在詩歌領域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而在小說領域,西方現代主義可謂是更徹底,對中國文學也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英雄曾經是西方傳統文學中的一個核心主題,哪怕是堂吉訶德那樣具有諷刺意味的人物,他的身上其實也還帶著英雄屬性。
但是到了20世紀,現代主義作家們筆下的人物只剩下兩類:一類是孤獨,一類是扭曲。從卡夫卡、喬伊斯到加繆、薩特再到馬爾克斯、昆德拉,他們對現實主義的反叛不僅表現在藝術形式上,還表現在他們對崇高理想的瓦解上。以昆德拉為例,他不僅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中瓦解了崇高和偉大,還在《生活在別處》中瓦解了詩的神聖與莊嚴。
但我們應該注意到,美國的好萊塢電影中拯救世界的英雄其實一點也不少,日本的動漫作品中也有不少拯救世界的英雄。但如今的中國呢?為什麼吳京拍了兩部愛國主義題材的電影,網路上會形成兩股如此對立的聲音?歸根結底就是,我們崇拜英雄,但又不敢相信英雄。
無論中國還是西方文學,之所以會出現對英雄的瓦解這種現象,都是因為受到了某種專制力量的束縛。但經過市場經濟和網際網路數十年的啟蒙之後,如今的中國早已過了人性覺醒的年代。此刻我們最應該警醒的,是否應當是避免陷入無節制的消費主義和自由主義的泥沼中?
我寫這篇文章並不是希望大家去當英雄,也不是希望作家們去過多的樹立英雄形象,而是希望崇高的精神和悲壯的行為能稍微真正改變一下我們庸俗的思想。如果人人都是庸俗的,那麼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庸俗,那樣歲月也可能會靜好。但事實上,我們還受著自然災害的威脅,還受著人類自身過失可能造成的威脅,還受著一部分喪失底線的罪犯的威脅。
所以,這個世界必須要有敢於逆行的英雄。如果我們每個人內心都能稍微崇高一點,英雄的用武之地就會少一些,而他們犧牲的可能性就會小一些。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前不久的涼山救火英雄,我認為他們正是對過分強調個人主義的一個詰問。強調個人主義的人心中對於崇高是不屑的,對於責任是淡漠的。崇高的精神和悲壯的行為構成英雄,但它們其實和現實是格格不入的。它們曾經是人們心中神聖不可侵犯的東西,但現在不是了。
曾經,崇高和偉大是文學的主題,但現在也不是了。如今物慾的泛濫、消費主義對崇高精神的瓦解,已經成為了文學無法逾越的高山。而在受市場經濟的影響之前,文學自身還經歷了內部的解構,解構的正是崇高和偉大。究其原因有兩點,一是受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影響,二是為了反叛六七十年代的紅色經典。
在沒有英雄的年代裡,我只想做一個人這是著名詩人北島的一句名言,出自《宣告》,寫於遇羅克犧牲之後。遇羅克是那個年代的一位年輕人,因堅持真理而慘遭殺害。在那個年代,“做一個人”這樣的簡單要求卻令人付出生命作為代價。北島這句詩無疑具有振聾發聵的效果,很大程度上瓦解了被過度宣揚的偉大。
在一次講座中,北島說那個年代紅色只能形容太陽等少數有限的幾樣東西,當他看到食指還是另一位詩人用紅色形容不被允許的東西時,內心是非常震撼的。但今天的我們不可能會有這種震撼,因為如今早已不是那個年代。“在沒有英雄的年代裡,我只想做一個人”,這句詩為什麼在今天被不斷提及?原因不在於“做一個人”的理想,而在於“沒有英雄”的判定。
“沒有英雄”曾經是對一種觀念的瓦解,但到了今天,則成了一種社會心理的反映。它最可怕的地方不在於否認某種品質或行為,而是契合了一種典型的群體心理。或許,這也是這個時代習慣遺忘英雄的原因。
我渴望在情人的眼睛裡,度過每個寧靜的黃昏在寫給遇羅克的另一首詩《結局或開始》中,北島這樣寫道:我是人/我需要愛/我渴望在情人的眼睛裡/度過每個寧靜的黃昏/在搖籃的晃動中/等待著兒子第一聲呼喚。這首詩同樣是站在遇羅克的角度,以一個年輕的被害者的立場訴說著做人的基本理想。
我們都希望歲月靜好,但現實不會輕易成全我們,在歲月靜好的背後,必定有人負重前行。但為什麼,每一次都要等他們付出生命作為代價,我們的內心才能受到一絲震撼?難道他們平日裡做出的貢獻少嗎,難道他們平日裡的工作不偉大嗎?但很多人平日裡對他們是不屑一顧的,更不可能把他們當成英雄。
西方文學對英雄的解構更為徹底北島是中國本土作家中解構英雄的典型代表,在詩歌領域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而在小說領域,西方現代主義可謂是更徹底,對中國文學也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英雄曾經是西方傳統文學中的一個核心主題,哪怕是堂吉訶德那樣具有諷刺意味的人物,他的身上其實也還帶著英雄屬性。
但是到了20世紀,現代主義作家們筆下的人物只剩下兩類:一類是孤獨,一類是扭曲。從卡夫卡、喬伊斯到加繆、薩特再到馬爾克斯、昆德拉,他們對現實主義的反叛不僅表現在藝術形式上,還表現在他們對崇高理想的瓦解上。以昆德拉為例,他不僅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中瓦解了崇高和偉大,還在《生活在別處》中瓦解了詩的神聖與莊嚴。
但我們應該注意到,美國的好萊塢電影中拯救世界的英雄其實一點也不少,日本的動漫作品中也有不少拯救世界的英雄。但如今的中國呢?為什麼吳京拍了兩部愛國主義題材的電影,網路上會形成兩股如此對立的聲音?歸根結底就是,我們崇拜英雄,但又不敢相信英雄。
無論中國還是西方文學,之所以會出現對英雄的瓦解這種現象,都是因為受到了某種專制力量的束縛。但經過市場經濟和網際網路數十年的啟蒙之後,如今的中國早已過了人性覺醒的年代。此刻我們最應該警醒的,是否應當是避免陷入無節制的消費主義和自由主義的泥沼中?
我寫這篇文章並不是希望大家去當英雄,也不是希望作家們去過多的樹立英雄形象,而是希望崇高的精神和悲壯的行為能稍微真正改變一下我們庸俗的思想。如果人人都是庸俗的,那麼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庸俗,那樣歲月也可能會靜好。但事實上,我們還受著自然災害的威脅,還受著人類自身過失可能造成的威脅,還受著一部分喪失底線的罪犯的威脅。
所以,這個世界必須要有敢於逆行的英雄。如果我們每個人內心都能稍微崇高一點,英雄的用武之地就會少一些,而他們犧牲的可能性就會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