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都市南鄉子
-
2 # 愛國愛家愛兒子
在我看來清政府之所以敢在甲午戰爭中亮劍,最重要的關鍵因素是清政府出於對北洋水師實力的信任!
光緒十四年(1888年),北洋水師在山東半島東端的劉公島上成立,之後清朝每年從並不富裕的財政收入中,扣出400萬兩白銀用於北洋水師的建設,平均佔年收入的5%,個別的年份超過10%。另有統計說,清朝為海軍的總投資在1億兩白銀上下。
劉公島鐵炮遺址
不僅如此,不算是南洋水師、廣東水師、福建水師,僅建成北洋海軍就耗銀3000萬兩。同時北洋水師購買各類艦艇的花費是相當大的。經遠與來遠巡洋艦是從德國購買的,只是購買艦艇就用了86萬兩銀。而北洋水師的主力兩艘鐵甲艦,定遠艦的花費就有140萬兩白銀,鎮遠艦也花了142萬兩的高價。這樣的投入比例與數目,在當時清朝艱難的財政下不可謂不高。
“來遠”號艦
2、北洋水師的鐵甲與火炮口徑在當時保持了一定優勢。北洋水師的主力艦,定遠艦與鎮遠艦滿載排水量達7670噸,是令人望而生畏的“鋼鐵巨獸”,在當時,是世界上最為先進的鐵甲艦。在黃海大戰中,定遠艦與鎮遠艦:
“中數百彈,又被松島之十三寸大彈擊中數次,而曾無一彈之鑽入,死者亦不見其多”
由此可以看出,這兩艘鐵甲艦是海戰尖刀,在戰後,定遠更是被稱為“永不沉沒”的艦艇。
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和洋員及艦上軍官
在火力方面,日方的記載是200毫米以上口徑的火炮,日軍與清軍分別是11門對21門,而清軍的記載200毫米級的火炮共有26門,由此可見北洋水師“重武器”的優勢更大。不僅如此清軍在小口徑火炮上也有優勢,清軍與日軍分別是92門對50門。只有中口徑的火炮,日軍比清軍多,是209對141。而且日軍的中口徑火炮多為速射炮,所以日軍的火炮火力還是比較強大的。但是清軍的大口徑與小口徑火炮皆佔數量優勢,所以火炮的數量優勢上,清軍還是佔點上風。
停泊在旅順港內的“鎮遠”號艦
3、北洋水師的艦艇航行速度快。在海戰中,艦船的航行速度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所有船隻的平均速度來說,日軍艦艇要比北洋艦艇快1.44節,在航行的速度上,北洋水師的艦艇可能佔不了優勢。並且,在海戰中,北洋艦隊將10艘艦船編為一隊,使得先進艦艇的高速優勢蕩然無存。但是不要忘了,日軍的艦艇可沒有那麼先進,他們裝備不少航行速度比較慢的炮艦。
北洋艦艇
在整體艦隊航行速度上,日軍因為有航行速度慢的炮艦拖累,導致整體艦隊失速,其整體航行速度不會超過北洋艦隊。
基於北洋水師當時的裝備情況,清政府才會下詔對日宣戰!
-
3 # 愛歷史的小光
當時應該沒怎麼準備,大戰之前慈禧甚至挪用海軍軍費舉辦生辰慶典。但是甲午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還是中國製度的落後,落後封建主義不可能戰勝當時明治維新後君主立憲制的日本。
回覆列表
竟然還有答案稱“如果清朝準備充分全力一戰,還能贏甲午戰爭~”云云。那是把自己當辮子皇上,還是腦子進水了?這受的是啥義務教育和愛國主義宣傳❓答案是沒有。當時,清朝已病入膏肓無藥可救。統治者一方面心存僥倖,依舊把日本視為蕞爾小邦,不懂也看不見鬼子明治維新之後的全面變革與進步。不認為對方敢與天朝硬剛;另一方面,自身只覺所謂“器不如人”或“技不如人”,更怕內亂而非外患。“戰爭準備”?滿清皇族權貴哪兒懂這個時髦東西啊?那是近現代國家才具備的事物,一個愚昧落後的封建政權,連國家是什麼都不懂談何備戰?另外,肯定有網友說滿族權貴不懂,李左中堂之流這撥漢人高官不懂嗎?事實上,他們即便明白又如何?官高也是打工的,他們從來都入不了決策層,只會被滿清朝廷拿來當“背鍋俠”和替罪羊。