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災人禍,生老病死等事情忽然發生在我自己身上,我會從以下幾點來做。
一、用理智面對天災人禍
災難發生時,我們該怎麼做:逃還是不逃?
即便是有著多年救援經驗的專業救援人員,也無法給出一個統一的答案。任何災難,如果有機會、有時間,能夠第一時間遠離它,這是最好的選擇。但很多災難發生非常突然,而且發生在不同的場合,逃還是不逃,並不是簡單一句話能概括。
有些災難,只有“逃命”這一選擇,但此時如何逃也有很多學問。比如發生火災時,趕緊逃離是不二選擇,但逃的時候就有很多細節要注意:儘量彎下腰去跑,不去坐電梯等。有些災難發生時,逃已經來不及了,此時就可利用周圍環境,先安全地躲避再尋求逃脫。比如地震發生時,高樓裡的居民這時候選擇逃離大樓,反而意味著更多的危險,不如退而求其次,先躲避地震的危害,再尋求逃生的機會。
這一切的反應,都需要求生經驗的積累。從災難發生的那一刻起,要想正確做出反應,人們需要的是儲備相應的逃生知識。
或許很多人有這樣的體會,這些知識平時都知道,只是一旦發生險情,那麼短的時間,哪能想這麼多?
如果我們平時學習了救生知識,然後經常性地進行一些逃生訓練,這樣就能形成大腦記憶,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反應。 在災難發生時,逃與不逃或許並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最重要的是,能逃時,我們應該怎麼去逃;逃不了時,我們又該如何去做。
學習求生知識並正確地做出反應,遠不是一兩篇文章就能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對求生知識多溫習,並多模擬訓練,即“常想常做”。
1、 遇到地震,逃與不逃選準時機
當你身處高層建築,在發生地震時,最好不要逃。“從地震發生到人有感覺只有12秒時間,從高樓層往下逃,危險反而會增加。”當然如果是在一樓的,可以到室外進行避險。
目前大部分樓房建設都是按照八級抗震的標準來設計,“在房屋內相對比較安全”。因此,對於城市樓房的居民來說,地震發生後,在房間裡找到安全的空間來避震是沒有問題的。
那麼如何尋找安全空間呢?首先是家裡承重牆的牆根和牆角,其次是家裡堅實的傢俱、床、高度比較低的櫃子,再次就是跨度比較小的空間,如衛生間。而像有煤氣管道的廚房、陽臺、樓梯、擺放花瓶的傢俱以及大型的窗戶旁邊,都是比較危險的。
除了安全空間,還有一些避險的動作:選擇柔軟的物品護住頭部,因為地震時會有一些物品跌落下來;還可用毛巾蘸水後捂著口鼻,因為地震後會有很多煙塵和煤氣洩漏;躲避時最好採用蹲下或者坐下的體位,“在人體站立的情況下,受傷面積要比蹲下或者坐下時大5倍。”
人們平時應以家庭為單位,多做一些求生動作的訓練和遊戲,在關鍵時刻能夠起到作用。
2、 遭遇火災, 逃時不要往樓上跑
“應對災難時,一定要保持一顆鎮定、冷靜的心。”
首先打報警電話:撥打119,要告訴消防員失火地址、起火原因等情況。
如果火比較小,就要儘量先滅掉火苗,這時要正確使用滅火器。“別看滅火器很常見,很多人不一定知道如何使用。”特別是乾粉滅火器,它有個安全栓要拔開才能使用,然後還要看壓力錶的狀態,顯示為綠色就能正常使用。
如果火太大無法滅掉,就必須要逃生。逃生時,有很多需要注意。首先,因為著火後煙氣比較熱,都飄浮在上部,逃的時候,要保持匍匐的狀態,儘量使身體放低。其次,用溼毛巾或者將衣物、床單打溼後捂住嘴,“溼毛巾能過濾八成的毒氣。”
如果火越來越大,這時就要藉助繩索從窗戶爬下去,沒有繩索就用床單、衣服,從窗戶順著爬,“不是說要準備幾百米的繩子,一直爬到樓下,只要藉助這些繩索爬到沒有著火的樓層就行。”
另外,由於著火後的“煙囪效應”,煙會順著樓道往上走,因此逃生時往樓上跑反而不科學。而且在發生火災時,一定不要坐電梯。
“還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發生火災逃跑時,在高樓層的人千萬不要頭腦發熱用跳樓的方式來逃生。”
3、 面對洪水,逃不了就地找工具
面對洪水,如何應對呢?
人們一定要了解地勢,“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如果有時間轉移,就選擇地勢較高,不容易垮塌的地方,甚至是一些大樹構成安全庇護所。
如果沒有辦法轉移,就需要選擇一些逃生的工具,如懸浮力較大的門板,或者將一些塑膠製品捆綁在身上,這樣能夠保證自己被洪水的沖刷中不被淹死。可別小看塑膠製品,在洪水中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五到六個空礦泉水瓶,在水中就能撐浮起一個人的重量。”
另外,還要尋找牢靠的固定物,以免自己被洪水沖走。而且,洪水的衝擊力比較大,住在地下室等地勢較低地方的居民一定要及時撤離。
除了洪水,下暴雨時,城市路面上的積水也要非常小心,不要貿然踏入積水中。“暴雨後井蓋被水沖走而將行人捲走的慘痛經歷太多了。如果有安全意識,街道積水後,在不清楚路面情況時,一般會選擇繞道。”
4、公交地鐵,記住滅火器與出口
在公交車上,對於一些形跡可疑的人在人多的地方來回串,要立刻警惕起來,此時最好遠離他們。如果公交車起火了,完全可以逃生。如果車窗封閉,最好儘早把車窗開啟。緊急時刻把鑰匙拿出來,墊到玻璃上,一腳就能踹碎。“在國內車輛一般是靠右邊停,所以儘量選擇右邊的窗戶開啟。”
除此之外,去一些公共場所,比如電影院、商場等一些人多、陌生的地方,要找到安全出口在哪裡,至少要尋找到兩個以上的安全出口。
這些或許並不是很複雜的知識,但是要想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反應,就需要平時有意識地去訓練,培養應急意識。
二、坦然面對生老病死
生老病死是自然的規律。是我們要經歷,而且必須面對的、不可抗拒的生命的必然過程。正如日出日落、白天黑夜、四季更換、萬物盛衰……生命在生老病死間不斷地延續。每一種滋味都需要我們細細地品味,年青時我們活蹦亂跳地生活著,到年老時,我們跟隨時光逐漸老去,生命就是這樣,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不可逆轉的過程。或許每個人在死亡來臨時,即便如早生暮死的蜉蝣、開在深山中無人知曉的小花,也有自己的絢麗。死亡或許就是生命的讚歌,是對生命的鞭策。
如果我們身邊的親人,比如父母、兄弟、姐妹,遇到了什麼不測,這是任何人都無法改變的現實,我們只能面對,即使是過度悲傷,也挽救不回親人的生命,這是任何人都無能為力的,畢竟人死不能復活,我們必須冷靜,節哀順便!
萬物有生必有死,生死是一種狀態,這種狀態的輪迴很自然地完成著宇宙間的新陳代謝。生死是一對孿生兄弟,如果只生不死,或只死不生,萬物便不復存在。在人生漫長之旅途中,出生和死亡總是與我們形影相隨,衰老與疾病常和我們如影隨形。有時我們總認為自己還很年輕,衰老離我們還很遙遠,有時又忽地覺得死神就在我們跟前,死亡於我們近在咫尺,來得突然。
人生無常,世事難料,天災人禍,生離死別,說不定什麼時候驀地會降臨到我們的頭上,我們必須以平常心對待。
在這個世界上,每天都會有很多認識的、不認識的人離開我們,任何人在死亡面前都沒有特權。實際上,死亡就像個旅行的碼頭,送行的人熙熙攘攘,然後旅途上永遠是孤獨一人。有人說:死亡,是大自然最後的公平。死亡,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恐懼,它會使人產生無限的痛苦和迷惘,在惶恐中,都希望生命能永恆不變,可它是肉體變幻中的必然過程,是不可避免的,生老病死是人生命中的必然規律,死亡是人生歷程最後的歸宿,既然無法避免,就不要害怕面對,而要豁達坦然接受。
人有出生的那一天,必然有死亡的那一天,如同有白天,必然有黑夜,任何人不能逆天行事。其實,人從出生那一天就存在一個殘酷的現實,那就是死亡的一步步臨近,直到老年後的日日緊逼。“生老病死”這些宇宙的大道有誰能更改,有誰能躲過?!
既然不能更改,不能躲過,那我們何不勇敢地面對它!畢竟我們作為人,我們有思想,我們有靈魂,我們有理想,有抱負,可以在短暫的幾十年人生中做些自己喜歡且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在有生之年,做一些對自己對他人有益的事情。切莫沉浸在比較無謂的煩惱(生老病死)和憂愁中。高興一世,樂此一生。即便面對死亡,我們依然可以採取一些達覌、平和的心態應對自己的人生,於死後不留下任何的遺憾。
所以,我們應該在生的時候要感恩天地,死的時候不呼天喊地,無拘無束地來,無牽無掛地走,不忘記自己的來處,也不追求自己的歸宿,事情來了,欣然接受,把生死全拋在腦後,學會放下,順應自然,一切瞭然,進而坦然。做到生如夏花之絢爛,死若秋葉般靜美。
當天災人禍,生老病死等事情忽然發生在我自己身上,我會從以下幾點來做。
一、用理智面對天災人禍
災難發生時,我們該怎麼做:逃還是不逃?
即便是有著多年救援經驗的專業救援人員,也無法給出一個統一的答案。任何災難,如果有機會、有時間,能夠第一時間遠離它,這是最好的選擇。但很多災難發生非常突然,而且發生在不同的場合,逃還是不逃,並不是簡單一句話能概括。
有些災難,只有“逃命”這一選擇,但此時如何逃也有很多學問。比如發生火災時,趕緊逃離是不二選擇,但逃的時候就有很多細節要注意:儘量彎下腰去跑,不去坐電梯等。有些災難發生時,逃已經來不及了,此時就可利用周圍環境,先安全地躲避再尋求逃脫。比如地震發生時,高樓裡的居民這時候選擇逃離大樓,反而意味著更多的危險,不如退而求其次,先躲避地震的危害,再尋求逃生的機會。
這一切的反應,都需要求生經驗的積累。從災難發生的那一刻起,要想正確做出反應,人們需要的是儲備相應的逃生知識。
或許很多人有這樣的體會,這些知識平時都知道,只是一旦發生險情,那麼短的時間,哪能想這麼多?
如果我們平時學習了救生知識,然後經常性地進行一些逃生訓練,這樣就能形成大腦記憶,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反應。 在災難發生時,逃與不逃或許並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最重要的是,能逃時,我們應該怎麼去逃;逃不了時,我們又該如何去做。
學習求生知識並正確地做出反應,遠不是一兩篇文章就能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對求生知識多溫習,並多模擬訓練,即“常想常做”。
1、 遇到地震,逃與不逃選準時機
當你身處高層建築,在發生地震時,最好不要逃。“從地震發生到人有感覺只有12秒時間,從高樓層往下逃,危險反而會增加。”當然如果是在一樓的,可以到室外進行避險。
目前大部分樓房建設都是按照八級抗震的標準來設計,“在房屋內相對比較安全”。因此,對於城市樓房的居民來說,地震發生後,在房間裡找到安全的空間來避震是沒有問題的。
那麼如何尋找安全空間呢?首先是家裡承重牆的牆根和牆角,其次是家裡堅實的傢俱、床、高度比較低的櫃子,再次就是跨度比較小的空間,如衛生間。而像有煤氣管道的廚房、陽臺、樓梯、擺放花瓶的傢俱以及大型的窗戶旁邊,都是比較危險的。
除了安全空間,還有一些避險的動作:選擇柔軟的物品護住頭部,因為地震時會有一些物品跌落下來;還可用毛巾蘸水後捂著口鼻,因為地震後會有很多煙塵和煤氣洩漏;躲避時最好採用蹲下或者坐下的體位,“在人體站立的情況下,受傷面積要比蹲下或者坐下時大5倍。”
人們平時應以家庭為單位,多做一些求生動作的訓練和遊戲,在關鍵時刻能夠起到作用。
2、 遭遇火災, 逃時不要往樓上跑
“應對災難時,一定要保持一顆鎮定、冷靜的心。”
首先打報警電話:撥打119,要告訴消防員失火地址、起火原因等情況。
如果火比較小,就要儘量先滅掉火苗,這時要正確使用滅火器。“別看滅火器很常見,很多人不一定知道如何使用。”特別是乾粉滅火器,它有個安全栓要拔開才能使用,然後還要看壓力錶的狀態,顯示為綠色就能正常使用。
如果火太大無法滅掉,就必須要逃生。逃生時,有很多需要注意。首先,因為著火後煙氣比較熱,都飄浮在上部,逃的時候,要保持匍匐的狀態,儘量使身體放低。其次,用溼毛巾或者將衣物、床單打溼後捂住嘴,“溼毛巾能過濾八成的毒氣。”
如果火越來越大,這時就要藉助繩索從窗戶爬下去,沒有繩索就用床單、衣服,從窗戶順著爬,“不是說要準備幾百米的繩子,一直爬到樓下,只要藉助這些繩索爬到沒有著火的樓層就行。”
另外,由於著火後的“煙囪效應”,煙會順著樓道往上走,因此逃生時往樓上跑反而不科學。而且在發生火災時,一定不要坐電梯。
“還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發生火災逃跑時,在高樓層的人千萬不要頭腦發熱用跳樓的方式來逃生。”
3、 面對洪水,逃不了就地找工具
面對洪水,如何應對呢?
人們一定要了解地勢,“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如果有時間轉移,就選擇地勢較高,不容易垮塌的地方,甚至是一些大樹構成安全庇護所。
如果沒有辦法轉移,就需要選擇一些逃生的工具,如懸浮力較大的門板,或者將一些塑膠製品捆綁在身上,這樣能夠保證自己被洪水的沖刷中不被淹死。可別小看塑膠製品,在洪水中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五到六個空礦泉水瓶,在水中就能撐浮起一個人的重量。”
另外,還要尋找牢靠的固定物,以免自己被洪水沖走。而且,洪水的衝擊力比較大,住在地下室等地勢較低地方的居民一定要及時撤離。
除了洪水,下暴雨時,城市路面上的積水也要非常小心,不要貿然踏入積水中。“暴雨後井蓋被水沖走而將行人捲走的慘痛經歷太多了。如果有安全意識,街道積水後,在不清楚路面情況時,一般會選擇繞道。”
4、公交地鐵,記住滅火器與出口
在公交車上,對於一些形跡可疑的人在人多的地方來回串,要立刻警惕起來,此時最好遠離他們。如果公交車起火了,完全可以逃生。如果車窗封閉,最好儘早把車窗開啟。緊急時刻把鑰匙拿出來,墊到玻璃上,一腳就能踹碎。“在國內車輛一般是靠右邊停,所以儘量選擇右邊的窗戶開啟。”
除此之外,去一些公共場所,比如電影院、商場等一些人多、陌生的地方,要找到安全出口在哪裡,至少要尋找到兩個以上的安全出口。
這些或許並不是很複雜的知識,但是要想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反應,就需要平時有意識地去訓練,培養應急意識。
二、坦然面對生老病死
生老病死是自然的規律。是我們要經歷,而且必須面對的、不可抗拒的生命的必然過程。正如日出日落、白天黑夜、四季更換、萬物盛衰……生命在生老病死間不斷地延續。每一種滋味都需要我們細細地品味,年青時我們活蹦亂跳地生活著,到年老時,我們跟隨時光逐漸老去,生命就是這樣,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不可逆轉的過程。或許每個人在死亡來臨時,即便如早生暮死的蜉蝣、開在深山中無人知曉的小花,也有自己的絢麗。死亡或許就是生命的讚歌,是對生命的鞭策。
如果我們身邊的親人,比如父母、兄弟、姐妹,遇到了什麼不測,這是任何人都無法改變的現實,我們只能面對,即使是過度悲傷,也挽救不回親人的生命,這是任何人都無能為力的,畢竟人死不能復活,我們必須冷靜,節哀順便!
萬物有生必有死,生死是一種狀態,這種狀態的輪迴很自然地完成著宇宙間的新陳代謝。生死是一對孿生兄弟,如果只生不死,或只死不生,萬物便不復存在。在人生漫長之旅途中,出生和死亡總是與我們形影相隨,衰老與疾病常和我們如影隨形。有時我們總認為自己還很年輕,衰老離我們還很遙遠,有時又忽地覺得死神就在我們跟前,死亡於我們近在咫尺,來得突然。
人生無常,世事難料,天災人禍,生離死別,說不定什麼時候驀地會降臨到我們的頭上,我們必須以平常心對待。
在這個世界上,每天都會有很多認識的、不認識的人離開我們,任何人在死亡面前都沒有特權。實際上,死亡就像個旅行的碼頭,送行的人熙熙攘攘,然後旅途上永遠是孤獨一人。有人說:死亡,是大自然最後的公平。死亡,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恐懼,它會使人產生無限的痛苦和迷惘,在惶恐中,都希望生命能永恆不變,可它是肉體變幻中的必然過程,是不可避免的,生老病死是人生命中的必然規律,死亡是人生歷程最後的歸宿,既然無法避免,就不要害怕面對,而要豁達坦然接受。
人有出生的那一天,必然有死亡的那一天,如同有白天,必然有黑夜,任何人不能逆天行事。其實,人從出生那一天就存在一個殘酷的現實,那就是死亡的一步步臨近,直到老年後的日日緊逼。“生老病死”這些宇宙的大道有誰能更改,有誰能躲過?!
既然不能更改,不能躲過,那我們何不勇敢地面對它!畢竟我們作為人,我們有思想,我們有靈魂,我們有理想,有抱負,可以在短暫的幾十年人生中做些自己喜歡且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在有生之年,做一些對自己對他人有益的事情。切莫沉浸在比較無謂的煩惱(生老病死)和憂愁中。高興一世,樂此一生。即便面對死亡,我們依然可以採取一些達覌、平和的心態應對自己的人生,於死後不留下任何的遺憾。
所以,我們應該在生的時候要感恩天地,死的時候不呼天喊地,無拘無束地來,無牽無掛地走,不忘記自己的來處,也不追求自己的歸宿,事情來了,欣然接受,把生死全拋在腦後,學會放下,順應自然,一切瞭然,進而坦然。做到生如夏花之絢爛,死若秋葉般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